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问课堂的实践者

百科   2024-11-04 19:22   山东  

2024年10月25日-27日,有幸作为县名师工作室成员参加了小学数学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名师课堂观摩研讨会。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课堂展示与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收获满满。其中,最触动我的是顾志能老师的生问课堂。

听了顾志能老师的示范课《容积的练习》和专家讲座,我内心非常激动。全课通过一个问题情境:在一张正方形铁皮的四个角上剪去相同的小正方形,求折成的无盖盒子的容积。引领整节课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借助学生提出的问题引领生深入探究,自主释问。

一、内容回顾

顾老师以《容积练习》一课为例,介绍了自己的生问课堂实施情况,在听报告的过程中,有几处印象深刻的地方,随手做了笔记:

课中问题源自于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练习二十八”第13题。学生用两种剪法计算容积后,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他们很感兴趣的问题:

为什么剪得多,容积却变大了?剪得更多,容积会不会更大?怎么剪,容积最大?怎么剪,容积最小?

借助学生所提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生计算出用不同剪法得到的盒子容积。教师板书记录,并结合计算结果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回顾各种剪法,引导学生总结所剪小正方形边长为3分米时盒子的容积最大。然后启动第二轮学生提问,学生再次提出了有价值的好问题:容积最大的剪法,有什么奥秘?换张铁皮,还是剪3分米,容积最大吗? ……

教师顺势给出边长为12分米的正方形铁皮,学生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对两组算式进行比较,并给出图示,很多学生发现剪掉的小正方形边长是铁皮边长的1/6 时,折成的盒子容积最大。

接着,教师组织第三轮学生提问。预设中的学生问题有:为什么剪掉的小正方形边长是铁皮边长的1/6 时,盒子容积最大?就凭两张铁皮,这个结论一定对吗?  ……

顾老师说老师也不知道,答案究竟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经历了真思考,提出了好问题,这就够了!因为伟人告诉我们——课件上显现爱因斯坦的经典名言,学生齐读:“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整节课学生兴趣高涨,积极参与,思考深入,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课程理念。课后,我难抑激动的心情,顾老师的课和讲座对我开展“学生提问”教学实践有很多启示。

二、启发思考

(一)什么是生问课堂

在我看来,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在问题的驱动下完成教学目标的课堂。

(二)有何价值

由学生提出问题,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的问题为学习主题,以问题驱动学习,更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与意识,让学生更有主人翁意识,更有主动参与的内驱力。

 顾特在讲座中,分享了李政道先生的题词: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学问学问,一定要让学生会学,更要让学生会问。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做生问课堂的实践者

很多讲座培训都是听听感动,想想激动,回家一动不动。而这次培训却真实的触动了我,我可以尝试、摸索、探究。如何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不断引领学生向学习深处迈进?这是我听课后不断思考的问题。

第一,教师要耐心等待,善于倾听

顾老师在讲课中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顾老师在倾听一名同学的发言时单膝跪地,以小见大,顾老师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问题,捕捉学生学习的真实想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信心,让学生敢于提问,能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

第二,好问题,要以好材料去引发

这我想起暑期教师培训张潇老师给我们讲的一道六年级期末试题:大虹桥乡的农民张伯伯有一块草莓园,根据种植要求,需要用塑料薄膜覆盖,于是张伯伯买来面积是48平方米的长方形塑料薄膜,正好直接盖在已经制成的框架上,通过测量,横截面的半径是2米,请算出大棚内的空间有多大?

         

 

         

 

   

         

 

随后参考答案给出的第二种方法当时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在暑期培训中,张老师结合这道题讲了课本中的另一道思考题,揭开了我的困惑。

这道题其实就可以作为激发学生思考的素材。

第三,要合理规划课堂结构

对结构的考虑有利于教师在以问题为核心½或为线索进行教学设计时理清教学的思路,有利于教师在课堂实施时明晰教学的方向,把握教学的轻重缓急。依然记得在2022年国培计划送教下乡观摩课中,琚寒林老师上了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课,在我看来,这类计算课无非就是给出情境,学生操作,理解算理,获得结果,再引导学生将“理”转化为“法”,也就是“创造”出与之相符的计算程序——列竖式计算。

而琚老师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算法,学生可能不能列出,也有可能出现多种情况,然后再将正确算法直接呈现,引发学生对算法的疑问,而这些疑问恰恰指向于其背后的算理,解决疑问的过程就是探究算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算法的印象更深刻,对算理的理解更充分。

在生问课堂的实践之路上,我们既是播种者,也是收获者。每一个学生的问题都是一颗希望的种子,我们用心浇灌,看着它们在思考的阳光下成长为智慧的花朵。让我们继续秉持这份热情与执着,在生问课堂中,与学生一同探索知识的无尽奥秘,开启一扇又一扇通往真理的大门,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为学生的未来铸就坚实的思维之基。

         

 

        

追寻数学本质
数学教育教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