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大动脉,其建设过程复杂且精细,测量工作更是贯穿始终,从最初的可行性研究到最后的运营阶段,每个阶段的测量任务都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项目的质量、安全及后续运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地铁从规划到运营,测绘人都在忙什么?
萌芽之探:可行性研究阶段
在地铁项目的初期,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立项审批的重要依据,而测量资料的收集则是这一阶段的核心工作之一。
同时结合地质资料、区域地貌、交通现状等情况,制作初步的线路走向方案图,评估工程的可行性和风险点。
蓝图初绘:初步设计阶段
在初步设计阶段,地铁线路的具体走向和站点布局开始逐步明确,需要测绘团队提供更精细的数据支持。这一阶段的测绘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带状地形图测量:线路沿线1:500或1:2000带状地形图测量。目的是全面反映拟建线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和地物等地理要素,为地铁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提供基础测绘资料。
勘测定界:沿线土地权属的勘测和边界的界定是初步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后续的征地拆迁工作,这涉及到权属调查、界桩核实等工作。
沿线重要建筑物调查测量:摸清沿线重要建筑物的平面位置、高程、基础形式及埋深、权属等属性,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并为沿线建筑物的安全监测提供基础资料。
精雕细琢:详细设计阶段
详细设计阶段是地铁建设从方案走向实施的关键时期,测绘工作的精度要求更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控制网测量: 搭建地铁建设的 “精密骨架”
由于地铁工程线路漫长,城市现有的控制点精度和密度难以满足建设需求。因此,测量人员需要像搭建高楼大厦的骨架一样,建立专用控制网。这个控制网就如同地铁建设的 “精密标尺”,为后续的施工提供统一的平面和高程依据,确保各个施工部位能够精准对接,使地铁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这个“精密骨架”包括GNSS控制网、精密导线网、高程控制网,为后续施工放样提供基准。这是地铁测量的骨架,贯穿整个项目。
拆迁、征地定线测量:为工程开辟 “前行之路”
轨道镶嵌,设备安家:铺轨、设备安装阶段
成果检核:竣工验收测量及工后监测
对地铁线路、车站、轨道、附属设施等进行全面测量,形成竣工图。竣工图不仅是验收的依据,也为后续运营维护提供参考。
地铁建成后,并不意味着测量工作的结束。工后监测如同一位忠诚的守护者,在竣工后的一段时间内,持续监测地铁结构的沉降、变形等情况,确保工程质量稳定可靠。通过长期的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发出预警信号。这些监测数据为运营维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让地铁在漫长的运营岁月中保持良好的状态,为市民的出行提供长久可靠的保障。
在地铁的运营阶段,测量工作依然肩负着重要使命。测量人员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实时掌握地铁的运行状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能够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保障地铁的安全运行,让市民的出行更加安心、放心。
对地铁隧道实施长期监测,监控其变形、位移情况,确保隧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定期对轨道进行测量,排查轨距变化、水平高差等问题,保障列车运行安全舒适。
在地铁保护区内布设自动化监测设备,实时监控因周边施工、地质变化等引起的沉降、位移情况,避免对地铁运营造成影响。
地铁建设的每一个阶段,测量工作都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紧紧地将各个环节串联在一起。从最初的可行性研究到运营阶段的持续护航,每一次的测量都饱含着测量人员的专业与专注、责任与担当。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为地铁的安全高效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地铁这一城市动脉能够持续有力地跳动。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