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请点击上方“天涯行吟”,关注本公众号。
京都有一个著名建筑叫清水寺。它不仅是日本历史文化的显耀,也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绝美画卷,它静静地等待着每一位旅人的到来,用其独有的方式,讲述着那些关于宗教、文化与自然的故事。
到京都的次日上午,我们去清水寺参观。我们要在这个被日本人称之为圣地的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庙堂里,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与回忆。
始建于778年的清水寺是日本佛教法相宗(北派)的本宗,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和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日本的国宝建筑之一。该寺以著名的中国唐代高僧玄奘为宗祖,如今是北法相宗的核心圣地。起初,它被称为北观音寺,直至公元810年,更名为清水寺。这一名字仿佛蕴含着山间清泉的纯净与灵动,让人心生向往。1994年,清水寺因其卓越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清水寺坐落于京都东山三十六峰之一的音羽山上,占地面积达十三万平方米。它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历史的见证者,穿梭于千年风尘之间,目睹了京都乃至日本历史的跌宕起伏,向过往旅人静静诉说着日本佛教法相宗(北派)的悠悠往事。
清水寺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曾历经多次火灾的洗礼。然而,现今我们所见的建筑,大多是在1633年由幕府将军德川家光慷慨捐资重建的。这些建筑以本堂为核心,周围分布着30多座堂塔殿阁。
其中,本堂及其舞台因其卓越的艺术与历史价值,被日本政府认定为国宝。此外,仁王门、西门、三重塔、奥之院、子安塔、春日社等16处殿堂,也因其独特的文化意义,被列为日本的重要文化财产。而成就院的庭园,更是以其精致的景观设计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认定为国家级名胜,凸显了清水寺的辉煌与沧桑。
那天上午,我们一家踏上通往清水寺的参道,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店铺与宁静的茶屋,每一步都仿佛走在历史的长河中。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与花香,还有人群中传出的欢歌笑语,预示着这将是一场不同凡响的游览。
步入清水寺的地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宏伟的山门——仁王门。此门虽在1469年的“应仁之乱”中不幸损毁,但后经精心重建,于1607年重现辉煌。
仁王门两侧,矗立着两尊高达4米的仁王雕像,它们不仅是清水寺的守护者,更是日本文化中金刚力士的象征。这两尊雕像造型独特,融合了狮子的威猛与狼狗的灵动,被赋予了“狛犬”之名,彰显着佛教信仰的庄严与力量。
绕过仁王门右后方,便可看到西门与那座历史悠久的三重塔。西门旁,一条陡峭的石阶蜿蜒而上,阶旁一尊祥云青龙雕像栩栩如生,它不仅代表着龙的威严与力量,更寄托了人们防火避灾的美好愿望。西门之下,一盏造型独特的常夜灯静静矗立,其基座高耸,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变迁。
三重塔,作为清水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公元847年,历经风雨沧桑,现塔为1632年重建而成。塔身高达30.1米,不仅是全日本最大的三重塔,更是京都城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987年,三重塔经历了一次全面的解体修理,如今已恢复了其色彩鲜艳、气势恢宏的原貌。
站在三重塔旁的观景台上,京都城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清水坂的繁华与喧嚣,大半个京都的秀美风光,都在这片刻间汇聚于眼前,让人不禁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智慧结晶。
而西门一侧的钟楼,可以说是清水寺的一大亮点。六根粗壮的柱子支撑着巨大的屋顶,屋顶之下,一口重达2.3吨的梵钟静静悬挂。每当晨钟暮鼓响起,那深沉而悠远的钟声便回荡在清水寺的每一个角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与传说。
善光寺堂,位于仁王门下清水坂尽头的北侧,1984年重建。此堂采用寄栋造技艺,屋顶覆盖着古朴的本瓦,彰显着岁月的沉淀与匠心的独运。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堂之东侧外侧,一尊栩栩如生的“首振地藏”雕像静静伫立,其高半米有余,右手轻执一柄展开的折扇,头部设计巧妙,可随风轻转,赋予了雕像以灵动之感,故而此地亦被尊称为旧地藏院。
步入堂内,中央供奉着一尊六臂如意轮观音像,此乃观音菩萨之真身化身,位列密宗六观音之中,其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非同小可。观音像高约0.94米,源自镰仓时代的精湛工艺,采用寄木造法,表面敷以漆箔,熠熠生辉,其双眼更以水晶玉雕琢,传神至极。观音之姿,头部微向右倾,仿佛正聆听世间疾苦,慈悲为怀。观音像之西,地藏菩萨庄严端坐;其东,则是阿弥陀三尊,共同守护着这片净土。
自善光寺堂向西行,便可见一宏伟讲堂,此乃寺内高僧讲经说法之地,庄严肃穆,学风浓厚。讲堂西南,随求堂静静守候,其原为清水寺别院慈心院之本堂,于1718年迁建至此,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正殿之中,佛龛之内,供奉着秘佛大随求菩萨之本尊,其南侧为毘沙门天王,北侧为大吉祥天女,两侧侧殿分别供奉大圣欢喜天与粟岛明神,众神共聚,护佑一方。大随求菩萨坐像,造于1733年,平日里秘不示人,仅在特定年份如1754年、1796年及2018年等,方得一见其真容,更显其神秘与尊贵。
中兴堂,坐落于随安堂之北隅,建造于1995年,乃是为纪念大西家族中的杰出人物良庆公所建的灵寝之所。此阁采用了典雅的宝瓶造型,屋顶覆盖着古朴的本色瓦片,彰显着庄重与肃穆。阁门之上,悬挂着一方匾额,其上镌刻着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先生的亲笔题字,笔力遒劲,意蕴深远。
于中兴阁北侧不远处,有一座小巧精致的宫殿,名曰春日社,其重建于明朝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专为祭祀春日权现神祇而设。此殿规模虽不大,纵横仅三米左右,但以其桧树皮覆盖的屋顶和精致的构造,透露出一种别样的韵味。
春日社西侧小山坡,矗立着一群形态各异的千体石佛,这些佛像原为京都各町内供奉的地藏菩萨像。在明治维新废佛毁释的动荡时期,它们得以在市民们的自发保护下,被迁移至此,成为了清水寺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北总门,作为成就院的庄严正门,其重建历程跨越了1631年至1639年的漫长岁月,又被尊称为药医门。此门气势颇大,宽约6.5米,门阔4米有余,高达5米,彰显着清水寺的庄严与辉煌。步入门内,即可见到三块石碑巍然屹立,其中居中者为月照碑,西侧为信海碑,东侧则为西乡隆盛纪念碑,它们共同诉说着清水寺的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
在北总门的北侧,还矗立着一块忠仆重助碑,此碑乃是为了纪念月照上人的忠诚仆人——大槻重助所立。大槻重助自幼侍奉月照上人,上人逝世后,他又毅然承担起守护其坟墓的重任,长达三十余年之久,其忠诚与奉献精神令人感佩。
成就院,这座始建于14世纪室町时代的古老庭园,在1639年经历了重建的洗礼,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而维持清水寺日常运营的,则是名为“三职六坊”的组织机构。其中,“三职”包括执行、目代和本愿,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责与事务。“执行”僧人居住于大讲堂南侧的宝性院中,”目代“僧人则安居慈心院,而”本愿“僧人则以其成就院为家,共同为清水寺的繁荣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位于成就院内的雅致庭园,被赋予了“月之庭”这一富有诗意的名称,其占地面积达1500平方米。庭园设计巧妙,北侧的矮墙仿佛一道无形的界限,将北面高台寺山的雄伟与西南侧音羽山的秀美巧妙地引入园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池泉回游式园林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漫步于池畔,可见各式奇石与石制灯笼错落有致地散布其间,它们或圆润或嶙峋,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此外,园中还有形态各异的鹤形松与龟形石,以及排列得错落有致的花木,它们或方或圆,为庭园增添了几分生动与趣味,引人无限遐想。
提及成就院的历史,不得不提开山堂,亦称田村堂。此堂始建于公元798年,由征夷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吕慷慨捐资兴建。历经风雨沧桑,于1633年得以重建。开山堂规模适中,纵横各约六米,南侧设有蔀户,采用入母屋造结构,屋顶则以桧皮覆盖,古朴而庄重。殿内中央供奉着坂上田村麻吕及其夫人的雕像,两侧则分别安放着延镇上人与行叡居士的塑像,彰显着这座殿堂的深厚历史底蕴。
据传,奈良子岛寺的高僧延镇上人曾在公元778年乘船经过锦云溪时,偶遇在清泉下苦修多年的行叡居士。行叡居士得到延镇上人赠送的一棵灵木,并受其指点将其雕刻成千手观音像。完成雕刻后,延镇上人将千手观音供奉在泉边,并在此结庐守护。数年后,坂上田村麻吕闻讯而来,慷慨解囊,于798年在此地修建了一座殿堂,命名为“北观音寺”。这座殿堂与延镇上人曾驻锡过的南大和观音道场子岛寺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清水寺的悠久历史与传奇故事。
轰门和回廊,1633年重建。喻为金阁寺之“喉”,桥心之木版,犹似轻启之唇,而石板则比拟为坚固之齿。轰门西面的天王像安置于937年,北侧为多闻天王,巍然矗立,高达2.10米;南侧则为增长天王,挺拔俊逸,身高1.85米,二者皆以枫木精雕,采用嵌木工艺,尽显匠心独运。
进轰门,穿回廊,便抵达清水寺本堂,此殿亦于1633年重建。它位于锦云溪边的陡崖上,包括正殿、礼堂及门前平台,高18米,面阔36米;纵深30米。采用寄栋造法,桧皮茸顶,檐角微翘,曲线优美,檐下有遮光和防风雨的板窗,体现了平安时代宫殿和贵族宅邸的风格。
人在远处,可见那凌空而立的金阁舞台,傲立于峻岭之巅,犹如一位穿越时空的智者,静观世事沧桑,岁月轮回,承载着无数信徒的期盼与愿景。它孤独而庄严地伫立于音羽山之巅,向过往的旅人默默讲述着跨越千年的传奇与辉煌。
门前平台面积约190平方米,名曰“清水舞台”。春天樱花烂漫,秋季红枫飒爽。在特殊的节庆场合,还会邀请歌舞伎来表演伎乐、能剧和狂言等。
站在这高耸山尖的舞台上,远眺山下,京都的全景如画卷般缓缓展开,远山含烟,近水如镜,让人不禁屏息,感受这份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壮丽。古城的韵味与现代的气息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叹岁月的流转与文明的延续。
可以想象,当四季更迭,应季的不同景致会展现在人们眼前。春日樱花烂漫,夏日绿荫如盖,秋日红叶满径,冬日雪景如画,每一景都有它独特的韵味,让人流连忘返。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转,也能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仿佛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让人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
临溪平台以其独特的建筑构造,彰显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与深远智慧。该平台巍然矗立,依托139根精选榉木柱的坚实支撑,运用了源自华夏大地的“悬造式”手法,没有一钉一铆,却稳固如山,展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匠心。这些支撑柱均源自树龄逾四百载的古老巨木,每根长度约达十二米,周长接近两米,它们被精心编排成前后上下六列的阵列,通过精密的榫卯结构相互连接,不仅美观大方,更兼具了超凡的稳固性,即便历经多次地震考验,依然完好无损,见证了时间的流转与自然的伟力。
步入主殿,一尊造型独特的财神映入眼帘,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每一位访客的目光,似乎在诉说着人类对某种精神寄托的普遍追求,超越了地域与时代的界限。
主殿空间宽敞,宽度为19米,进深达16米,中央的大须弥坛上,三座造型别致的佛龛静静伫立,内中供奉着清水寺的镇寺之宝——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以及毗沙门天这三尊“秘佛”。它们仅在每三十三年一度的特殊时刻,才会向信徒们揭开神秘的面纱,接受朝拜,这一仪式被尊称为“御开帐”。而位于中央的观音菩萨像,高达2.6米,拥有42臂,与常见的40臂千手观音略有不同,其左右双臂高举过头,共同托举着一尊小巧精致的如来佛像,这一独特造型被誉为“清水型”,在世间极为罕见,是佛教艺术中的瑰宝。
有人说,清水舞台是日本最美的观景平台,春赏樱花秋赏红叶,但是,美丽的景色背后是伤感的故事。
从江户时代开始,日本民间就流传一个绘声绘色的说法:如果从舞台上跳下去不死,就能得到神明的保佑(清水寺供奉的是千手观音),心愿成真。
这一说法,不仅激发了民众对于奇迹的向往,也悄然间在民众间编织了一种独特的信仰习俗。
受此神秘传说的鼓舞,并非所有日本民众都盲目地追求这种极端的行为验证,但历史的长河中,确实不乏勇敢之士尝试以这种方式来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命运的转机。据记载,最早一位尝试者,是一个名为忠明的低级官员,他的举动在后世被赋予了开创性的意义,其影响延续数百年之久。
江户浮世绘中的女子撑伞跳下清水舞台
清水寺的僧侣们秉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地记录下了历史上每一位勇敢站上舞台边缘,最终选择跃下以祈求心愿达成的个体。
据《成纯院编年录》记载,自公元1694年至1864年间,跨越了整整180年的漫长岁月,共有234位不同身份的男女先后采取了这一极端行为,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位年轻女子,她以非凡的勇气尝试了两次跳跃(且均奇迹般地生还),从而使得总的跳跃次数达到了235次,平均每年约有1.3位寻求心灵解脱或愿望实现的人,选择了这条不同寻常的道路。
这一系列数据不仅令人咋舌,而背后的生存奇迹更是引人深思。根据《成纯院编年录》的可靠数据,尽管有234人勇敢地跃下,但仅有34人不幸离世,这意味着高达200人在这次生死考验中幸免于难,存活率惊人地达到了约86%,尽管不少人在生理上留下了不可逆转的伤残。探究其因,江户时代时期,清水寺脚下的自然环境为这些跳台者提供了一线生机——茂密的植被与松软的土壤共同构成了一个天然的缓冲带,极大地降低了致死率。
当时的文献资料显示,参与这一行为的男女比例约为7:3,年龄跨度极大,既有年仅12岁的稚嫩孩童,也有超过八旬的老者,而20多岁的青年群体占据了总数的绝大多数,比例高达7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勇敢者中,真正出于绝望寻求自杀者寥寥无几,多数人乃是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如《上纯院编年纪要》所载,他们或“祈求疾病痊愈”,或“为母之眼疾求愈”,或“期盼爱情圆满”。
然而,关于这些跳台者心愿是否得以实现的疑问,历史并未给出全然肯定的答案。那位两次跃下的女子,或许就是最好的反证,她的经历暗示了即便是在如此极端的行为之后,命运的车轮也并未总是按照人的意志转动。这些故事,不仅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映射,也是对生命、信仰与希望之间复杂关系的永恒探讨。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诸多传统习俗在现代化浪潮中逐渐褪色。其中,京都府于1872年颁布的一项禁令,标志着“跳下清水舞台”这一古老仪式的终结。清水舞台,这座如今被尊为日本国宝的建筑,不仅以其精湛的工艺闻名遐迩,更因一段段历史传奇而增添了无尽的韵味。为防止游客不慎跌落,当局特意在舞台周边安装了竹制防护设施,然而,这份对安全的考量似乎并未完全熄灭人们心中的激情与冲动。
回溯往昔,1995年2月与2006年5月,两起不幸事件震惊了全国——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者与一名正值壮年的男士,不顾一切地从清水舞台一跃而下,遗憾的是,坚硬的地面并未给予他们生还的机会。而2009年金秋九月,一名正值青春年华的18岁学生,同样选择了这条不归路,所幸的是,他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社会对心理健康与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
随着时间的流逝,“跳下清水舞台”这一行为,已从字面意义上的危险举动,升华为一句寓意深远的日本谚语,它象征着不顾一切、全力以赴的决心与勇气。这一表达方式的内涵不断扩展,渗透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当一位日本人决定奢侈一回,享用一顿昂贵的顶级料理时,他或许会笑言:“今日,我就跳下清水舞台”,其意趣无异于中文语境中“豁出去了,今天要好好犒劳一下自己”的畅快淋漓。
如此,清水舞台不仅是一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建筑,更成为了日本民族精神中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象征,提醒着人们在追求梦想与激情的同时,也应珍视生命,理性行事。
在此,暂时搁置过往的叙述,转而聚焦于当下的探索之旅。
离开清水寺那庄严巍峨的主殿,继续向后行进,不久便能邂逅历史悠久的地主神社。它始建于公元701年,其历史底蕴甚至超越了清水寺本身,它主要供奉着大国主神,与清水寺共同荣耀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地主神社在日本独树一帜,被视为祈求恋爱圆满的神圣之地。神社前方,两块巨石巍然矗立,相距约18米,传说中,若有人能蒙眼穿行其间,从一块巨石直达另一块巨石,便能邂逅命中注定的真爱。
继续向上走,我们来到了奥之院,这是清水寺建筑群中又一处深具意义的圣地。相较于主殿的露台,奥之院的露台显得更为小巧精致。
站在清水舞台之上,向西眺望,阿弥陀堂与奥之院的壮丽景象尽收眼底,二者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宁静的画面。
阿弥陀堂,这座重建于1631年的古老殿堂,右邻释迦堂,左傍奥之院,其内部供奉着尊贵的大日如来佛像。
而与之相邻的奥之院,作为清水寺的源头,同样供奉着千手观音、毗沙门天、地藏菩萨以及风神雷神等神圣形象,但其氛围与布局却与本堂有着微妙的差异。
从奥之院斜望本堂,这里不仅是观赏清水舞台的绝佳位置,更是拍摄留念的理想之地。此外,从这里还能远眺轰门、开山堂以及三重塔等标志性建筑,京都城区的繁华景象与远山的轮廓在朦胧中若隐若现,别有一番风味。
沿着奥之院旁的石阶缓缓下行,我们来到了音羽瀑布。这并非气势磅礴的瀑布,而是一处宁静的山泉,其下方的建筑始建于798年。清泉一分为三,分别寓意着长寿、健康与智慧,过往的游客多在此驻足,品尝一口清泉,以求得疾病与灾厄的远离。音羽瀑布以其清冽甘甜的水质,被誉为日本十大名泉之首,而清水寺之名,亦源于此泉。
我在音羽瀑泉前驻足,感受着这份来自古老岁月的神圣与宁静。清泉如丝如缕,轻轻拂过心田,仿佛能洗净一切尘埃与烦恼。我轻轻舀起一勺清泉,闭目凝神,许下心中的愿望,愿这份来自异国他乡的祝福,随着潺潺流水,飘向那未知的远方,为我和家人的未来旅途增添一份平安与美好。
矗立于仁王门西南侧山腰之上的子安塔,宛若精巧雅致的三重塔之微缩景观,据传此塔承载着圣武天皇与光明皇后深切的祈愿。尽管其确切的创建年代已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但现今所见的建筑风貌,乃是公元1500年左右的精心重建之作。最初,它屹立于仁王门之外,直至1911年,才迁移至当前的尊贵位置。
塔的边长约3.5米,高约15米,其顶部覆盖以精心编织的桧皮,展现出古朴而雅致的风貌。塔内圣地,供奉着一尊庄严的千手观音像,尤为奇特的是,观音像内部还蕴藏着一尊仅6厘米高的小型观音雕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此小观音拥有护佑胎儿安康、助力分娩顺利的神奇力量,故而吸引了无数怀着期待与祈愿的准妈妈们前来朝拜。
漫步于寺庙周围,再次回到那座别具特色的三重塔脚下时,视线不由自主地被山脚下那座引人注目的十一重石塔所吸引——莹山法师的安息之所,亦是日本曹洞宗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曹洞宗尊道元为高祖,而莹山则被奉为太祖,其地位之尊崇,由此可见一斑。莹山圆寂后,后村上天皇赐予其“佛慈禅师”之谥号,后桃园天皇追加“弘德圆明国师”之尊称,直至明治天皇时代,又赐予“常济大师”之美誉,这一系列崇高的敕谥,无不彰显了莹山在日本曹洞宗发展史上的卓越贡献与深远影响。
我设想,如果在黄昏时刻驻足清水寺,定能领略到一番独特的景致。夕阳余晖洒落,为古老的寺庙披上一层金色的纱幔,使其平添了几分静谧与祥和。而当夜幕降临,清水寺则被点点灯光点缀,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夜色中熠熠生辉,更添一抹神秘与庄重。
走出清水寺,沿着蜿蜒的清水坂石板路缓步而归,沿途是琳琅满目的京都特色商品与工艺品店。从精致的清水烧陶瓷到香甜的八桥饼,再到各式各样的京果子与京茶果,无不散发着诱人的气息。此外,许多小店还热情地提供试吃服务,让游客得以在品尝中感受京都的独特韵味。
清水寺的茶艺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堪称京都一绝。在这里,品一壶香茗,不仅是对味蕾的极致享受,更是对心灵的深度滋养。茶香袅袅升起,仿佛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淡泊。坐在古朴的茶室里,透过精致的窗棂,可以欣赏到窗外的绿意盎然或红叶满枝,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平和与满足。
清水寺,不仅仅是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寺庙,更是京都的灵魂所在,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生动写照。在这里,每一次呼吸都仿佛在与历史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凝视都仿佛在对美的真谛进行深刻的探索。
清水寺,它是时间的低语,是文化的传承,更是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完美典范。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一幅动人的画卷之中,与古人神交,与自然相融。
这正是:【浪淘沙】
古寺隐山间,音羽潺潺。京都名胜越千年。普渡众生为己任,佛教承传。
游客涌如川,祈福心虔。寿康智慧愿齐全。不见曾经烟火起,唯有欢颜。
(未完待续)
点击下列链接,可游览本系列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