现代女性穿裙子是为了美,古代女性穿裙子则还有一个特殊作用

文摘   2024-12-12 17:00   黑龙江  

【因为公众号改版,新规定下文章推送会被刷掉,大家的公众号首页就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为了不错过彼此,动手给我们账号加个星标
点击上方公众号卡片→点击右上角...符号→选择第一个“设为星标”。

现代的许多女性都钟爱裙装,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穿着长裙短裙的女孩。

在中国,裙子的历史可谓相当悠久,不过古代的裙子与现代的裙子有极大的差别。传说,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为穿裙之始。东周时期,深衣居多,可看做连衣裙的雏形。两汉以来,穿裙渐多。东汉末年刘熙撰写的《释名·释衣服》上说:“裙”,“群”也,联接群幅也。

可以说,在古代女性穿裙子并不单单是为了满足爱美之心,更是为了更符合礼节,以裙子来彰显身段和妩媚,只是裙子的“第二作用”罢了。自周礼的概念诞生以来,古人便对女性的着装及言行举止提出了近乎严苛的要求。


李渔《闲情偶寄》有云:“妇人之异于男子,全在下体。男子生而愿为之有室,其所以为室者,只有几希之间,掩藏秘器,爱护家珍,全在罗裙几幅。”

在古人眼中,女人的下体充满神秘感,不可轻易示人。现代姑娘喜欢穿超短裙,将大腿露在外面,殊不知在古代即便是女子的脚也属私密部位,但凡对外人露出便会被视作轻薄无礼。


且看《水浒传》里西门庆是如何一步步试探潘金莲底线的?

他与潘金莲的第一步身体接触,便是通过触碰脚来完成的。在潘金莲未发怒的情况下,西门庆才敢有下一步动作。

从这里就足以看出,女性下肢在古代有多隐秘。

若是小女娃倒也罢了,只要是结婚成家的妇女,不论是老妇还是少妇,就必须要按照要求规规矩矩地穿着裙子,即便平日里在家做女工也要如此。倘若,有客人造访,女主人没有穿裙子,既是对客人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这种事若是传扬出去,必定遭到街坊邻里的嘲笑和白眼。

如果不出门,古代妇女通常会穿着黑色的裙子。毕竟,黑色能够掩盖污渍,对于从事家务劳动的女性而言,能够让其保有体面。至于样式,以褶裥裙居多。不过,即便是褶裥裙,裙幅的数量也非常有讲究。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说的就是早期的裙幅主要以六幅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八裙幅逐渐取代了六裙幅,裙腰也出现了较多的细褶。

到了明朝时期,爱美的妇女开始追求更漂亮的裙子,这一时期的裙幅主要以十幅为主。而裙腰的细褶也越来越多,甚至,每一层细褶都有不同的颜色。微风吹来,这些褶皱就像是水波或者月光一样,所以这种裙子又被叫做“月华裙”。“月华裙”的色彩五花八门,就像月光一样能够撩拨人的心弦。这种裙子,一度成为明朝妇女穿着的主流,深得各阶层妇女喜爱。


到了清末,妇女对裙子的讲究越来越多。当时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妇女不得无故穿着红裙。包天笑在他的《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中便提到:

“红裙子要夫妇双全才可以穿。若是一个孀妇,不许穿红裙,而且永远不许穿红裙的。如果应穿礼服的时候,青年少妇可以改穿别种颜色的裙子,浅碧淡青,各随所好,但总觉得不快于心;老年人已是儿孙绕膝了,可以改穿黄色的裙,而且直到死,终不能穿红裙;还有夫妇之间,惟正室可以穿红裙,姨太太不许穿红裙,即使是她的儿子已是科甲发达做了大官,不许穿就是不许穿。”

当时,就女子不应该穿着红裙的问题,各界还出现了许多非议声。直到后来,很多追求思想进步的先进人士倡议女性解放,这时女性的服装风格才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民国时期的裙装,实际上正是中国女装“西化”的开端。随着清末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中国妇女的审美观亦深受其影响。再加上妇女解放运动的逐步开展,民国妇女的服装不再局限于“上衣下裙”,服装上的装饰也变得简单明快。


袄裙,可以说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一次重大改革。喜欢看民国剧的朋友一定对这种裙子不陌生,即便这种服装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对后世中国女装的影响真可谓余韵流长。在袄裙上,我们能够看到较为明显的满族旗袍特点。不过,袄裙与旗袍不同,它的上装和下装是分开的。虽然领口、袖口仍保留着一些满清时期的余味,但其中亦有强烈的西洋风格,可以说真正做到了中西结合。

当然,解放过后,妇女得到彻底的解放。时至今日,我们能从大街上看到美女们穿着各式各样的裙装,女性的服装再也不会受时代所限,可供妇女挑选的时装更是琳琅满目。

【免责声明】文字、图片等素材来源网络,如侵立删

探秘历史space
↑↑↑点击关注本公众号,立即阅读原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