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链接:
——————————————
耻辱感,英文是stigma,有人称之污名化。从词义上看,耻辱感和污名化的主体不同,前者是个体的心理感受,后者是群体的负面体验、误解及其传播,导致对产品和行业“贴标签”了。
助听器行业提到耻辱感,通常是指听损者对佩戴助听器的抵触心理——既不美观又特别扎眼,还是“残疾”、“老年”、“老年人”的“标签”,甚至引申为“被人歧视”、“需要照顾”等语意。
实际上,耻辱感针对的不仅是助听器产品,还涉及听损这个慢性感官疾病的本身。也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患有听损也是忌讳的,那也是“老年病”、“非健全人”的代名词。
佩戴助听器的耻辱感,刚开始可能源自“没有用”、“越戴越聋”或“一戴就离不开”等道听途说的传言,之后也可能因为价格贵、验配流程繁琐、费时,适应期佩戴效果不确定或专业服务未达心理期望等等。
由于耻辱感的存在,听损者寻求听力保健之旅注定不平坦,经历了从否认、怀疑、私下打听、承认到采取行动的漫长过程,时间长达数年之久(美国7年,澳大利亚9年,中国7至10年)。
多数听损者因耻辱感而止步不前、知难而退,这是听损早期干预的巨大障碍,也是助听器行业无法成为普惠行业的首要因素。
因此,如何消除耻辱感一直是助听器行业为之奋斗的目标。研发工程师为“隐形”绞尽脑汁,从助听器的颜色与发色、肤色相近,藏进耳廓后和头发里,到缩小体积深入耳道……做了各种努力,只为照顾听损者的心理感受,促使其接纳助听器。至于因缩小体积而牺牲某些性能,价格反而更贵,本质上是有违商业道德的欺弱行为。
笔者对减少耻辱感和污名化的建议:
产品设计大有可为
YouGov的一项社会调查发现,72%的50岁及以上有听损症状的人没有助听器,而在拥有助听器的人中间,近一半(48%)由于形状等设计因素和相关的耻辱感,选择不佩戴助听器。
仅就外形而言,继IIC、RIC机流行之后,小型化、耳机化、可穿戴化及易用性(ease of use)是一个大趋势。苹果耳机助听,可以看作一个相向而行的跨界案例,在推动消除耻辱感方面令人期待。
Signia Active Pro IX将先进的hearing-in-noise技术与时尚的耳塞设计相结合,在外观和体验上缩小助听器与耳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差距,以减少听损者的耻辱感并提高对助听器的接受度(bridges the gap between hearing aids and consumer earbuds for greater acceptance),建立常戴信心。
(未完待续)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转发分享仅限非商业目的,请使用全文并注明出处。
注:微信公众平台随机插入的广告,与笔者及公号文章无关,请知悉和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