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多重点人文景观当数“元咸阳王瞻思丁茎”。赛典赤·瞻思丁在滇期间仅有六年,但深得人民爱戴,他以百姓安居乐业为己任,惜民力,省物用,在行屯田,修水利,治驿道三方面的成绩尤为卓著。
“五里多”为片区地名,位于昆明主城东南,沿拓东路往东,经“古幢公园”(清代地藏寺、今市博物馆)前行不远,路右有小路俗称“岔街”,顺之往前可抵环城南路,穿路直过便是古代出入省城的“通京大道”(今民航路)。五里多片区就在该路两侧及其周边。
很早以前这里就有名了。元代作为入城关防,曾驻有军队,由于远离城区喧闹,清幽恬静,分封在滇的最高统治者梁王忽哥赤、松工和已匝刺瓦尔密等宗室先后在此设帐殿为“离宫”(梁王在城外的临时居住宫室)谓之“斡耳朵”,附近区域也随称此名。
史书中对北有记载,《新纂云南通志地埋考二十八·古迹一·云南府》载:“斡耳朵,元梁王离宫”;《道光志》云:“在城(鄯阐城,即今昆明城)东五里”。蒙古语中与皇宫王室有关的帐殿、宫帐、行营和离宫等都称为“斡耳朵”。
明、清时期,该地名因谐音被讹传为“五耳朵”,又因此地距原大南门有五里之遥,故汉名以其近音近义而称“五里多”,附近有一村子也用其命名。但凡京城要员奉旨上任、钦差大臣巡查政务、官府首长体察民情等都会从此经过,清代还专设“接官亭”以作方便。
五里多虽有名气,但毕竟地处郊外,远离城区,除了农家菜田,多为荒芜之地,特别是清代末年,去往的人很少,时有土里山没抢人,甚至有野狗叼走小牲畜和孩童,只是到了近现代,这里的自然与人文最观才使之增添活力。
景观之一,南面曾有距市区最近的湿地,其间茭草繁茂,芦苇婷婷,水清见底,游鱼如织,极好的生态环境中有黄鸭、麻鸭、鹭鸶、老鹳和秧鸡等生息繁衍,人们谓之“宝海”,又传曾有王姓豪绅在此称雄,故名“王宝海”。此名另一版本与湿地盛产的独特鱼种有关,《官渡区池名志》曰:“早前,泽中产一种鱼,甚独特,体肥胖而浑圆,鱼鳞闪银光,略似古代银元宝,名为元宝鱼,故泽亦得名宝海。”
景观之二,“陈纳德路”。1942年原“岔巫公路”经过修建改造,为美国第14航空队提供了便利,也成为援华物资由巫家坝机场通往各地的重要公路,抗战胜利后定名为“陈纳德路”,解放后改叫“民航路”。
五里多重点人文景观当数“元咸阳王瞻思丁墓”。墓冢筑于高台之上,早先高台王面设青石栏杆,墓高2.8米,宽2.4米,长4米,上方有石雕檐形盖板,四面镶石,两旁有石阶通道。1965年被定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修茸一新,庄严肃穆。
赛典赤·瞻思丁(1211~1279年)是元代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坊间谓之驻滇首任省长)。至元十一年(1274年)他驻守昆明时已是63岁的老人,在滇期间仅有6年,但深得人民爱戴、拥护和尊重。后人对他的纪念和拜谒遗迹有3处:三市街上忠爱坊、松华坝旁马家庵村的瞻思丁真身墓以及五里多的衣冠纪念冢。从古至今,在云南的历任最高行政长官中还没一位是百姓发自内心而敬仰并享有如此高规格的“待遇”。民众为何这般感恩戴德?这是因为他有可歌可泣的人格魅力,是因为他“忠君爱民”。
他以圣贤为楷模,虽为元朝官吏,但历代圣贤的“仁政”是其榜样和道德偶像,向他们学习,砥砺品行,判断是非,决定行为取舍。来滇第一个冬天他就“捐金市地”,积极准备,1276年春他建成了云南第一座孔庙(今昆明文庙),时常祭祀先贤,又以此教化民众。
他勤于政事,当时云南荒僻偏远,局势动荡,文化与经济远落后于中原,民族矛盾多、地方土豪强大,还与缅甸、交趾(今越南)有纷争。他到任后在政治上轻武而重抚,着意改善民族关系,推行郡县制,“心滇之心,事滇之事”,给人民带来和平与安宁,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他公私分明,视其为基本的从政道德规范。每每遇到私情、私谊、私利与公权、公法、公益的牵扯,他总是以社稷为重,自身为轻。治理滇池的工程繁重而艰险,他毅然命其三子忽辛与水利道官员张立道率军士夫役前往第一线,亲力亲为,完不成任务不准收兵。
他同情百姓,了解下层实情,知民间疾苦,为百姓兴利除弊,反过来更警醒自己不贪污、不受贿、不卖官鬻爵。翻开中国历史,有一点耐人寻味:凡大兴土木者,必民怨沸腾;凡兴修水利者,则流芳百世。他以百姓安居乐业为已任,惜民力,省物用,在行屯田,修水利,治驿道三方面的成绩尤为卓著。
赛典赤更钟情于此山此水此民众,他嘱咐死后遗体就葬在松华坝旁。去世后被追封为“咸阳王”,百姓在五里多修其衣冠冢,就是要“感公之德,铭之琬琰,以示不忘”。
1917年,唐继尧立志治滇,成就伟业,他顺应民心,重修该冢,并特请“状元”袁嘉谷书写碑铭和传记。墓冢正面有袁嘉谷书刻“元咸阳王瞻思丁墓”八字,墓右还刻有他所撰并书的《重修咸阳王陵记》。
我曾多次前去拜谒,也在这一片漫步,企图寻觅旧景,但人非当年,时过境迁,这里已渐渐变成时尚的商住区,原来的“五里多小学”改名为“民航路小学”,沿路南巡,所剩痕迹只有“五里多村股份合作社”的招牌及其办公楼,另有“五里多村”公交站。
站在历史的门槛里看现代文明之先进,不由感叹古与今的和谐并存,须臾间似乎跋涉在历史长河,短短几十分钟竟似穿越百年时光,那是因为并不遥远的记忆......
来源:《云南政协报》(2011年05月06日第05版)
作者:詹霖
编辑:何健美
二审:张居正
终审:张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