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 | 与虫共舞!颐和园最会“捉虫”的工程师

政务   2024-10-04 15:36   北京  


Dancing with Insects



与虫共舞


看生命鲜活千姿百态


颐和园里出现过多少种虫子?王爽一直在追寻答案。她把工作时接触过的虫子记录下来,将它们的习性特点编撰为《颐和园园林有害生物测报与生态治理》一书,里面共记载了388种昆虫,这一数字自2018年书出版后仍在不断增长。

王爽是颐和园管理处园艺古树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她还有一重身份,园林的虫情测报员。为了维护颐和园内六万多株树木的健康,王爽需要经常在园内巡视,查看树上已经发生的病虫害情况,这个过程叫踏查。

不需要专业的探测工具,甚至不需要走近树木,王爽远远一眼便看出一棵油松上生了名为松梢螟的虫子——发黄的松针和树梢异样的低垂都能成为王爽判断树上长虫的依据。她灵活地爬上石台,抬手将树梢折下来,上面果不其然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孔。松梢螟已经羽化飞走,在危害过的树梢上留下浑圆的羽化孔。以孔为中心一折两半,残留的虫蛹便在树枝中间显现出来,王爽将其徒手取出,带回实验室观察。


显微镜下的世界里,左眼右眼各自的视野汇集成一个大圆圈,明亮圆圈的大部分都被节节环环的褐色虫蛹所占据。这样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骇人”景象对王爽来说却是习以为常。和虫子打交道十六载,她早已对各种各样普通人看来千奇百怪的虫子产生“免疫”。
工作室里几个柜子中填满了一摞摞昆虫标本,标本越做越多,柜子再也装不下,逐渐堆到工作室的各个角落。标本中的虫子面目各异,有的长着数不清多少对的脚,有的则全无一足而躯体肥软。虫子的姿态也不尽相同,它们或老老实实地被固定于板上呈现出身体的细节,或翅膀微张似是欲意凌空飞翔。标本定格的瞬间却并非这些虫子生命最后一刻的姿态,而是人为摆放的,操作时需先软化,再小心地将这些脆弱纤薄的虫翼摆出造型。这千余件标本大多由王爽亲手制成,她既摆弄过虫子头上细长的触角,也抚摸过它们光滑的甲壳。


2008年刚来颐和园工作时,王爽对触摸虫子这件事全然不似今天这般举重若轻。上学期间,王爽特意选择了植物病理学方向,为的就是不用跟虫子“亲密接触”。毕业后,王爽满心欢喜地来到了“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工作,殊不知等待她的是一次小小的“命运的捉弄”。颐和园里树多,虫子也多,要想保护好树木,不论专业学的是病害还是虫害,致病菌和害虫都得管,王爽不得已硬着头皮开始熟悉起虫子来。

斑衣蜡蝉,人们俗称的“花大姐”,是王爽制作的第一件昆虫标本。她强忍着心理的不适,将两片布有斑点的灰色翅膀从虫子没有生命的身体上展开,当手指触碰到虫体时,王爽恐惧的心情竟然平复了下来。这次短暂的触碰,用王爽自己的话说“知道虫子是怎么回事了”,从此以后,她对这种生命不再心生抵触。

在克服了对虫子的恐惧后,王爽还有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对园内树木和虫子种类不够熟悉。刚入园工作的王爽赶上了一个特别好的时机,彼时北京林业大学森保学泰斗李镇宇先生受邀每周来颐和园一次,对刚入职的园艺队植保班新人进行现场指导。刚开始,28岁的王爽什么也不认识,在现场踏查的过程中,老先生带着她边认树边看照片,她都默默记在心里。这样踏着踏着,王爽逐渐上道了,能认的树越来越多,植物生长规律也慢慢都掌握了。而为了让新职工尽快熟悉昆虫种类,两盏虫情测报灯被放置在颐和园园区内,灯下挂了八个袋子,每到夜晚,昆虫的趋光性使它们追逐着光源飞到灯下,落进袋子中。6月到8月是虫子正多的时候,王爽一周去收集一次昆虫,每次收集的时候,灯下已经集了满满八个袋子的昆虫,她用手将它们挑拣出来,一只只辨识。
王爽认虫的积极也有一部分源于老先生的“压力”。每周李镇宇教授来园时,都会考王爽收集到的虫子叫什么名字。第一周,王爽支支吾吾说不出来,第二周,老先生再问,王爽还是不知道。李先生没有说什么,王爽却羞愧难当,她下决心不让这种尴尬的场景再次上演,于是格外用心地去记虫子的种类。只过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王爽便把颐和园里害虫的种类摸得门清。
作为一个专业“捉虫人”,王爽看待虫子的眼光和常人不一样——长着青绿色翅膀的绿尾大蚕蛾颜值特别高:普通人都接受不了触摸吊死鬼(国槐尺蠖)她却高兴地带回实验室观察。当然,王爽眼里的虫子也不尽是惹人喜爱的,看到有些奇形怪状的“异类”,王爽也会边用手拿着观察边感慨地说:“你怎么能长成这个样子。”


在王爽的观念里,虫子没有害虫和益虫之分,好坏都是以人的标准而定的。在颐和园内,植物、昆虫、鸟类等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昆虫是大多数林鸟的重要食物来源,而大部分开花植物需要昆虫才能完成授粉。只有生物链中的每一环相互制约才能达到生态平衡。因此,除了美国白蛾等危险性外来入侵物种,就算是害虫,王爽也认为它们“只是一个普通物种而已,不能算是敌人”,只要不危及植物的健康,都会允许它们存在。

多年的相伴,使王爽对昆虫产生了情愫,这种情感不是人作为高等生物对低等生物的怜悯,而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惜。昆虫的多样性、丰富度和生物量下降会对鸟类的生存产生影响,昆虫不仅是许多鸟类的猎物,还通过植物授粉等方式间接为鸟类提供水果和种子等食物。食物链在多种生物间呈网状交织,不会因某一物种的变化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盘,这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很多人对昆虫的容忍度不高。”王爽不无惋惜地说道。在颐和园里,王爽尝试着开设起体验课,邀请小朋友来了解和学习昆虫知识。课堂上,王爽带领他们动手制作昆虫标本,玩游戏体验毛毛虫破茧成蝶的过程。从消除小朋友对昆虫的抵触和反感开始,王爽希望人们对这种世界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有越来越多的包容



来源:《北京》杂志第九期

作者:张研

图片来源:摄影/佟天一 供图/颐和园

编辑:韩烨

推荐阅读:

●  城市记忆 | 北京的黑夜,竟然隐藏了这么多“神奇动物”!

●  城市记忆 | 超萌!秋季观鸟入坑指南来了,北京的可爱“精灵” 都在这儿——

●  城市记忆 | 给颐和园的花草树木“开美颜”!原来是他们在“施魔法”

北京发布
传递政府声音;提供服务资讯;倾听社情民意;回应社会关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