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曾说过,高贵和美感与智力、财富、权力无关,而是与内心的底线、尊严、格局有关,这种品质被称为“体面”。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步入退休阶段,如何在失去职业身份和社会角色之后,仍然保持一种内心的高贵与体面,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退休生活常常伴随着价值感的缺失,这是因为人们在离开职场后,常常失去了原有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许多人在退休之后,会面临电话不再响起,信息不再传来,约会和社交活动逐渐减少的状况。失去工作的忙碌和充实,往往让人感到孤独和失落。一个朋友的父亲在退休后无法适应新的生活节奏,导致抑郁,最终让朋友不得不放弃在京城的工作回到家中。这种因无法适应退休生活而导致的心理落差,需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来克服。
然而,退休并不意味着生活的终结,而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作者的老领导在退休后选择在幼儿园做门卫,虽然这与之前的职业有很大不同,但他却在其中找到了新的快乐。这说明了即便在退休后,人们仍然可以通过新的角色和活动,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生活乐趣。这种放下过去光环,追求内心满足的生活态度,正是体面的体现。
杨绛先生的生活态度成为许多人在退休后寻求体面的榜样。在失去亲人之后,她选择专注于学问,整理钱钟书的手稿,并写出多部作品,如《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和《洗澡之后》。杨绛的生活展示了即便在生命的暮年,依然可以通过内心的修养和简单的生活,实现真正的体面。黎戈曾形容杨绛的品质如北极光:明亮、坚韧、耐寒,这种对生命的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正是退休后高贵体面的真实写照。
退休后的体面不仅仅与身份、地位、财富无关,而是源于内心的自洽与纯净。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心态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修养内心,过好自己的生活。人到了一定年纪,生活应当是往回收的,最终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体面是一种灵魂深处的自洽与纯净,不是外界赋予的,而是通过内心的提升和生活的简化而实现的。
在退休生活中,心理上的调整尤为重要。面对孤独感和价值感的缺失,可以通过建立新的生活节奏,如晨练、阅读、学习新技能等方式,来减少焦虑感和失落感。寻找新的价值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找到新的生活意义。保持社交活动,参与社交团体、俱乐部或志愿活动,以增加社交支持,减少孤独感。关注健康,但不过度担忧,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寻求专业帮助也是一种选择,如果焦虑和失落感持续存在,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此外,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园艺等,也可以丰富生活,让退休后的人生依然多姿多彩。
在社交减少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参与社区组织、志愿者团体或俱乐部,保持和建立人际关系。现代科技的使用,如社交媒体、视频通话等,也能帮助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参加兴趣小组或课程,结识有相同爱好的人,分享经验和交流感受,是保持积极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
退休后的生活哲学应当是顺其自然,知足常乐,早睡早起,善待自己,过简单而清新的生活。体面是自己的,与外界无关。保持积极心态,将退休视为新生活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在这一过程中,内心的自洽与纯净是实现体面的关键。通过理解和实践这种生活态度,我们可以在退休后依然保持内心的高贵,活出自己的精彩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