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圈,正在批量生产“过劳死”!

学术   2024-11-03 10:18   陕西  

信息来源:DrYao的学术圈内圈外

编者按

在小红书上面看到这张图,原作者见水印,总结了今年离世的高校教师名单。好几个三十几岁四十几岁正值壮年的例子,让人触目惊心(名单里的人大哲学教授朱锐老师,是因为疾病离世,跟“极有可能是过劳死”正值壮年离世的不太一样)。中国学术圈,这是要卷上天了,所以是在批量生产“过劳死”吗?青椒活得累,是这几年中国学术圈的关键词,没办法,没吃到时代的红利,那就只能卷。再卷也不要卷到死,身体最重要,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一声叹息。
只能说,接下来的可以预见的未来,吃人事件只会越来越多。
这次去北京遛了一圈儿,和北京的朋友们同学们聊了一下,感受了一下高校青椒的作息,确实压力山大。从青椒到副教授,算是一场生死战,绝对不容易。而且刚刚中秋那几天国社科基金放榜,评上的落榜的几家欢喜几家愁,没有个国社科项目傍身,评职称就太费劲了。评上国社科的概率,也是肉眼可见的小。为了评上,青椒们熬夜点灯焚膏继晷写本子,但毕竟名额有限,评上的都是幸运儿了。
这些年玩法也发生了改变,以前是卷论文卷C刊,这些年慢慢发展成卷项目,没有项目单挂论文,好像用处也不太大。总之就是上面制定游戏规则,下面执行。高校过了实体性大跃进的时代,当年各种修新校区专业扩招,这两年规模不扩大了,变成了卷学术成果,又是另一种大跃进。感觉是从农耕文明刀耕火种一下子要跃入机器化大生产的发达资本主义,但步子迈太大,难免扯到蛋。学术规范的形成至少得花个几十年,感觉当下的高等教育为了所谓的“规范”,操之过急。

不知道高等教育那么搞,什么时候是个头,毕竟过劳死的例子摆在这里。高校红利期早已经过了。很多青椒执意进高校,一方面是热爱学术一腔热忱、值得褒奖,毕竟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只能说是没出过社会、路径依赖,职业之路走窄了,一心只想做学术,那被大环境和就业单位PUA,其实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
只能说,青年教师们都多保重吧。

文章转摘旨在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蔚青学者关注高层次人才求职和学术科研,我们建有各类交流群,群内分享最新招聘信息和科研动态。


添加下方微信,回复数字即可入群。

[蔚青小助理-客服微信]

回复1,进入蔚青学者【高校求职】交流群

回复2,进入蔚青学者【科研项目】交流群

回复3,进入蔚青学者【海外人才】交流群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跳转至“蔚青学者网”

蔚青学者
青年学者学术生涯陪伴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