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得更多精彩!
(叶青摄影)
这是一件看起来很小的事。
但读起来令人十分感慨。
这个故事从五十多年前开始。
朋友在他的微信中,讲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天,母亲带着他的弟弟到湖南湘潭的易俗河中医院看病。
那时候他家很贫困,母亲无钱买汽车票,只能从易俗河背着儿子走路回去。
虽然他的弟弟当时不到三岁,但母亲背着人,长途赶路,自然就走得慢,人也就越来越累。
这么走着,来到双板桥(河口镇)时,天色已晚,此时虽已走了20多里路,但离家还只走了一半。
即便是一个青年男子徒步20多里路,也会很累,何况是一个妇女背着个男孩。
此时,他的母亲已经精疲力尽,只得在路边休息休息。
在休息中,恰好遇一位农夫。
已经难以再前行的她,便试探着轻轻问了一声他,可不可以在他家借宿一晚。
农夫看到这娘俩,二话没说,马上带着两人,来到自己家中,安排和他奶奶睡一起。
让人尴尬的事,在第二天出现。
朋友的弟弟在第二天起床前,突然拉起肚子,不但自己的衣服全部脏了,还把这个农夫奶奶的床铺,弄得一片狼藉。
让朋友母亲特别感动的是,奶奶不但没有说一句埋怨的话,也没有要朋友的母亲帮她洗被毯,还从家里找来一块夹布,让朋友的母亲把儿子包裹着回家。
几十年里,朋友的母亲念念不忘这一次经历,要儿子一定要报恩,那块夹布也一直保存到早几年搬家才弄丢。
年纪越来越老,越来越念旧,越来越想找到这个好人,多次对朋友说要带她去寻找拜见。
(请点击关注公众号)
时光流逝,沧桑巨变。
朋友的母亲只记得那个人叫冯建军,为了圆母亲的心愿,表达感恩之情,朋友和弟弟开始去寻找,但虽经多方打听,就是没有一个人能对上号。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多次寻找,2023年8月,他们母子三人再次踏上感恩之旅,终于在热心村民的帮助下找到了好人。
原来这位好人并不叫冯建军,而是冯术春。
真是好人有好报。
让他们欣慰的是,见到已经八十多的冯术春老人时,他还能挑水,老伴亦思路清晰,开朗大方。
虽已过去五十多年,但他的老伴还清楚记得:当时她还问过老公,你认都不认得人家,怎么就把两个人带回家?老公说这是做好事。奶奶当时也说过,做点好事要得,人家小孩病哒。
见到冯家人,大家分外亲切,母子三人真诚致谢。
读到朋友讲述的这个故事,既为冯家人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德行所感动,也为朋友一家知恩图报的做法点赞。
我们常说,施恩不图报。
的确,对施恩者而言,不图报是一种境界,我们提倡在施恩时,要有这种情怀。
这也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有许多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好人。
施恩不图报,是一种值得倡导的德行。
在倡导这种德行的同时,我们还有一种传统,那就是要胸怀感恩之心。
无论是施恩,还是感恩,都存一个恩。
恩是什么?关于恩的解释,《礼记》中有“恩者,仁也”;恩,其本义是好处,即《说文解字》所谓的“惠也”,引申指情义、厚待、感谢等。
有专家分析,恩,最早见于甲骨文,从恩的字形即可看出。古恩字如一人双手作捧状,屈身恭敬态,表恩惠感谢义,又下部如心形状,表恩从心中流出,应真心施恩,诚心报恩。
真心施恩,诚心报恩!
恩,不只是要施恩,还应该重视报恩。
虽然我们不提倡施恩需回报,但并没有反对不感恩。
如果有双向流动,应该是最美好的演绎。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就有了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和名句——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双向流动,才有好循环。
如果对着山谷歌唱时,山谷传来悦耳的回响,人们就会不断地歌唱;如果山谷沉默以待,人们还会久久歌唱吗?
这个例子虽不一定适应每个人,但却在生活中客观存在。
施恩者虽不图回报,但如果有感恩的回应,就会有助于带动更多的人来施恩,施恩者就会越来越多,乐于助人的风气就会越来越盛行。
吃水人不忘挖井人,挖井人自然会更多。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忘栽树人,栽树人同样会更多。
有人说,施恩是幸福的源泉,感恩是高悬的船帆,福报是感恩之果,我们需要做不断施恩的人,也同样要做感恩的人。
如此一来,我们才会成为天下最幸福、快乐的人。
当施恩和感恩,成为我们推崇的风尚时,世间便会有更多的美好流传。
(敬请转发,点文后在看)
热文推荐,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