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B面

文化   2024-11-26 12:42   广东  
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白居易迎来了人生拐点,被贬为江州司马。

此前,他曾想做兼济天下的治世能臣,此后,他依然勤政爱民,但有了独善其身的内心转向。

他开始寄情山水,精研物产,留下了大量关于美食的诗,可以说他的诗歌展现了唐代饮食的一幅幅画卷,是妥妥的唐代美食家,让我们在文字中,看到千年之前的美食真实状态。

这是白居易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文人偏爱美食,和避世的心态有很大关系。

自从委顺任浮沈,渐觉年多功用深。
面上减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
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
——白居易《咏怀》

这首诗写于公元817年,也就是写《琵琶行》的第二年。他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脸上摒弃忧喜之色,胸中消除是非之心,他以美食家的身份,获得了新生。



大唐自安史之乱后,由盛而衰,朝堂中,宦官和藩镇割据成为朝廷悬在头顶的两把利剑。

白居易29岁中进士,早年曾任翰林学士和左拾遗。耿直的他频繁向皇帝上书言事,还写了大量的讽喻诗,比如《卖炭翁》,开罪了朝廷中的一批人。甚至唐宪宗都向宰相李绛抱怨:“白居易无礼于朕,朕实难耐。”皇帝都心生厌恶,他的官运自然要受挫。

815年,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白居易上表要求严惩凶手,被朝廷认定越职言事。之后他又遭政敌的诽谤,说他母亲看花落井,他却写赏花新井等诗,遂落下不孝之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心中明了,这些都是借口,真正让他获罪的,是那些讽喻诗。

他给好友元稹写信,说道:“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谓之讽喻诗,兼济之至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从此,白居易开始为“闲适”正名。
     

 

正是这种转变,让严肃的白大人,迸发出活泼的光彩,并自此与美食结缘。 

白居易在江州的日子松弛有情趣,如同诗中所言:“晓日提竹篮,家僮买春蔬。青青芹蕨下,叠卧双百鱼”,盎然生机,扑面而来。

美食给了白居易心安和豁达。

白居易诗中的主角,常是蔬菜和饼,“午斋何俭洁,饼与蔬而已”,这些都是他日常食用的,他并不是一个铺张的人。

稻米也是白居易的心头挚爱,产于陆浑县的红稻米,常在他的美食清单上。

红粒陆昏稻,白磷伊水鲂。
庖童呼我食,饭热鱼鲜香。
箸箸适我口,匙匙充我肠。
八珍与五鼎,无复心思量。
……
——白居易《饱食闲坐》节选

稻米、杂粮、粥这些日常简单的食材,都出现在白居易的美食版图中,他还自酿米酒,“米价贱如土,酒味浓于饧”……江州生活,公务之余,白大人偷得浮生半日闲,白天烹鱼做菜,尽享田园意趣;晚间,或推杯换盏或安然独酌,酒意酣酣,酒趣陶陶。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逃避,但白居易的妙处在于,他虽然逃避,却始终保有积极的姿态。

他忧患的一面并未削减,至情至性的一面又悄然滋长。红尘作伴,心随境转,白居易表字“乐天”的一面终于显露无遗。

我们无法判定,写讽喻诗和写闲适诗的白居易,哪一个更重要?

或许连白居易自己也未必有答案。

但我们会庆幸,那个“一吟悲一事”的耿直言官,因为命运的捉弄,长出了超然的审美,透过他的笔端,我们得以看见真实的历史。


 

公元818年冬,白居易从江州调离,赴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开启忠州生活之后,他的心里充斥着不满,哪怕是夜饮宴客,他也牢骚不断:

莫辞数数醉东楼,除醉无因破得愁。
唯有绿樽红烛下,暂时不似在忠州。
——白居易《东楼招客夜饮》

好在忠州有美食,能抚慰“吃货”白居易的内心。

古时交通不便,地方特产未必能新鲜送达。忠州此地,以竹笋闻名,偏嗜蔬食的白居易,见竹笋简直如逢知己。

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
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
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
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
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
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
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
——白居易《食笋》

忠州百姓爱戴白居易,建了一座白公祠,当中还有白居易与百姓制作饼的场景。白大人远在忠州,怀念长安的胡麻饼,忠州又无处可买,作为资深吃客。

他就自己制作,大获成功。

刚巧好友杨敬之在邻近的万州,白居易赶紧“快递”一些,还赋诗一首: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

白居易笔下的胡麻饼,就是芝麻烧饼。爱民如子的白大人当然不会藏私,除了馈赠好友,制作方式也分享给忠州百姓,他别号“香山居士”,这款点心就以“香山蜜饼”的名字流传至今。

除了饭、饼之外,白居易的美食单上还有糕团,品种很齐全。

寒食枣团店,春低杨柳枝。
酒香留客住,莺语和人诗。   
——白居易《寒食日过枣团店》

两年多后,白居易调离忠州。

花开花谢,人来人往,白居易离开了忠州,但他在忠州的食单,却在浩渺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痕迹。


 

公元820年夏,白居易被召回长安。

此时,他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他心中明白自己想要的人生到底是怎样的——朝局和他被贬江州之前,没有任何起色,他三次上奏陈述己见,都未得到皇帝理会,遂于两年后自请外调。

他先后在杭州、苏州任刺史,江南是鱼米之乡,那里的美食让白居易眷恋,即使回到北方,他也深感江南风物相随,桨声、吴语、酒香如在身旁——离开苏州十三年,白居易还清晰记得那一场夏至在齐云楼的盛宴: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苏州美食中,河鲜当之无愧,对酷爱吃鱼的白居易来说,也算正中下怀。

唐代风行鱼鲙,就是今天的生鱼片,它早在周朝就有被食用的记录,在很长时间里生鱼还是祭品。唐人会根据口味和四时节气调制酱汁,搭配鱼鲙,春天葱姜汁,夏天白梅蒜酱汁,秋天芥末汁,冬天橘蒜酱汁。据说,白居易最爱芥末汁。

还有莼菜羹、鲈鱼脍,这些也都是白居易珍视、喜爱的食物。在文人传统中,莼鲈之思始终和思乡,淡泊名利相关,白居易想到莼鲈就会联想到江南的好时节。

淡出官场之后,他写过一首诗,抒发心中的渴望:

人生变改故无穷,昔是朝官今野翁。
久寄形于朱紫内,渐抽身入蕙荷中。
无情水任方圆器,不系舟随去住风。
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
——白居易《偶吟》

从朝官到野翁,从宫阙到田间,到头来,最叫人安心的,还是春日江东的那一口莼鲈之味。

看起来,这首诗就像是白居易一生的缩影:年少成名,青云直上,豪情满怀,心灰意冷;纵情田园,别开生面,适意驰骋,安然停驻。

晚年的白居易在《池上篇》里,回顾了平生:“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时饮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鸡犬闲闲。”这番优哉游哉的自我评价,既是自谦,又何尝不是自得?


 

846年,白居易在洛阳溘然长逝,是年七十五岁,唐宣宗为他写了悼诗。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李忱《吊白居易》

诗中,唐宣宗半句未提白居易为官的成就,却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皇上只记得白乐天的A面,白乐天的B面,只能留给自己了。


参考资料:
傅踢踢:《越过人间荒唐》
《白居易传:长恨春归无觅处》




艾公子新书《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上市

新闻特稿式写史代表作,全新修订,欢迎入手

👇
       

最爱历史
知名文史作家,已出版《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文治帝国》《疑案里的中国史》《唐诗里的风云史》《宋词三百年》等畅销书。新榜人文自媒体,今日头条年度优质创作者,网易年度影响力作者。深度+原创好文,在这里遇见不一样的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