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
扬
传统文化
立教
前一段时间,我们大概用了五天的时间学习了《童蒙须知》。
《童蒙须知》是谁编写的呢?是南宋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朱熹。这个「熹」字,我们当时还强调了一下,「熹」的意思是光明。朱熹,其实也是一位圣者的转世,他编写的《童蒙须知》,讲的是我们生而为人所要了知的、所要践行的第一步,相当于是人生或者人间这个幼儿园的必备素养。其实讲的也是「礼」,就是儒家倡导的这个「礼乐」的「礼」。
儒家讲:「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要是不懂礼仪、不懂礼貌、不懂礼数,他在这个人世间是无法立足的,没有人喜欢他,更没有人尊敬他。
孔子讲,「修己以敬」。修行——修身、修心,从「恭敬」的「敬」开始。印光大师也讲,「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我们内在没有谦下心、没有恭敬心,我们在这个人世间就是混日子,走一遭收获的只有无明、愚痴和傲慢。
那么《童蒙须知》,我们小院的这些常住师兄都学过了,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的不错,因为这只是相当于人间或者人生幼儿园的基本要求。《童蒙须知》的内容都做到了,你幼儿园毕业了,下一步就是上小学了。
小学又有怎样的要求呢?大家先翻开《童蒙须知•小学》这个教材的前言部分,前言部分的第二页,看一下第三段。
《小学》都讲什么?这个《小学》呢,是朱熹在《童蒙须知》之外又一部精华之作,影响非常久远,价值也最受世人认可。
在圣者朱熹看来,人的教育有「小学」和「大学」之分。「小学」就是8岁到15岁应该受的教育,而我们在座的可能只有两位小师兄在8岁到15岁之间,其他的都远远超过了这个岁数。
但是我们学的过程中会发现,无论我们现在多少岁,有很多道德、涵养方面的内容,或者生活实践方面的内容,是我们尚未了解的,这跟我们过去教育的缺失有关系,也跟我们读书读得少有关系。
那么,处在8岁到15岁的小师兄注意:更应该好好学习《小学》,因为这培养的是做人的根本。8岁到15岁之间,这属于孩子阶段,幼稚的儿童,还没有具备像成人一样完善的思维能力,智力呢也没有完全的开发。
所以这一阶段教育什么呢?教育的是生活实践,以及怎么样涵养我们的德行。一个是怎么生活——肉身层面怎么生活,再一个心灵层面怎么样涵养我们的德行的。
《小学》这部分内容,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主要分为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个部分;那么「外篇」呢,包含嘉言、善行两个部分。
在《四库全书总目》里曾经讲,就是朱熹所编的这个《小学》——「是书所录,皆宋儒所谓养正之功,教之本也」。是宋代的儒学家所倡导的「养正之功」,怎么样养我们的「正」。
而我们的本师一直强调的也是一个「正」,有「八正道」,对吧?本师的教法很正,他之所以不邪,他是「正」的,「正」在哪儿呢?我们从儒学的这些思想里面,能找到很多本师的影子,而养我们的「正」是教育的根本。
然后《四库全书总目》里提到朱熹的这个《小学》,它是「儒者为学之基」,你要想做一个有文化的人(这个「儒者」,就是有文化的人),你一定要学习这个《小学》,这是根基。
这部书有多重要呢?明太祖朱元璋(就是明朝的皇帝),他曾经命令亲王、驸马、太学生都要学朱熹编写的《小学》。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所有的亲王、所有的驸马、所有的太学生,都必须学习这本书。由此可见,这本书的价值是非同一般的。
那么,我们手里的这个教材——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这个《小学》,它是节选了朱熹的《小学》的精彩部分,它是节选,并不是全部。但是「窥斑而识豹」,有的时候,杯子里的水,你只品一口,就知道它是咸还是甜,咸和甜的浓度如何……即便只是节选,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作为人的根本是什么,作为一个儒者,有学问的人,他应该做到什么。
接下来,我们看第16页「立教第一」。
「立教」,「立」是建立、设立、创立;「教」是教育或者教法(教育方法)。这个「立教」就是说,要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给人以启蒙的教育方法。
这一部分呢,主要是引述古代圣贤的教育主张引用比较多,引用这个的、引用那个的……很多的教育主张,用来验证朱熹倡导的教育方法的可行性。也就是说,朱熹倡导的教育方法,不是自己绝对原创的或者发明创造的,它是沿袭古人的精华的,用意呢——教育幼稚的儿童(教育小孩子们)「明人伦,持守自身」,做一个受人敬仰的、惹人喜爱的人。
看一下原文:
【子思子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首先引用的是「子思子」的话——「子思子」,其实就是孔伋,字子思,他是孔子的孙子。
那么,子思子曾经有一句名言,很多师兄都接触过,甚至能背下来,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什么意思呢?上天赐给我们的一种本能,就是人的天性。人的天性如果未经教育,和动物的天性是很接近的;但是如果经过教育,人和动物就区别开了。
所以「天命之谓性」,上天赐予的本能就是一个人的「性」,「性」就是一种本能。
「率性之谓道」,你率着性子而行,这就是所谓的「道」。率性而行,由着性子来,这是「道」。
但是由着性子来,你作为高级动物(人作为社会动物),又区别于低级动物,所以呢,还要修。「修道」就是教育的「教」,所以教育的「教」怎么来的?原来是在「修道」。
修的是什么呢?是使我们的行为更加符合人类社会的需要,甚至使我们的行为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我们所在之处就有文明,这说明我们被教育好了;如果我们所在之处没有文明,那我们跟禽类、兽类就没有差别。
因为本师在骂詈弟子的时候,看到有的弟子没有章法、缺乏敬意,懒散、放逸,本师直接就骂他们是畜生。如果不约束或者教育一个人的本能,我们跟畜生跟禽兽无二无别。
所以教育非常重要,家教非常重要。「养不教父之过」。我们在座的很多为人父母,甚至为人祖父母了,在教上我们做得如何呢?自己是不是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己的言行是不是能够成为孩子的典范?
朱熹说,为什么要编《小学》这部书呢?
【则天明,遵圣法,述此篇俾为师者知所以教,而弟子知所以学。】
「则天明」,我们都认为上天比人类是高的,上天——「天」是高维的,高等智慧生命。如果说人类是高等智慧生命的话,那么上天还要更高一层。人类自古以来,尤其中国人,对于天是有敬意的。
那么「则天明」,也就是我们要效法天的英明、明智——效法天的英明、明智。
包括七夕节,我们链接王母娘娘、玉皇大帝,我们站在高维、站在天上看人类的时候,觉得这些人类就像低级动物、像小孩子一样,就好像我们看蚂蚁一样。我们感受到了天界的那种更加广远的视角,以及更高维度的角度。
朱熹说「则天明」,我们要效法天的英明和明智,要超越人类的固有思维,超越人类的无知。
然后「遵圣法」,遵循神圣的圣者的教法,于是才编写了此篇——「俾为师者知所以教」,使得所有天下当老师的人都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教育学生。
那么我们每个人,如果为人父母,为人祖父母,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教育这么重要。
「而弟子知所以学」,大家学这个《小学》,学着学着就知道,我们真的应该学,不学是真的不懂。「人不学不知道」,人要是不学,你真的不懂什么是「道」。
接下来,看第二段原文:
【《列女传》曰: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
引用的《烈女传》里的话,说:古时候妇女要是怀孕了,有很多的讲究,我们从这些讲究中能看出古人的期待。
怎么讲究呢?比如说,如果这个父母怀孕了,睡觉的时候不要睡在太靠边的位置,避免危险;也尽可能地平躺,少侧卧;坐的时候不要太靠边,你坐在椅子上要坐正。也就是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甚至睡都要有睡相。
因为你怀孕了,你是一个母亲,你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的言、行,或者说你的身、口、意,直接影响着你肚子里的宝宝,所以你时刻要身心端正。
「立不跸」,什么叫「跸」?说一个人站着的时候,站的不直、不正,身子的重量偏于左脚或者右脚,就是歪三扭四的感觉。如果你怀孕了,一个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一个是出于教育孩子,这个孕妇站立的时候,她都不能够偏着身子站,要端正,因为这个母子、母女,他是一体的,母亲直接影响着孩子。
那么当然了,经常跟父亲在一起的孩子,父亲的身口意、父亲的一切,直接影响着孩子。
以前星云大师也讲过,想改孩子的毛病先改自己。因为其实都是复印机复印出来的。孩子是复印件,父母是原件,父母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你发现孩子身上有缺点,你找找自己身上——你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他是跟你学来的。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不懂礼法,是他的父母有问题。不懂章法、不懂礼法,各个方面,只要孩子有问题,先从父母这里找。
那么古人对于孕妇的要求,这孩子还没出来呢,就开始要求孕妇了,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睡有睡相,一定要正。
【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
在饮食方面说,不要「食邪味」,不要吃奇奇怪怪的山珍海味,不要乱吃东西,你就吃平常饭,其实是最安全最保险的了。
「割不正不食」,甚至在切割食物的时候,因为你有宝宝了,你不是一个人了,你直接影响着孩子,甚至在切割食物的时候,割的不正你都不要吃。
这意味着什么?你的心始终是严谨的。就任何时候,没有一丝一毫的随意放逸。因为此时你是母亲了,即使孩子还没出生,还在你肚子里边,你是母亲了,你的一切是孩子的榜样。
然后「席不正不坐」,这个是本师讲过的,也是《论语》中孔子强调的,就是我们的座位或者坐垫,没有摆正就不坐。看这些细节,如果大家翻看南传的一些戒律和典籍,会发现本师也是这样的。垫子或者椅子没摆正我都不坐,我把它摆正了我再坐。
那么《童蒙须知》里讲,我们在真正学习之前、写作业之前,书桌先整理干净,整洁有序然后再开始,不要乱七八糟什么都有,玩具、零食堆一堆。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是放逸的,学习效果也很差,这是幼儿园教的。
那么在这里,《小学》他再次强调,「席不正不坐」,座位没摆正先不坐。
然后又强调:「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眼睛不要看不该看的东西。如果你是母亲了,或者在一个团体之中,你是领导者、管理者,你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身口意。
「目不视邪色」,不要关注那些没有意义的东西。你要时时刻刻注意你对于这个世界的影响,我们的存在是带给这个世界或者带给法界的礼物,还是垃圾、污染源?希望我们的存在成为这个世界的光明,希望我们是送给这个世界的礼物。
那么「耳不听淫声」,这个「淫」是不正的意思,一切不该听的声音,没有意义的声音,或者对于孩子没有起到正面引导的声音,我们也不听。
这是对于孕妇的要求,这是古人对于即将做母亲的人的要求。其实,推而广之,也是对我们所有人的要求,因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影响力的中心。每个人,我们的至亲也好,好友也好,加起来都不少,每个人都是影响力的中心,所以我们自己先做好。
【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
那么晚上的时候,说「夜则令瞽(gǔ)诵诗,道正事」。古人要求孕妇晚上的时候,找那种懂诗歌的人,给你读读诗或者诵诵经,学点儿东西。
「道正事」,言谈谈论的一定是有意义的事情,是有利于自己成长或者有利于孩子教育的一些事情,不要闲言碎语一大堆,毫无意义。
如果这样做的话会怎样?「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如果这些做到了,那你生下的孩子你看吧——「形容端正」,就是说,长得五官特别端正,一身正气,才气过人。这是从最初始,这小孩还没出生呢,刚刚在妈妈肚子里,他就受到妈妈极好的影响,所以小孩子一出生别人就喜欢,就省去了未来教育的很多麻烦。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一句话,就是「母正则子正」。感觉可以记一下(师兄们可以拿笔记一下):「母正则子正」,还有「源清则流清」,源头如果清澈了,那么流淌出的水就是清的——「母正则子正,源清则流清」。
其实,《童蒙须知》也好、《小学》也好,以及未来我们将要学的《朱子治家格言》,这都是儒家的非常优秀的典籍。这里面其实也结合着很多圣者的心髓,这些圣者其实都是得道者。
在学这些细节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生命是珍贵的、是重要的,甚至我们活着的每一天,衣食起居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重要的。如果在时时、处处、念念间,我们都能做到这样的「正」,那你修什么能不成就呢?今天先学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