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人家·返乡兴业的故事 | 青年党员化身“农掌柜”反哺家乡

时事   2024-11-29 16:53   福建  

东南网 是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福建官方新闻门户网站。




秋去冬来万物休,

唯有柿子挂枝头。

眼下正是柿子丰收的季节,

在龙岩市漳平市溪南镇,

随处可见柿子树上挂满丰硕的果实,

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整齐晾晒的柿饼。受访者供图


走进溪南村柿柿如意

农副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

削皮、刷洗、摆放、晾晒……

一条条柿饼生产线,

在整洁明亮的生产车间里有序运转,

员工们正按照技术要求

在生产流水线前有条不紊地操作。

生产线一旁,

一位年轻人正认真指导员工作业。



他叫陈湘添,是漳平市溪南柿柿如意农副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漳平市溪南村的村党支部委员。2016年,陈湘添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后,他曾在龙岩尝试创业,但随着溪南镇蔬菜、水果、食用菌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他发现家乡农业产业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2021年,陈湘添踏上了返乡创业的道路。





返乡创业 发挥“头雁效应”


陈湘添查看水稻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召唤下,大批青年返乡创业。陈湘添便是其中一员。

谈到为什么要返乡创业,陈湘添直言是“机缘巧合”。2021年,恰逢溪南村委换届选举,溪南村党支部书记张初山向陈湘添抛来“橄榄枝”,身为青年党员的陈湘添回到村里帮忙开展工作。

“家乡需要建设,更需要有人带动,张书记了解到我学的专业后,希望我能继续留下来。”在村里当帮手的那段时间,陈湘添看到了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更深切地感受到农村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阿添,你上过大学,文化水平高,专业又和农业‘挂钩’,现在政策好,留在家乡参与建设也是好出路。”返城后,张书记的话在陈湘添耳边久久回响,回乡创业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萌芽。

溪南镇溪南村位于漳平市东部,是集镇所在地,平均海拔约500米,日照充沛,盛产柿子、水稻、香菇等农产品。在陈湘添眼中,家乡交通便利,物产丰富,自然环境优良,都是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的优势。

然而,怎么解决当地“丰产不丰收,优质不优价”、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少、产业转型升级困难等问题?

合作社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受访者供图


在溪南村党支部的支持下,陈湘添联合张初山等人创办了柿柿如意农副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选址筹建了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的农副产品加工厂。“加工厂建有去皮车间、晒场、烤房、包装房、冻库等设备设施。”陈湘添一边带领记者参观,一边向记者介绍,“加工厂是2021年8月底开始筹建的,10月底完工,12月投入试运营。”

“仅在试运营阶段,加工厂就为农户创收了15万元。”据陈湘添介绍,加工厂主要用于本地恭城水柿、香菇、笋干及其他蔬菜等农产品的粗加工,有效解决了新鲜蔬菜、瓜果供过于求的问题,也为村民节省了对外销售的运费,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来源。目前,加工厂已有恭城水柿、香菇、石笋、木耳、冬瓜等11种瓜果蔬菜干产品。


品牌强农 助力群众增收


工厂员工对产品进行包装。受访者供图


为进一步凝聚全村力量,发展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打造溪南品牌,在陈湘添的建议下,合作社趁热打铁,依托新建成的农副产品加工厂,注册了“农掌柜”农产品商标。

“农掌柜”瓜果蔬菜干产品问世后,获得了当地群众的喜爱,但因缺乏SC认证,最初只能零散售卖,无法进入大型商超。销售渠道单一,导致“农掌柜”品牌不能大力推广。

“地方特产要走出去,一定要标准化、规范化生产。”陈湘添决定,从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生产标准、环境卫生、原产品检验等方面进行提级改造。为取得SC认证,陈湘添先后为加工厂配套建设了农副产品冷库、包装车间、更衣消毒室;配齐检验室、品评室仪器设备;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等。

2023年4月,溪南柿柿如意农副产品合作社顺利通过SC认证,取得了由龙岩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发的《食品生产许可证》。这是溪南农副产品加工转型升级的重要转折点,“农掌柜”品牌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柿柿如意农副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柿饼。受访者供图

新生产线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立足村情实际,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加工厂+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溪南村复垦撂荒地35亩,流转土地80亩,作为蔬菜种植基地。合作社采取订单收购的方式,以不低于市场价格的标准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带动周边100多户村民种植相关农产品。

截至目前,溪南村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己形成农产品种植、深加工、仓储销售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00余万元。此外,合作社的劳务收入也成为群众增收的又一途径,加工厂直接提供近50多个就业岗位,大大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

“我在这工作3年了,加工厂离家近,工作环境好,工作任务也不重,不仅方便照顾家庭,工作‘卖力’的话,一个月可以额外拿到2000元。”溪南镇溪南村村民张初金笑着说,“这对我们农村人来说是很舒服的工作。”


一田双收 稻蛙“钱景”可期


今年夏天,生态水稻长势良好。受访者供图

在合作社不远处,是陈湘添承包的稻蛙养殖基地。此前,这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
2023年4月,溪南村通过柿柿如意合作社统一流转撂荒地,统一复垦,统一规模化、标准化种养殖。
陈湘添首当其冲,通过合作社流转了百亩撂荒土地发展生态水稻种植,引进“稻蛙共生”农业推广项目,成立了稻蛙米农场,百亩撂荒地变身希望田。
“通过稻田生态养蛙,可以一地双收,使每亩稻田的产值大大增加。”据陈湘添介绍,稻蛙混养过程中,虎纹蛙生长在水稻植株的庇护下,以稻田里的害虫等小生物为食,既能有效防治水稻虫害,虎纹蛙的粪便还能为水稻提供肥料,提升水稻质量。
“稻蛙共生”模式带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明显,可最初,如何实施、落地让陈湘添犯了难。稻蛙养殖需掌握一定的技术,不仅要保持水稻产量,还要了解虎纹蛙的生长习性和繁殖特点等。
更让陈湘添“伤脑筋”的是,村里种田的村民,大部分为五十来岁的中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也从未接触过蛙类养殖。
为保障“稻田蛙”的品质,降低农户种养稻、蛙的难度,陈湘添探索出了“稻蛙繁养分离”模式,将育种与种养环节分离。前期种苗繁育、蝌蚪培养等技术环节由他在农场完成,农户只需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投放训食完成的小幼蛙即可,此举大大提高了“稻田蛙”的存活率。
如今,在陈湘添的细心照料下,“稻蛙共生”的养殖模式逐渐成熟,已与多家经销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基地养殖虎纹蛙产量约20000斤,配套种植水稻产量16000斤,预计今年的收益能达22万元。”
“我希望将‘稻蛙共生’模式推广开,帮助更多的村民增加收入。”陈湘添质朴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谈及下一步计划,陈湘添表示,自己要继续探索、学习,搭上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快车,通过电商直播拓展销售渠道,将更多溪南好物传播、推广出去。
来源:东南网
记者:江雅萍
辑:林瑶 李雅兰 林嘉林
设计:林睿
审核:许上福 王祥楠 林雯晶

推荐 阅读




“福州南站,想说爱你不容易”系列报道九:出行环境改善 获旅客网友点赞

共圆幸福梦——“菌草女儿”林冬梅的20年援非路
生死关头,他们挺身而出——记梅大高速坍塌事故中英勇救人的福建勇士


感谢您的阅读
喜欢就点“在看”  👇


东南网
立足东南,网罗天下;传播精彩,报道鲜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