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小学》08 明伦

文摘   2024-11-24 18:48   辽宁  


 

●弘扬传统文化经典

《童蒙须知·小学·朱子治家格言》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




下面的这一段非常美好,我们来看一下:

【《礼记》曰: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子如执玉,如奉盈,洞洞属属然,如弗胜,如将失之。严威俨恪,非所以事亲也。】

这儿也是朱熹引用的《礼记》里面的话,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文采很好)。

真正的孝顺孩子如果真的深爱自己的父母亲,那么对待父母亲肯定是面露和气,而不是凶气或者不耐烦的这种颜色(和气就是柔和的、很舒服的、很平静的这种感觉);心里有和气,表现在脸上就有愉悦的脸色;有愉悦的脸色的话,他对待父母就是温婉的,而不是凶巴巴的、不耐烦的。

「孝子如执玉,如奉盈」(「奉」pěng 是手捧的意思),说真正的孝顺孩子对待父母小心翼翼的态度,就好像正在拿一块儿玉,害怕摔碎了、磕坏了;小心翼翼的,又好像捧着装满水的容器,就怕水洒出来。

「洞洞属属然」,这个「洞洞」形容很真诚,一眼望到底的感觉,心里是透亮、透亮的,「属属」是专一、笃定、认真的样子。

「如弗胜」(「胜」在这儿读shēng ),就好像很难承担、很难承受,有压力一样,就是真正的孝顺孩子面对父母的时候是非常谨慎的,就怕自己做不好。「如弗胜」,好像自己就根本做得不到位、做不好,是这样的。「如将失之」,就怕哪里做得不好。

对待父母不应该有过于严肃的态度,不应该有「严威俨恪」这样的感觉。「严」,是过于严厉、过于严肃,对待父母不应该这样子;「威」,挺吓人的,也不可以;「俨」,是不留情面的样子,不近人情的样子;「恪」,就是有点苛克、苛求,这些状态不应该用来对待父母。「非所以事亲也」,我们不要用「严、威、俨、恪」的态度对待父母。

所以这一段很美好,我们读一下:

「《礼记》曰: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子如执玉,如奉盈,洞洞属属然,如弗胜,如将失之。严威俨恪,非所以事亲也。」

所以我们就记住了:我们对待父母、对待长辈,心中有和气、脸上有愉色,讲话的态度也是温和的。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小心翼翼地照顾他们,尤其是父母年纪大的时候,我们就像手里拿着一块玉一样小心谨慎,又好像捧着装满水的容器一样小心谨慎,真诚地、专注地去做,去照顾他们,唯恐哪里做得不到位。要经常跟他们交流,留意父母的感受,不要用过于严厉的、过于苛刻的态度对待父母或者长辈。

再看下一段,下一段《曲礼》,就是细小的礼节也是源自《礼记》的,可以说《礼记》是人性的光辉在行为上的体现,就是这个「礼」其实就是「德」在行为上的体现。

【《曲礼》曰:凡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茍訾,不茍笑。】

《曲礼》里讲,「凡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我们当孩子的、当晚辈的,在家里坐什么地方,或者睡哪个房间,不要处在主位,如果父母长辈在,让他们处在主位、尊位。

宴会的时候或者开会的时候,我们坐在什么位置上?要坐在合适的位置上。比如说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饭了,中间的位置以及中间者右侧位置都是比较尊贵的位置,这是不能随便坐的,如果长辈说你应该坐在那儿你再坐。基本上最尊贵的位置都是留给长辈的,具体也是要看我们在中国的什么地区,因为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讲究,这个要入乡随俗了。

「行不中道」,走路的时候不要占那么多的空间和面积,要照顾周围的行人。我们现在走路一般是靠右走,如果有父母长辈或者幼小者,让他们在我们右侧,我们靠左一点,因为左面可能过车,我们为了保护他们。

「立不中门」,站立的时候不要站在门中间。然后中国很多地方也有一个传统,就是过门的时候尽量不踩门槛(也是有说法的)。

又讲「食飨( xiǎng)不为概」(「食」是准备食物的意思,「飨」就是食物),准备食物宴请宾客的时候,「不为概」就是不要小小气气、抠抠索索的,该花钱的时候要大方。你宴请宾客不就是为了让宾客高兴吗?或者你宴请父母、长辈不就是为了他们高兴吗?这个时候要舍得花钱,该花钱的时候不要再节省了(平常可以节省一点儿),该花的时候要大方慷慨。

「祭祀不为尸」,这是指的什么意思呢?在中国古代有一段时间,在祭祀的时候,比如说你祭祖或者祭祀天、神,安排一个人当演员扮演天、神或者祖先,那么扮演被祭祀者的这个人被称之为「尸」。因为无论你是扮演天、神,还是祖先,别人去祭拜你、礼拜你的时候,你都是要安定的,要端身正坐,或者站立不动的,不动的感觉就像尸体不动一样很静,所以这个角色叫「尸」。

「祭祀不为尸」,就是说因为别人要在这个场合去礼拜你,要表示对你的恭敬,如果不是有特定地要求你一定要去充当这个角色,你别抢着说我去当尸,你们来拜我,这样显得特别傲慢。就是不要傲慢,不要抢着做一个特别高大的角色,不要这样子——「祭祀不为尸」,我们低调一点。

「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这句话一看好像是给修行者讲的修道的,事实上在这里不是的。「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这句话在这一段,在这个语境中,指的是我们当孩子的、当晚辈的,跟父母或者长辈在一起要有眼力见儿。就是哪怕他还没说话呢,你就能听懂他的心声,这个叫「听于无声」,哪怕他没吩咐你做呢,你提前做好了,就是会来事儿。

「视于无形」也是,他没有给你使眼色或者表现什么动作让你做什么,你也做得很好,你好像懂他的心意一样。这说明你这个孩子或者晚辈做得很到位,那所有人都夸你。

你能够「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这个说明你很静(心是安静的),再一个充满恭敬心,还有你对待父母和长辈是充满爱和关怀的,这使得你超级的敏感和敏锐,你能够懂他需要什么。父母刚想喝水,你这儿端过来了;长辈刚想要一个什么毛毯,你递过来的……就这个意思,很有眼力劲儿,会来事儿这样。

「不登高,不临深」,指的是我们当孩子的、当晚辈的,不要做很危险的事情,如果不得已要登高爬梯,要小心谨慎地;「不临深」就是不要到深水处去,不要去危险的地方,不要做危险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都得到很多的爱和关怀,有的时候忽略了。个别众生心情不好了,或者说遇到重大打击了,甚至去跳楼啊,寻短见啊种种,他们忘了这个世界上有很爱他们的人,会因为他们的离去而伤心的。但是这些众生可能一时缠绕在「小我」中,什么都忘了,只顾着自己的这个感受了,忘了他可能伤害别人。他可能就登高啊,临深啊,或者攀登高山去探险,或者是去深水处、深海潜水,或者去蹦极之类的(有的心脏有一些问题,但是他不知道,他去蹦极,结果一蹦极再也回不来了),像这样危险的事情尽量不要去做。

又讲「不茍訾,不茍笑」(「訾」,注解里标音标错了,应该是 zǐ,「訾」就是诋毁别人,诋毁、诽谤别人),「不茍訾」就是不要随随便便地诋毁别人,因为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就更不一定为实。不要随随便便地去诋毁别人,你可能造业、伤害别人,到最后可能这个恶果又回到自己身上,没必要。

「不茍笑」,指的是平常要稳重一点,不要随随便便的、嘻嘻哈哈的。

我们中国人一直很内敛,我们知道我们的民族性里就有内敛的一面。这里你看,《曲礼》这是《礼记》中,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就倡导我们不要随随便便的、嘻嘻哈哈的,那个不庄重的样子不好,然后《论语》中还讲「君子不重则不威」。所以中国人整体上是稳重的,是严谨的,相对于国外的友人来讲的话,我们就要静一些,比较静、比较沉稳。

这一段我们也读一下:

「曲礼曰:凡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茍訾,不茍笑。」

好,今天先学到这里。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