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这一段: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武城,是当年鲁国的一个小城,因为鲁国就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曲阜这个地方,武城是当时曲阜的一个小城。那么当时孔子的学生子游在武城做武城宰,就相当于一个小的市长。那么孔子来到武城的时候,听到了弦歌之声,听到有人在弹琴唱歌,说明这里比较重视礼乐。
那么听到了弦歌之声之后「夫子莞尔而笑」,这个孔子当时就笑了一下。但怎么笑的,「莞儿而笑」,莞尔,就是有点儿不情愿的,甚至有点儿怪怪的那种笑,然后说了一句话,说:「割鸡焉用牛刀?」这句话后来就演变为「杀鸡焉用牛刀」了。说杀鸡为什么要用牛刀呢?鸡那么小,牛那么大,杀牛的刀肯定是很大的,说杀个鸡怎么用牛刀呢?意思是在武城这么小的一个地方,因为曲阜本身很小,那么这里边又分出来一个小小的城市,在这么小的一个地方,用礼乐去治理吗?
那孔子这样讲的时候,他的学生子游(也就是当时武城的这个市长),他就回答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闻诸,就是闻之于。偃是谁呢?其实就是子游自己。子游,他姓言,名偃,这里的「偃」就是子游对自己的一个称呼,是子游的自称。说过去我曾经听夫子您讲过,这是一句很重要的话:「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君子要是学了道,他会更加的宽和、泛爱众,会更加的博爱,充满仁爱之心,他的爱会变大,不会局限在过去的小圈子的小家庭内的爱,他的爱会变大。那么小人要是学了道,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之前我们讲过,其实就是我执的深浅的区别,小人的我执比较深,君子的我执要浅。那么君子相对来说无私,小人相对来说自私;君子聪明,小人精明;君子把利益、名利看得淡,小人看得重,基本上是这样的区别。那么像我执比较淡的,比较无私的君子,他学了道之后,他就更加地具有仁爱之心;那么,小人我执深,比较自私,比较贪着名利,他要是学了道,性情会稍微变得柔和,可能自私心也没退多少,但是性情会变得柔和,就容易被指使,容易被差遣,是这样的。这是孔子以前跟子游讲过的。
那么孔子说这个小地方不用动用礼乐吧?子游说:您不是讲过吗?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学点道都有好处的。那意思是,虽然我们武城这个地方很小,很小呢这人群也大概分成两类,一类就是君子,一类就是小人,让他们学一些礼乐都是有好处的。
那子游讲完之后,孔子觉得子由讲得不错,讲得很对,所以说「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孔子就跟自己身边的弟子讲,说你们听到了吧,你看你们的同学偃(也就是子游),他讲得还是蛮有道理的,也就是说礼乐非常重要。无论是在一个国家这么大的地方,还是在一个很小的微小的城市、小县城这么小的地方,礼乐都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推广它有利于君子,也有利于小人。
那么接下来你看,「前言戏之耳」。孔子在这里就坦率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其实我刚才讲的说「杀鸡焉用牛刀」这句话,跟大家开玩笑的,大家别当真。子游的回答很好,大家要记住子游讲的话。
「杀鸡焉用牛刀」这句话是开玩笑的,千万别当真。孔子他等于在自己的弟子面前很坦率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自己就盲目地这么一说,其实挺不负责任的,明明自己一直在倡导礼乐,还分城市大小。所以说圣人不一定任何时候都百分之百的正确的,圣人也不一定是绝对完美的,但是圣人敢于当下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敢于承认自己某些事、某些话的不够到位,他会及时地承认并且纠正自己,因为他没有我执,他也不在意面子,是这样的。
那么这一段里面我们来读一下这句话,就是「君子学道则爱人……」。读三遍:(师带读三遍)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再看下一段: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公山弗扰,这是一个人的名字,我们发现古代复姓比较多。
「公山弗扰以费畔」,他当时在「费」这个地方(是个地名),在费这个地方想图谋造反,他想召见孔子,孔子打算去。子路不开心了,想着一个造反的人,等于对于君王没有敬意,这样的人,您怎么还去见他呢?子路很直的,很讲义气,他很直,他就说他的老师孔子说「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我们真的是走到穷途末路了没地方去了吗?连这样一个不遵循理智的想要造反的人要见您,您就去见他。
那么孔子怎么回答呢?孔子说「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就说他找我,可能我能找到一点儿意义。他找我,虽然他是不符合理智的,他如果忠于君,他就不会造反,虽然他可能是个恶人,但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如果他能用我,我能转邪为正啊。也就是说,即使是恶人,在孔子看来也是可以影响一下的,可以教育一下的,万一这个不够忠君的人被孔子一教化,他变成好人了呢?孔子的意思就想要复兴周朝的礼乐制度嘛。如果他真的用我,我就在那儿能复兴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啊。所以孔子抓住机会想着:谁用我,我就去,反正我正,即使是邪人用我,我也得给他掰正。孔子是很积极的,很正义的。
然后我们再看下一段,: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也是孔子的学生。他问孔子:您天天讲仁爱,什么是仁爱的仁呢?那么孔子善于因材施教我们知道,不同的学生问他问题,他给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孔子回答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如果能做到以下五点,在天下能奉行以下五点,那他就是一个仁爱的人了。
子张就说:「请问之」,希望您详细地讲一讲,孔子就回答说:到底什么是仁爱啊?体现在一个人身上会有以下五种特质,我们也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算不算是一个仁爱的人:
第一, 恭。就是他不傲慢,对于万事万物,对于一切人事物是有恭敬心的。这个好像大家经常都有,这是恭敬的恭。
第二, 宽。心胸宽广,心量广大,对于名、利、财、情,不计较,有的时候也愿意吃点亏,或者别人伤害了他,他也能宽恕别人。心胸宽广不记仇,这说明你是一个仁爱的人。
然后第三点是,讲信用,值得信任。别人跟你相处,觉得你靠谱,不会被你伤害,这是信。
然后敏。那么孔子以前说「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个敏,就是机敏的、敏捷的、勤快地做事情。做事情的时候机敏、勤快、不懒惰,那我们是这样的人吗?
还有惠。惠就是经常爱做好事,喜欢利益别人,喜欢给人方便或者多做布施。我们知道布施也分很多种,财方面的布施,或者法(智慧)方面的布施,或者你喜欢开导别人,做个心理咨询师,喜欢帮助别人变得快乐……经常地做好事,这都属于惠的层面。
我们这样一对照,发现在座的各位都还不错,「恭、宽、信、敏、惠」基本上都具足,所以在座的各位也都是仁爱之人,大家来到曲阜这也是有原因的。
然后孔子又强调了一下「恭、宽、信、敏、惠」的重要性,说「恭则不侮」。如果一个人的自尊心太强了,当别人说话不在意他的感受或者刺激到他了,他就不开心了,甚至暴怒,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但是一个人如果有恭敬心,每天都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很低很低,那别人怎么对他不好,他也不生烦恼,他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因为他都没有那个我了,没有我执了,没有那个所谓的自己了,所以别人对他差点儿,对他不恭敬,他也不生气,他不觉得自己被虐待了,他也不想时刻得到重视,不想时刻有人夸自己、捧自己,因为他把自己放得很低,甚至都无我了。所以这个人就不会有烦恼,遇到任何逆境,别人生烦恼,他也不生烦恼,这是「恭则不侮」。这也说明修得好。
「宽则得众」。说这个人心胸宽广,能容人、能容事,即使有人伤害他了,冒犯他了,他转眼就忘了,他不记仇,所以「得众」,大家都喜欢他。哪怕是有几次,做得不太合他的心意,过几天人家都忘了,忘得一干二净的,一见你还是满脸笑容,所以这样的人人缘好。
然后「信则人任焉」。如果我们讲信用,讲诚信,值得信任,那么我们走到哪里,如果做官,人家喜欢任用我们,因为我们肯定会做一个好官,会奉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那么让我们做什么事,人家都放心,这就是「信则人任焉」。你这个人靠谱,所以有的事不敢交给别人做,但是敢交给你做。
「敏则有功」。敏说机敏、勤快、敏捷,那么你就容易建立功勋,经常会做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人生就开始散发光彩了。
「惠则足以使人」。惠,就说你爱布施,比如说「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你经常的帮助别人,给人恩惠,时间久了,人家跟你之间都是有人情往来的,这个情建立起来了,所以惠足以使人。你总是爱做好事,爱帮人,所以你让人家办个什么事儿,人家也很痛快,因为人与人也是相互的。
孔子讲的这几点「恭、宽、信、敏、惠」,是具足仁爱的一个特征,也是修行修得不错的一个特征和表现,所以这一段非常重要,我们来读一下(师带读三遍):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这一段里面,问一下:妙觉,恭、宽、信、敏、惠,这五个字你最喜欢的是哪个?
妙觉答:信。
师答:嗯,信。
师问:那元问呢?
元问答:恭。
师答:嗯,恭,挺像的。后面这句,我昨天在备课的时候,我看这个「恭则不侮」这句话真的特别棒。如果每天我们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很低,低到不能再低,低到什么都没有了,那么任何时候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都不会有受侮辱的感觉,也就是说这个忍辱就修好了。
昨天这句话是让我眼前一亮的。那么恭、宽、信、敏、惠这五个字,要是让我挑,我最喜欢的可能是「宽」,当然其他的也都非常重要,因为这个「宽」是心量无限大、无限大……最近我们一直在强调的也是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所以我个人如果一定要选的话,就最喜欢「宽」字。
好,今天的《论语》先学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