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研发(26)| 药剂学:药物剂型设计与选择

企业   2024-11-16 07:36   上海  


 原料药为何不能直接服用?药品为何拥有片剂、胶囊、注射液、喷雾等五花八门的形式?这些不同的剂型背后,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踏入药剂学的殿堂,探寻药物剂型设计与选择的奥秘!


PS:本文是在学习了中国大学MOOC上由中国药科大学周建平主讲的《工业药剂学》精品课程后所写的学习笔记,如对药剂学感兴趣,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学习原课程。

▲ 全文大纲


一、引言



原料药之所以不能直接用于治疗用途是因为其存在诸多局限: 


一方面,原料药往往具有不稳定、刺激性大、味道不佳等特性,直接服用可能导致疗效降低、不良反应频发,甚至对患者造成伤害。


另外,原料药在体内的溶解、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难以控制,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因此,将原料药通过特定的工艺和技术转化为药物制剂,是确保药物安全、有效、方便使用的重要前提。


药物制剂设计旨在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不良反应,同时满足患者的使用需求。通过制剂技术的运用,可以调整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释放速率以及靶向性等,从而最大化地发挥药物的疗效。例如,通过包衣技术可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利用缓控释技术可以维持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浓度,避免“峰谷”现象,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靶向制剂则能精准地将药物送达病灶部位,减少全身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药物制剂的设计还需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疾病类型以及治疗需求等因素。不同患者群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吸收速率等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同时,不同疾病类型对药物的需求也不同,如急性疾病需要快速起效的制剂,而慢性疾病则需要长期稳定的制剂。因此,药物剂型的多样化是满足临床需求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处方研究及药物剂型的分类两大核心板块进行深入探讨。处方研究是药物制剂设计的基础,它涉及原料药的理化性质研究、原辅料的配伍、制备工艺的优化等多个方面。


药物剂型如片剂、胶囊、液体、喷雾等,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它们的选择不仅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和治疗需求,还受到患者年龄、病情、用药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对药物剂型的分类和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各种剂型的优缺点,从而为制剂的选择提供指导。


正    文


二、药物剂型设计与选择


2.1 药物制剂的处方前研究


药物制剂的处方前研究是指在设计制剂处方前,对药物的一系列基本理化性质、制剂性质的了解、分析、利用或改进,其目的是使药物稳定、有效,并适合工业化生产中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的要求。


2.1.1 药物制剂设计的目的



药物制剂设计的目的在于精准匹配临床用药的实际需求与药物的固有理化特性,从而选定最优的给药途径与药物剂型。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稳定性和依从性,这五大原则是药物制剂设计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的准则。


安全性是药物的基本要求,任何药物在进入人体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毒性测试与安全性评估,确保其对人体无毒害或副作用在可接受范围内。这要求制剂设计师在选择药物成分、辅料及生产工艺时,需充分考虑药物的化学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及潜在毒性,以构建安全可靠的给药系统。


有效性则要求药物能够按照预期的方式和程度,在人体内发挥治疗作用,达到预期的疗效。这需充分考虑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代谢特性及作用机制,通过合理的剂型设计与给药途径选择,实现药物的快速、准确、持续释放,从而提高治疗效率。


可控性要求药物制剂在生产、储存、运输及使用过程中,其质量应保持稳定,且剂量易于控制。这要求制剂设计需遵循GMP(良好生产规范)原则,确保药物从原料采购到成品出厂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质量标准,同时,通过合理的包装设计与储存条件,保持药物的长期稳定性。


稳定性是药物制剂需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保持其原有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以确保治疗的一致性。


依从性则是指患者能够按照医嘱正确使用药物的程度,是近年来剂型改进的一个热点。通过优化药物形态、口感、包装等,提高患者的用药意愿和配合度,从而提升治疗效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剂型设计时,尤其是针对儿童用药,应避免将药物设计成类似食品的形态,如设计成果冻等,以免造成误食过量,引发安全事故。


2.1.2 理化性质研究


在制剂设计时通常需要对药物的溶解度、Pka、油水分配系数、多晶型和吸湿性这些理化参数进行详细研究来确定最佳剂型。PS:这部分知识也属于《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想要深入学习的同学可以看我之前发表的文章:新药研发(五)| 先导化合物中篇:药物化学基本原理介绍


溶解度


溶解度是药物在特定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它直接影响药物的溶出速率、生物利用度和疗效。提高药物的溶解度有助于增加其在体内的吸收,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主要方法如下:



调节pH: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可以改变弱酸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状态,从而增加其溶解度。例如,磺胺类药物的溶解度随pH值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调节pH值可以优化其溶解度。


成盐盐酸普鲁卡因在水中溶解度较小,制成盐酸普鲁卡因钠后溶解度增大,便于制成注射剂。


助溶:某些药物可以通过添加助溶剂来增加溶解度。例如,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小,但加入碘化钾作为助溶剂后,可以显著提高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


增溶:表面活性剂可以作为增溶剂,通过形成胶束或微乳来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例如,吐温80可以作为增溶剂,用于增加维生素A、维生素D等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固体分散物:将药物以分子、胶态、微晶或无定形状态分散在载体中形成的固体分散物,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溶解度。例如,将磺胺嘧啶与聚乙二醇(PEG)混合制成固体分散物后,其溶解度显著提高。


包合物:利用环糊精等包合材料将药物分子包裹起来形成的包合物,也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例如,将薄荷脑与β-环糊精制成包合物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提高。


Pka


Pka是指药物分子中酸性或碱性基团解离50%时的pH值。Pka值决定了药物在不同pH环境下的解离状态,从而影响其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更易溶解,而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更易溶解。例如,巴比妥类药物的溶解度随pH值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在制备其制剂时需要考虑溶液的pH值。


对于具有多个解离基团的药物,了解其Pka值有助于预测其在体内的解离状态和分布。例如,某些抗生素在酸性环境中稳定,而在碱性环境中易降解,因此需要根据其Pka值选择合适的用药时间和方式。


油水分配系数


油水分配系数反映了药物在油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平衡,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具有重要影响。了解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助于优化其制剂设计和用药方案。


亲脂性药物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因此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然而,过高的亲脂性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积累,产生毒性。例如,某些麻醉药物和抗肿瘤药物具有较高的亲脂性,需要严格控制其用药剂量和方式。


通过调节药物的化学结构或制剂配方,可以改变其油水分配系数,从而优化其疗效和安全性。例如,将某些难溶性药物制成脂质体或微乳等制剂形式,可以提高其亲水性,促进其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


多晶型


多晶型是指同一化学组成的药物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晶体结构。不同晶型的药物在溶解度、溶出速率、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方面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了解药物的多晶型有助于优化其制剂设计和生产工艺。



以无味氯霉素为例,其存在A型、B型和无定形三种晶型。A型为稳定型,但难被酯酶水解,溶出速度慢,难吸收,无药效B型为亚稳型,易被酯酶水解,溶出速度快,易吸收,血药浓度为A型的7倍,疗效高;无定形则介于两者之间。制备工艺的不同可以导致晶型的转化,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


小故事:在1975年以前,我国生产的无味氯霉素原料、片剂、胶囊都为无效的A型。后来通过改变工艺条件,得到了亚稳晶型B型产品,质量显著提高,疗效显著增强。


吸湿性


吸湿性是指药物吸收空气中水分的能力,高吸湿性的药物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受潮、变质或降解,从而影响其疗效和安全性,了解药物的吸湿性有助于制定合适的储存条件和包装策略。


比如某些固体药物(如片剂、胶囊等)在潮湿环境中容易吸湿导致软化、变形或粘连。通过添加吸湿剂、干燥剂或采用防潮包装等措施,可以降低药物的吸湿性,提高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2.1.3 药物制剂的配伍研究



药物制剂的配伍研究旨在探索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能表现为药效的增强、减弱或产生新的药理作用。合理的药物配伍可以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患者的痛苦。然而,不恰当的配伍也可能导致药物疗效的降低、副作用的增加,甚至产生毒性反应,这些均属于配伍禁忌。


在实际的药物研发过程中,药物制剂的配伍研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给药途径及患者情况。例如,在选择降压药物的配伍时,我们需要考虑不同降压药物的作用机制、降压效果、副作用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钙通道阻滞剂(CCB)是常用的降压药物组合,它们可以协同作用,降低血压,同时减少单一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在临床治疗中,为了应对复杂的感染情况,常常需要将多种抗菌药物进行配伍使用。然而,并非所有的抗菌药物都可以随意配伍。例如,青霉素类药物与某些氨基糖苷类药物在配伍时,可能会因青霉素类药物的pH值影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稳定性,导致药效降低。因此,在进行抗菌药物配伍时,需要充分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选择合理的配伍方案。


此外,药物制剂的配伍研究还需要关注药物在制剂中的稳定性,一些药物在配伍后可能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如溶解度改变、沉淀、氧化还原、变色等,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在进行药物配伍研究时,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稳定性试验来评估药物配伍后的稳定性。


2.1.4 制剂处方工艺优化


药物制剂的处方工艺优化研究旨在通过调整处方组成、优化制备工艺,从而提升药物制剂的质量、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确保药物在临床上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处方工艺优化研究的核心在于对药物制剂的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进行精细调控。处方组成包括活性药物成分(API)和辅料的选择及比例,而制备工艺则涵盖混合、制粒、干燥、压片或灌装等多个步骤。这些环节均对药物制剂的最终质量产生深远影响。


假设我们正在开发一种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制剂,该药物的溶解度低,生物利用度受限,影响了其治疗效果。通过处方工艺优化研究,我们可以采用纳米混悬技术,将药物粒子减小至纳米级,显著提高其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具体做法是将药物分散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溶液中,通过高压微射流仪进行均质处理,得到粒径均匀、稳定性良好的纳米混悬剂。这一技术不仅提高了药物的溶解度,还减少了药物用量,降低了对患者的毒副作用。


实操中,我们还可能面临药物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例如,一种具有抗氧化活性的药物在光照或高温条件下易降解,导致药物疗效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处方工艺优化研究,筛选合适的抗氧化剂和遮光剂,从而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此外,还可以采用包衣技术,将药物颗粒包裹在一层保护性的薄膜中,进一步隔绝外界环境对药物的影响。


处方工艺优化研究还需关注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在制备过程中,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如混合时间、干燥温度、压片压力等,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原料和能源的浪费。同时,通过合理的处方设计,可以减少辅料的使用量,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药物制剂的处方工艺优化研究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它要求研发人员具备深厚的药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综合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稳定性以及患者的用药需求等多个因素。


2.2 流变学和粉体学


2.2.1 流变学基本研究内容


流变学是研究物质流动和变形的科学,它涉及到物质的力学性质和时间效应。在药物制剂设计中,流变学主要应用于液体、半固体和软膏类制剂的研发。



流变性质的研究


流变性质是描述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和流动行为的物理量。对于药物制剂而言,流变性质的研究主要包括剪切应力、剪切速率、粘度等参数的测定和分析。


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剪切应力是使物质发生流动的外力,而剪切速率则是物质变形的速度。在药物制剂中,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的关系可以通过流变曲线来描述,这一曲线反映了制剂在不同剪切应力下的流动行为。


粘度:粘度是描述物质流动阻力的物理量,它反映了物质内部质点间相对运动的阻力大小。对于牛顿流体,粘度是一个常数,而对于非牛顿流体,粘度则随剪切速率的变化而变化。在药物制剂中,粘度的测定对于评价制剂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流变学在制剂设计中的应用


混悬剂:混悬剂是由固体药物微粒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成的制剂。在混悬剂中,流变学的研究主要关注分散粒子的沉降行为、振摇后的流变性变化以及触变性等性质。通过调整处方中的辅料种类和比例,可以优化混悬剂的流变性质,从而提高其稳定性和使用效果。


乳剂:乳剂是由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如油和水)通过乳化剂作用形成的制剂。乳剂的流变性质对于其稳定性和使用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流变学研究,可以了解乳剂的剪切稀化、触变性等性质,从而优化处方设计,提高乳剂的稳定性和涂展性。


软膏剂和凝胶剂:软膏剂和凝胶剂是常见的半固体药物制剂。它们的流变性质对于药物的释放、皮肤渗透以及使用舒适度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流变学研究,可以了解软膏剂和凝胶剂的粘度、触变性等性质,从而优化处方设计,提高制剂的质量和疗效。


流变性测定方法


在药物制剂的研发过程中,流变性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简单测试(如铲刀试验、手指试验)、Bostwick稠度计以及粘度计等,这些方法可以直观地反映制剂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为处方设计和质量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2.2.2 粉体学基本研究内容


粉体学是研究粉体基本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在药物制剂设计中,粉体学主要应用于固体制剂(如片剂、胶囊剂、散剂等)的研发。



粉体学性质的研究


粉体学性质的研究主要包括粒子的形状及大小、粒径分布、密度、流动性、润湿性或吸湿性等。这些性质对于固体制剂的质量、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具有重要影响。


粒子的形状及大小:粒子的形状和大小对于制剂的流动性和压片性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显微镜观察或激光粒度仪测定,可以了解粒子的形状和大小分布,从而优化处方设计,提高制剂的质量。


粒径分布:粒径分布是描述粒子大小分布情况的物理量,通过筛分法、激光粒度仪等方法测定粒径分布,可以了解制剂中粒子的均匀程度,从而优化处方设计,提高制剂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密度:密度是描述粉体质量与其所占体积之比的物理量,粉体的密度分为松密度和振实密度两种。通过测定粉体的密度,可以了解制剂的填充性和压缩性,从而优化处方设计,提高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流动性:流动性是描述粉体在特定条件下流动能力的物理量,通过测定休止角、压缩度等指标,可以了解粉体的流动性情况。流动性好的粉体在制备过程中易于混合、填充和压片,从而提高制剂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粉体学在制剂设计中的应用


改善粉体性质:通过添加助流剂、润滑剂等辅料,可以改善粉体的流动性、压缩性和润滑性,从而提高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例如,在片剂制备过程中,添加适量的硬脂酸镁作为润滑剂,可以降低压片时的摩擦力,提高片剂的硬度和光洁度。


优化处方组成:通过优化处方中的药物和辅料种类及比例,可以调整制剂的粉体学性质,从而提高其质量和稳定性。例如,在制备难溶性药物的片剂时,可以采用微粉化技术将药物粒子减小至纳米级,提高其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同时添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作为润湿剂,可以促进药物在体内的溶解和吸收。


提高生产效:通过优化粉体的流动性等性质,可以提高制剂的生产效率。例如,在制备胶囊剂时,采用流动性好的粉体可以减少填充过程中的浪费和误差,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粉体学性质的测定方法


在药物制剂的研发过程中,粉体学性质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显微镜观察、激光粒度仪测定、筛分法、休止角测定以及压缩度测定等。这些方法可以直观地反映粉体的形状、大小、分布以及流动性等性质,为处方设计和质量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2.3 液体制剂

2.3.1 常见溶剂和附加剂类型简介



2.3.2 均相溶液剂



均相溶液剂是指药物以分子状态均匀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澄明溶液,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不会发生自发的聚集或分离。这种制剂具有良好的均匀性、稳定性、吸收迅速、剂量准确和便于服用等特点,是药物制剂中的重要类型。其又细分为低分子溶液剂和高分子溶液,以下分别介绍:


2.3.2.1 低分子溶液剂


低分子溶液剂指小分子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所形成的均相液体制剂,这些制剂通常具有澄明、稳定、易于吸收等特点。


低分子溶液剂的优势在于其药物的分散度高,使得药物粒子在溶剂中能够均匀分布,从而提高了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此外,由于溶液剂是均相体系,因此其物理和化学稳定性也相对较好,有利于药物的长期保存和运输。


在实际应用中,低分子溶液剂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溶液剂、芳香水剂、糖浆剂、甘油剂、酊剂和露剂等。


溶液剂:是最基础的低分子溶液剂形式,指的是药物溶解于溶剂中所形成的澄明液体制剂。例如,碘溶液就是一种常见的溶液剂,它通过将碘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制备而成,可用于消毒和治疗某些皮肤病。


芳香水剂:则是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水溶液,有时也用水与乙醇的混合溶剂制成浓芳香水剂。这种制剂通常具有宜人的香气,可用于改善药物的口感和掩盖不良气味。例如,薄荷水就是一种典型的芳香水剂,它利用薄荷油的挥发性成分来提神醒脑、缓解头痛等症状。


糖浆剂:是含有蔗糖等甜味剂的溶液剂,常用于制备口感较好的儿童用药。糖浆剂不仅可以掩盖药物的苦味和咸味,还可以作为矫味剂使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糖浆剂易被微生物污染,因此制备时需要严格控制卫生条件,并添加适量的防腐剂以确保其稳定性。例如,磷酸可待因糖浆就是一种常见的止咳糖浆,它利用磷酸可待因的镇咳作用来治疗咳嗽症状。


甘油剂:是药物溶于甘油中制成的外用溶液剂。甘油具有良好的保湿性和附着性,可以使药物更好地附着在皮肤或黏膜上,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例如,碘甘油就是一种常用的外用消毒剂,它利用碘的杀菌作用来治疗口腔和皮肤感染。


酊剂:则是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提取或溶解原料药物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酊剂通常具有浓郁的酒香和一定的刺激性,可用于制备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等功效的药物。例如,复方薄荷脑醑就是一种含有薄荷脑和苯酚等成分的酊剂,它利用这些成分的刺激作用来缓解皮肤瘙痒和疼痛症状。


露剂:则是芳香性植物药材经水蒸气蒸馏法制得的内服澄明液体剂型。露剂通常具有清新爽口的特点,可用于制备具有清凉解毒、提神醒脑等功效的药物。


2.3.2.2 高分子溶液剂


高分子溶液剂通常指的是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所形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这些高分子化合物往往具有较大的分子量,且在水中或其他溶剂中能形成稳定的溶液。


高分子溶液剂的本质是真溶液,属于均相分散系。其特点在于,高分子化合物在溶剂中能以分子状态自动分散成均匀的溶液,且分散相与分散系之间的亲和力强。这种溶液通常具有较高的黏度和渗透压,且丁达尔现象不明显。在高分子溶液剂中,溶剂分子会慢慢进入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链的空隙中,导致高分子化合物舒展开来,体积增大,这一过程被称为溶胀


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剂:这类溶液剂以水为溶剂,因此也被称为胶浆剂。它们通常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常用于制备混悬剂中的助悬剂、乳剂中的乳化剂、片剂的包衣材料等。例如,明胶水溶液和琼脂水溶液就是典型的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剂。它们在温热条件下为粘稠性流动液体,当温度降低至一定时,会形成不流动的半固体凝胶,这一过程被称为胶凝,这种性质使得它们在某些缓释制剂和微囊制备中具有重要应用。


非水性高分子溶液剂:与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剂不同,这类溶液剂以非水溶剂制备。它们通常用于制备那些在水中溶解度较小或不稳定的药物制剂。例如,某些高分子化合物可以溶解在乙醇、甘油等有机溶剂中,形成稳定的非水性高分子溶液剂。


高分子药物溶液:除了作为辅料外,高分子化合物本身也可以作为药物制成溶液剂。例如,某些高分子药物如聚乙二醇化药物,它们通过化学修饰将高分子化合物与药物分子结合,从而改善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2.3.3 非均相溶液剂



非均相溶液剂是指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液体制剂,系多相分散体系,热力学不稳定,静置后会出现分层现象,药物分布不均匀,使用前通常需要摇匀。常见的非均相溶液剂有溶胶剂、混悬剂和乳剂等。


2.3.3.1 溶胶剂


溶胶剂指固体药物微细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匀状态的液体分散体系,又称疏水胶体溶液。其分散的微细粒子,即胶粒,大小在1至100纳米之间,这些胶粒是多分子聚集体,具有极大的分散度,因此溶胶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溶胶剂将药物分散成溶胶态,可显著改善药物的吸收,使药效增大,甚至产生异常的药理作用。同时,溶胶剂还能降低某些药物的刺激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胶体果胶铋:这是一种胃黏膜保护药,果胶铋以溶胶态存在,能与溃疡面及炎症表面形成强有力的保护膜,隔离胃酸,保护受损的胃黏膜,并刺激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粘液,促进上皮细胞自我修复。


碘化银溶胶:虽然碘化银溶胶在药品中的直接应用可能较少,但它在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如作为抗菌剂、消毒剂等。碘化银溶胶通过释放银离子,展现出强大的抗菌性能,对多种细菌、病毒和真菌都有显著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2.3.3.2 混悬剂


混悬剂指的是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制剂。这些微粒的尺寸通常在0.5至10微米之间,也可能更小或更大,但一般不超过50微米。混悬剂中的药物微粒在介质中呈悬浮状态,因此其外观往往呈现为不透明的乳浊液。


混悬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的体系,微粒在介质中有沉降的趋势。但得益于微粒的布朗运动和介质对微粒的分散作用,混悬剂在静置时仍能保持一定的混悬状态。然而,长时间静置或受到外界条件影响时,混悬剂中的微粒可能会逐渐沉降并产生分层,因此在使用前通常需要摇匀以确保药物的均匀分布。


口服混悬液:如多潘立酮混悬液、硫糖铝混悬液、蒙脱石散混悬液等,这些药物通常以水溶液的形式存在,含有药物微粒和稳定剂、助悬剂等辅料。在使用前,患者需要将药品摇匀以确保药物微粒的均匀分布。


雾化吸入用混悬液:如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丙酸氟替卡松雾化吸入用混悬液等,这些药物主要用于呼吸道疾病的治疗,通过雾化吸入的方式将药物微粒送入呼吸道,以达到治疗效果。


干混悬剂:如对乙酰氨基酚干混悬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干混悬剂是混悬剂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将药物制成粉末状或颗粒状,在使用时加水振摇即可分散成混悬液。这种剂型便于携带和保存,同时也解决了混悬剂在保存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


2.3.3.3 乳剂


乳剂指的是互不相溶的两相液体(通常为油和水)经乳化后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分散体系。其中,一相液体以微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相液体中,这些微小液滴被称为乳滴,其大小通常在几微米至几百微米之间。乳剂在医药、化妆品、食品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尤其在药物研发中占据重要地位。


外用乳剂: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乳膏等。这些乳膏类药物通常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通过局部涂抹的方式将药物送达病灶,起到抗炎、止痒等作用。乳剂的形式使得药物能够均匀分布在皮肤上,提高药物的渗透性和疗效。


口服乳剂:如鱼肝油乳、多潘立酮口服乳剂等。这些药物通常以口服的方式给药,乳剂的形式能够改善药物的口感和味道,使患者更容易接受。同时,乳剂还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使药物在胃肠道中更容易被吸收。


注射乳剂:如脂肪乳注射液、丙泊酚乳状注射液等。这些注射液类药物通常用于需要快速给药或需要维持药物浓度的治疗场景。乳剂的形式能够确保药物在注射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均匀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4 固体制剂

2.4.1 片剂



片剂指的是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合均匀后,通过压制而成的圆片状或异形片状的固体制剂。这种制剂形式具有剂量准确、理化性质稳定、贮存期长、使用方便、运输携带便捷以及生产成本较低等优点。


普通片剂:如对乙酰氨基酚片、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等,这些药物通常用于常见的感冒、发热、感染等症状的治疗。普通片剂服用方便,一般用水吞服即可,药物在体内经胃肠道吸收而发挥作用。


缓释或控释片剂:如硝苯地平缓释片、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等,这类片剂的设计旨在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使药物在体内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浓度,从而减少服药次数,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泡腾片剂:如维生素C泡腾片、阿司匹林泡腾片等,泡腾片在遇水后迅速溶解并产生大量气泡,使药物迅速分散并发挥作用。这种剂型不仅服用方便,还能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咀嚼片剂:如碳酸钙咀嚼片、维生素D咀嚼片等,咀嚼片通常口感较好,适合儿童或吞咽困难的患者使用。通过咀嚼,药物能够更快地崩解并释放到口腔中,从而提高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疗效。


口腔贴片或舌下片剂:如硝酸甘油口腔贴片、醋酸地塞米松舌下片等,这类片剂通常用于需要快速吸收和发挥作用的场景,如心绞痛、哮喘等急性发作的治疗。它们能够迅速溶解在口腔中或经舌下黏膜吸收,使药物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并发挥作用。


2.4.2 栓剂



栓剂是药物与适宜基质混合后制成的,专供人体腔道内给药的固体制剂。这种制剂在常温下保持固体形态,但一旦塞入腔道,如直肠、阴道等,便能在体温的作用下迅速软化、熔融或溶解于分泌液中,从而释放出药物,产生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肛门栓剂:这类栓剂主要用于直肠给药,常见的药品有甘油栓,用于润肠通便;还有复方角菜酸酯栓,用于治疗痔疮及其他肛门疾患引起的疼痛、瘙痒、肿胀和出血等症状。肛门栓剂通常具有不同的形状,如圆锥形、圆柱形等,以适应直肠腔道的结构。


阴道栓剂:阴道栓剂主要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如甲硝唑阴道栓,用于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和滴虫性阴道炎;还有保妇康栓,用于湿热瘀滞所致的带下病,如带下量多、色黄、时有阴部瘙痒等症状。阴道栓剂通常配有特定的辅助送入器械,以确保药物能够准确送达病灶。


尿道栓剂:这类栓剂较少见,但仍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例如,前列地尔尿道栓用于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


栓剂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药物制剂形式,具有诸多优点:它不仅能够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和肝脏的首过效应,还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2.4.3 胶囊剂



胶囊剂指将药物或与适宜辅料充填于空心硬胶囊或密封于软质囊材中制成的固体制剂。这种制剂形式不仅便于患者服用,还具有掩味、提高药物稳定性、起效迅速以及实现液体药物固体化等优点。


硬胶囊剂:如阿莫西林胶囊,这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硬胶囊剂通常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长的保质期,适合长期储存和使用。


软胶囊剂:如维生素E软胶囊,用于补充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软胶囊剂能够容纳液体或半固体药物,且易于吞服,特别适合需要大剂量或特殊给药方式的药物。


缓释胶囊和控释胶囊:如布洛芬缓释胶囊,用于缓解各种疼痛、发热等症状,其缓释作用能够减少服药次数,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2.4.4 滴丸剂


滴丸剂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后溶解、乳化或混悬于基质中,再滴入不相混溶、互不作用的冷凝液中,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液滴收缩冷却成小丸状的制剂。这种制剂形式主要供口服使用,具有剂量准确、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以及易于携带和保存等优点。


复方丹参滴丸:这是国内知名的滴丸剂产品,主要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如心绞痛等。复方丹参滴丸具有比表面积大、溶出速率快的特点,其舌下含服能够迅速被舌黏膜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因此常作为急救药物使用。


联苯双酯滴丸:与联苯双酯片剂相比,滴丸在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更高,且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在剂量为片剂的三分之一时,滴丸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这使得滴丸在用药剂量和副作用方面具有优势。


舒脑欣滴丸:这是一种药液固化滴丸,药物以油状形式存在。舒脑欣滴丸主要用于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缓解头痛、头晕等症状。其滴丸形式使得药物能够迅速溶解并释放药效。


2.4.5 散剂



散剂指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这种制剂形式历史悠久,早在古代中医经典如《伤寒论》《名医别录》和《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大量散剂的记载。


中药散剂:如五苓散、平胃散等,这些是传统的中药方剂,经过粉碎、混合等工艺制成散剂。这些散剂通常具有疏散理气、导滞、消坚利便等功效,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病和急性病。例如,五苓散主要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而平胃散则用于治疗脾胃不和、食积停滞等症状。


外用散剂:如珍珠散、锡类散等,这些散剂主要用于皮肤或伤口的治疗。它们能够迅速作用于病灶,起到提毒生肌、化脓、收敛愈合等作用。例如,珍珠散常用于治疗疮疡症,而锡类散则用于治疗咽喉症。


儿科散剂:由于散剂奏效快、服用方便,因此在儿科也有广泛应用。一些专为儿童设计的散剂,如用于退热的中药散剂,能够迅速缓解儿童的不适症状。


2.4.6 颗粒剂



颗粒剂指将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配合而制成的颗粒状制剂。


中成药颗粒剂:如小柴胡颗粒、玉屏风颗粒等。这些颗粒剂通常由中药材提取而成,保持了汤剂吸收快、作用迅速的特点,同时克服了汤剂临用时煎煮不便、服用量大、易霉败变质等缺点。它们通常用开水冲服,方便患者服用。


混悬颗粒剂:如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头孢丙烯干混悬剂等。这类颗粒剂在临用前需要加水或其他适宜的液体振摇,配置成混悬液供口服。它们通常用于难溶性固体药物的制剂,通过混悬的方式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泡腾颗粒剂:如复方碳酸钙泡腾颗粒、维生素C泡腾颗粒等。这类颗粒剂含有碳酸氢钠和有机酸,遇水可放出大量气体而呈泡腾状。它们通常需要用温水冲泡,待泡腾完全后服用。泡腾颗粒剂不仅口感好,还能提高药物的溶解速度和吸收效率。


肠溶颗粒剂:如奥美拉唑肠溶颗粒等。肠溶颗粒剂采用肠溶材料包裹颗粒,以防止药物在胃内分解失效,避免对胃的刺激。它们通常需要在空腹或饭前服用,以快速到达肠道发挥药效。


2.4.7 包衣技术



包衣就是在特定的设备中,按特定的工艺将糖料或其他能成膜的材料涂覆在药物固体制剂的外表面,干燥后形成紧密粘附的、具有不同厚薄和弹性的多功能保护层。这层包衣不仅增强了药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还实现了多种药用目的。


包衣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从固体形态制剂如粉末、微丸、颗粒、片剂到胶囊,几乎涵盖了所有固体制剂。而根据包衣材料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糖包衣、半薄膜包衣、薄膜包衣以及特殊材料包衣。其中,薄膜包衣以其诸多优点,如缩短时间、降低成本、坚固耐破碎、可以印字、有效保护产品不受光线、空气与水分的影响等,成为目前药物制剂主要的包衣技术手段。


在实际操作中,包衣技术主要分为湿法包衣干法包衣两大类。湿法包衣是将包衣材料和其他辅料溶解于溶剂中形成包衣溶液,然后喷洒于固体制剂表面,随溶剂挥发形成包衣膜。而干法包衣则避免了溶剂的使用,通过压制、光固化、超临界、热熔或干粉等方式直接在固体制剂表面形成包衣。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包衣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例如,湿法薄膜包衣技术虽然应用广泛,但挥发性有机溶剂的使用带来了成本高、危险大、有机溶剂的有害性及污染性等诸多问题。因此,水性包衣技术逐渐成为主流,但水性包衣过程中需要利用大量的热能挥发水分,能耗成本较高,且包衣膜中残留的水分易使包衣膜老化,影响固体制剂的稳定性。而干法包衣技术,如静电干粉包衣,则通过静电喷枪形成电场,使带电粉末黏附于固体制剂表面,提高了包衣效率和包衣膜的均匀性,同时降低了包衣成本。


此外,包衣的目的也多种多样,包括防潮避光、增加药物稳定性、掩盖不良气味、改善外观、控制药物释放速率和位点等。例如,肠溶包衣可以使在胃液中易被破坏的药物在肠中释放,从而发挥药效。


2.5 雾化制剂



雾化制剂主要包括气雾剂、喷雾剂和粉雾剂。这些制剂通过将药物转化为雾状或小颗粒状,使其能够更直接、更有效地作用于靶部位,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满足临床治疗和患者用药的多样化需求。


2.5.1 气雾剂


气雾剂指将药物(或含药溶液、混悬液、乳液)与适宜的抛射剂共同装封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以雾状物喷出,供吸入或皮肤、黏膜及空间消毒的制剂。其优点在于药物可以直接到达治疗部位,具有速效和定位作用,同时减少了胃肠道反应,增加了药物的稳定性。


吸入性气雾剂:这类气雾剂主要用于呼吸道疾病的治疗。例如,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布地奈德气雾剂等,它们主要用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道疾病的治疗。这些药物以雾状形式喷出,可直接到达肺部,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皮肤和黏膜用气雾剂:这类气雾剂主要用于皮肤、鼻腔、阴道等黏膜部位的治疗。例如,某些用于治疗皮肤炎症、感染或创伤的气雾剂,以及用于治疗鼻炎、阴道炎等黏膜疾病的气雾剂。它们通常以泡沫或喷雾形式喷出,能够迅速覆盖并作用于病灶部位。


空间消毒用气雾剂:这类气雾剂主要用于环境或空间的消毒。它们通常含有消毒剂成分,如酒精、氯等,以雾状形式喷出,能够迅速弥漫并杀灭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2.5.2 喷雾剂


喷雾剂指将原料药物或与适宜辅料填充于特制的装置中,使用时借助手动泵的压力将内容物呈雾状物释出,用于肺部吸入或直接喷至腔道黏膜及皮肤等的制剂。其特点在于药物能够迅速分散成微小颗粒,直接作用于靶部位,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口腔喷雾剂:如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咽喉炎等口腔疾病的口腔喷雾剂,它们能够直接作用于口腔黏膜,迅速缓解疼痛和炎症。例如,盐酸苄达明口腔喷雾剂,可缓解咽炎、扁桃体炎、口腔溃疡和口腔术后的疼痛。此外,还有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口腔喷雾剂,如硝酸甘油舌下喷雾剂),可用于冠心病和心绞痛的治疗。


鼻用喷雾剂:如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鼻部疾病的鼻用喷雾剂,它们能够迅速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常见的鼻用喷雾剂有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它们都是局部用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强的抗过敏和抗炎作用。


皮肤喷雾剂:如用于治疗皮肤炎症、瘙痒等皮肤疾病的皮肤喷雾剂,它们能够直接作用于皮肤,迅速缓解皮肤症状。这类喷雾剂通常含有抗炎、抗过敏或抗菌成分,如某些含有激素或抗组胺药物的皮肤喷雾剂。


2.5.3 粉雾剂


粉雾剂是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药物粉末装填于特殊的给药装置中,以干粉形式将药物喷雾于给药部位,发挥全身或局部作用的一种药物剂型。它是在传承气雾剂优点的基础上,综合粉体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剂型,具有使用方便、不含抛射剂、药物呈粉状稳定性好、干扰因素少等优点。


吸入粉雾剂:这是粉雾剂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主要用于呼吸道疾病的治疗。例如,噻托溴铵粉雾剂,它是一种抗胆碱能药物,通过吸入给药,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维持治疗,能够扩张支气管,缓解呼吸困难。另外,布地奈德吸入粉雾剂也是常见的吸入粉雾剂之一,它属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作用,用于治疗哮喘等呼吸道炎症性疾病。


非吸入粉雾剂:这类粉雾剂主要用于皮肤、黏膜等部位的治疗。例如,某些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的粉雾剂,它们可以直接喷洒在皮肤或黏膜表面,用于治疗皮肤感染、口腔溃疡等疾病。这些粉雾剂通常具有良好的局部治疗效果,且使用方便。


2.6 其它剂型

2.6.1 软膏剂


软膏剂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的具有一定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这种制剂形式历史悠久,因其独特的给药方式和治疗效果,在皮肤科、外科有着广泛的应用。


激素类软膏:如醋酸地塞米松软膏、卤米松乳膏等。这类软膏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炎症、过敏反应等,具有抗炎、抗过敏、止痒等作用。它们通过减少皮肤炎症反应,缓解皮肤红肿、瘙痒等症状,从而帮助患者恢复皮肤健康。


抗菌类软膏:如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这类软膏主要用于治疗皮肤感染,如脓疱病、疖肿、毛囊炎等。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杀菌或抑菌的目的,促进皮肤创面的愈合。


角质溶解类软膏:如水杨酸软膏、苯甲酸软膏等。这类软膏主要用于治疗角化过度的皮肤病,如痤疮、鸡眼、胼胝等。它们通过溶解角质,软化皮肤,从而帮助去除皮肤表面的角化物质,促进皮肤的正常代谢。


2.6.2 膜剂


膜剂指将原料药物与适宜的成膜材料经过特定工艺加工制成的膜状制剂。膜剂可以根据药物性质和治疗需求制成单层膜、多层膜(复合膜)和夹心膜等不同形式,以满足临床治疗和患者用药的多样化需求。


口服膜剂:这类膜剂通常用于口服给药,如某些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或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一般以薄膜的形式存在,易于吞咽,且能在消化道中迅速溶解,释放药物。


口腔膜剂:如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牙龈炎等口腔疾病的口腔膜剂,它们能够直接贴附于口腔黏膜上,持续释放药物,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眼用膜剂:这类膜剂主要用于眼部疾病的治疗,如角膜炎、结膜炎等,主要以透明的薄膜形式存在,能够紧密贴合于眼球表面,持续释放药物,且不会对眼睛产生刺激。


阴道用膜剂:如用于治疗阴道炎、宫颈炎等妇科疾病的阴道用膜剂,它们能够直接贴附于阴道黏膜上,持续释放药物,达到治疗效果。


皮肤、黏膜用膜剂:这类膜剂主要用于皮肤或黏膜的创伤、烧伤或炎症表面的覆盖,如某些抗菌、消炎、止痛的膜剂,它们能够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离外界刺激,促进伤口愈合。


2.6.3 涂膜剂


涂膜剂指将药物溶解或分散在含成膜材料的溶剂中,涂抹于患处后能迅速形成薄膜的外用液体制剂。这种制剂形式不仅制备工艺简单,使用方便,而且形成的薄膜能够紧密贴合患处,不易脱落,同时逐渐释放药物,发挥治疗作用。


中药涂膜剂:如跌打活血涂膜剂、伤速康涂膜剂等,它们以中药为主要成分,通过涂膜形式,将药物直接作用于创伤部位,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


烧伤涂膜剂:烧伤涂膜剂含有能够收敛伤口、促进愈合的药物成分,如磺胺嘧啶银、芦荟等。它们能够在烧伤部位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离外界细菌,防止感染,同时促进伤口的修复和再生。


冻疮涂膜剂:冻疮涂膜剂主要用于治疗因寒冷引起的皮肤炎症,如红肿、疼痛等。其含有的药物成分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同时形成的薄膜还能保护患处免受外界刺激。


三、总结




处方前研究是药物制剂设计的基础,它涵盖了理化性质研究、配伍研究以及制剂处方工艺的优化。理化性质研究则深入探索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渗透性等关键参数,为后续的制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配伍研究则关注药物与辅料、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确保制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制剂处方工艺的优化则是通过反复试验和调整,找到最佳的制备方法和工艺参数,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患者顺应性。


流变学研究物质的流动和变形特性,对于液体制剂和半固体制剂(如软膏剂)的制备至关重要。通过流变学参数的测定,可以优化制剂的黏度和流动性,确保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体学则专注于固体颗粒的性质和行为,对于固体制剂(如片剂、胶囊剂)的制备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粉体学的研究,可以优化颗粒的粒度分布、形状和表面性质,从而提高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液体制剂根据药物在溶剂中的分散状态,被细致地划分为匀相溶液剂与非匀相溶液剂两大类别。匀相溶液剂,诸如溶液剂和糖浆剂等,凭借其制备过程的简便性以及患者易于接受的口感,成为了众多药物的首选剂型。这类制剂中的药物分子均匀分散在溶剂中,确保了药物能够迅速且充分地被人体吸收,从而发挥出快速而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对而言,非匀相溶液剂,如混悬剂和乳剂等,则展现出了在处理难溶性药物或需要调控药物释放速率方面的独特优势。混悬剂通过将药物颗粒悬浮在液体中,使得那些在水中溶解度较低的药物能够以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被给予,从而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而乳剂则利用油和水不相溶的特性,通过乳化剂的作用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既能够携带药物又能够调控药物释放速率的复杂体系,为需要长时间维持药物浓度的治疗提供了可能。


固体制剂包括片剂、栓剂、胶囊剂、滴丸剂、散剂和颗粒剂等不同类型的固体制剂,各自拥有独特的制备工艺和适用场景,为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用药选择。片剂以其标准化的剂量和便捷的服用方式,成为了口服药物中最常见的剂型;栓剂则通过直肠给药,为那些难以口服或需要快速起效的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治疗途径;胶囊剂则能够保护药物免受胃酸破坏,确保药物在肠道中释放;滴丸剂以其小巧的体积和易于吞咽的特点,特别适合儿童和老年人使用;散剂和颗粒剂则因其易于分散和溶解,便于调整剂量和制备成各种剂型,满足了不同患者的个性化需求。


雾化制剂涵盖了气雾剂、喷雾剂以及粉雾剂等多种形式,它们通过呼吸道给药或直接外用,展现出了起效迅速、局部作用显著等优势,因此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及外伤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应用价值。气雾剂通常利用压缩气体或液化气体作为抛射剂,将药物以雾状微粒的形式喷出,便于患者直接吸入,特别适用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需要快速起效的呼吸道疾病。喷雾剂则通过手动按压或机械驱动,将药液以雾状形式喷出,不仅可用于呼吸道给药,还可用于皮肤、黏膜等部位的局部治疗,如鼻腔喷雾剂在治疗过敏性鼻炎中的应用。粉雾剂则通过干粉吸入器将药物微粒送入呼吸道,适用于需要长期维持治疗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稳定期管理。


软膏剂、膜剂和涂膜剂等其它剂型,则以其独特的给药方式和卓越的治疗效果,在皮肤科、眼科等多个医疗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软膏剂作为一种半固体制剂,具有良好的涂展性和滋润性,能够紧密贴合皮肤或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既能够防止外界刺激,又能够持续释放药物,达到治疗目的。在皮肤科领域,软膏剂广泛应用于湿疹、皮炎等皮肤炎症的治疗;在眼科领域,眼膏则用于眼部感染、结膜炎等疾病的局部治疗。膜剂通常是将药物与成膜材料混合后制成薄膜状,可直接贴敷于皮肤或黏膜表面,如口腔溃疡膜、烧伤膜等,能够迅速形成保护层,促进伤口愈合。涂膜剂则是将药物溶解或分散在含成膜材料的溶剂中,涂抹于患处后能迅速形成薄膜,如治疗痤疮、皮肤炎症的涂膜剂,既能够隔离外界刺激,又能够持续释放药物,达到治疗效果。


声明:本文使用图片大部分来源于网络和文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往期推荐

新药研发(一) | 从靶点发现到成功上市的全流程概览

新药研发(二)| 决定成败的第一步:疾病靶点的发现和确定

新药研发(三)| 事先利其器——体外筛选模型的类型与选择

新药研发(四)|先导化合物上篇:苗头化合物的来源与发现

新药研发(五)| 先导化合物中篇:药物化学基本原理介绍

新药研发(六)| 先导化合物下篇:药物设计之苗头化合物的改造与优化

新药研发(七)| 抗体先导药物上篇:抗体基本概念介绍

新药研发(八)| 抗体先导药物下篇:抗体的发现与改造策略

新药研发(九)| 免疫学基本原理介绍

新药研发(十)| 一文读懂疫苗的分类与特点

新药研发(11)| 疫苗之“芯”:佐剂的前世今生

新药研发(12)| 药理篇:药理学基本原理介绍

新药研发(13)| 药代动力学研究详解(上)

新药研发(14)| 药代动力学研究详解(下)

新药研发(15)| 药物毒理学研究内容详解(上)

新药研发(16)| 药物毒理学研究内容详解(下)

新药研发(17)| 动物体内测试模型(上):建立与分类

新药研发(18)| 动物体内测试模型(下):27种经典模型汇总

新药研发(19)| 药物质量研究——小分子化药篇(上)

新药研发(20)| 药物质量研究——小分子化药篇(下)

新药研发(21)| 药物质量研究——多肽药物篇

新药研发(22)| 药物质量研究——蛋白药物篇(上)

新药研发(23)| 药物质量研究——蛋白药物篇(中)

新药研发(24)| 药物质量研究——蛋白药物篇(下)

新药研发(25)| 药物质量研究——疫苗篇



参考文献
《工业药剂学》品课程周建平,中国药科大学
其他信息来源于网络检索。

我是郑兴昌,谢谢您的阅读

药物递送
专注药物递送技术和高端制剂,分享相关知识,做一个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科普号,愿分享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