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版《我们仨》,亮相了!

时事   2024-11-18 22:01   福建  


连日来

漳州的“情申申·映像”

艺术之家中国画创作展

火爆“出圈”

省内外观众纷至沓来

“流量”“蹭蹭蹭”持续上涨——

这显然已突破了

热衷打卡的“看展式社交”


虽也有抱持“提高生活品位及审美趣味”的“围观群众”,但更多的是专业级看展人、专业画家、懂些门道的艺术爱好者。



一个“00后”的年轻观众告诉记者,她完美错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漳州画家群体强势崛起的“燃情岁月”,却常听到身边略为年长的朋友们聊起这些老画家的故事,说这些前辈造型能力强悍,当别人还处构思阶段,他们就直接在大稿上勾勒形象。


“林俊龙、李淑华伉俪是这些前辈里响当当的人物。这次赶来看展,除了致敬,更多的还是学习。虽说那些所谓的天赋学不了,但他们还有他们的女儿对绘画一丝不苟的态度确实令人感佩。艺术就该是朴素而纯粹的。”



画展现场观者如潮


所谓“同气相求”

观众的“高素质”

也印证了展览的“高品位”


此洵为漳州近年少见的精致画展

林俊龙、李淑华、林任菁——

如此颇具影响力的

一家两代三人的

“中国画艺术之家”

放眼全国屈指可数


林俊龙、李淑华、林任菁一家三口合影


这个可贵的艺术之家不仅展现出卓越的艺术成绩,更倒映着时代的风采、脚注着审美的嬗变。


展览“干货满满”

内容点、线、面结构逻辑清晰

甚而细节也透着深意——

如展品总件数的“189”

就暗藏玄机

为林俊龙享年(51岁)

李淑华享年(82岁)

林任菁现龄(56岁)

之数的叠加




合展
一部漳州版的《我们仨》



偌大的美术馆展厅,安静的灯光营造出和缓的氛围,让观众自觉将脚步放慢。本次展览的一大特色是将三位画家还原回各自的家庭角色,以时间轴演绎他们的成长与传承轨迹。


例如标明1979年的展品中有这么两件作品:林俊龙《报春图》、林任菁《水仙花》。父亲那一幅,以笔尖中锋勾勒花朵,线条方中带圆,或松或紧,或粗或细,设色清雅;女儿那一幅,用笔、线条虽带稚嫩,然而一种童趣的拙味透着清新。


《面壁图》 林俊龙 画


“铺上纸,爸爸让我和他一起写生水仙花。阳光透过竹帘,洒在红砖地上,虽然清贫,却是最温馨而美好的时光。”林任菁的回忆里幽幽散落水仙花的芬芳。


若说一幅画能“剪辑”出画家的某个生活片段,那么一幅幅画衔接下来,“剪辑”的片段不断切换、交叉,记忆就有了小说的气氛。从这个意义说,展览可当回忆录看,不啻一部漳州版的《我们仨》


《路遇 》李淑华 画


良好家教、清白家风是这个艺术之家的底蕴,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来文所道——


“‘爱国爱乡、爱家爱亲’的情愫深深地融入他们一家两代三人的艺术创作之中。林俊龙的作品常常展现出对社会现实以及家乡人事的关注;李淑华的作品蕴含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性的赞美;林任菁也将这种家庭价值观融入自己的工笔花鸟画创作中,流露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这是她对家庭所传递的爱与关怀的一种延伸与表达。这种家风所培养出的艺术情感和价值观,赋予了她的作品有着深层次的意义。”



俊华菁菁,承心传韵。难怪来自广东东莞的刘万军陪着孩子看完展后感慨连连:“画展无异于一场精神洗礼。在我看来,它超越了画本身的艺术欣赏,升华为对家的思考、对生命成长的解读。”刘万军说,看得出林任菁老师的“情申申”是基于一片孝心。她花费许多精力整理父母的作品和文献,“一次次的记忆复盘让她重新解读了父母。她的实践启发我们怎样陪伴家人,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提倡的‘诗礼传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经典
总有一些作品直抵人心



当然,画展的重点终归还要落到具体画作,尤其是那些承受了时间检验的经典。



林俊龙名作《巡医又过大娘家》是上世纪70年代极具代表性的一件现实主义写意人物画精品,已载入中国美术史册。虽然这次展出的并非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原作,但该件出自林俊龙复制的画作还是引来无数欣赏的目光。



记者偶遇一位美术老师带学生来看展,他的讲解很到位:“这幅作品充分展现出画家既有深入的生活体验,又具备极强的捕捉生活情景的能力。画里立着的大娘身体侧身前倾,显然即将挪动脚步,回视的目光落在相拥的女孩与军医身上,形成一个稳定但又前倾的三角形构架。这样的构图,有极强的艺术冲击力、感染力!”


林俊龙、李淑华合作的《水仙花的故事》里那些工笔古典人物颇受追捧。一些“老漳州”看了又看,意犹未尽,便上前与作品来张“同框”纪念。这套绘于1980年的组画共12幅,以漳州民间传说为蓝本,技法娴熟、造型生动、色彩靓丽,当年印成挂历出售,轰动一时。



漳州市美术馆画家张贤明认为,这组神话故事题材的画作之所以经典,离不开画家深厚的场景刻画能力,这对艺术伉俪的作品确实做到了雅俗共赏,“看热闹——造型鲜活,栩栩如生;看门道——线条工细秀劲与色彩富于变化相协调,匠心独运。”


作为上世纪火红年代福建美术界的优秀代表,林俊龙、李淑华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佳作,至今仍为世所重。他们的女儿林任菁作为唯美新势力画家,近二三十年来深耕工笔花鸟画领域,成果同样丰硕。



《踏秋 》林任菁 画


林任菁没有简单地继承父母的风格,而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融入了她对国画艺术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艺术表达,经福建工艺美校、福建师大、中国美院、中央美院专业学习之后,在不断实践和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其独有的工笔花鸟画风格。


此次展出,林任菁带来了自己的代表作,诸如《踏秋》《昨夜大雪》《含芳》《笼》《趣》等。“以工写意,以线写境”,林任菁擅长将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悟融为一体,精细的笔触和情感的表达使作品清新与古雅并存。芦花、野花、曼草、残荷、昆虫、禽鸟、松萝等题材的作品都带有鲜明的“菁菁色彩”,娴静与动感相得益彰。


绿之灵》 中国画 林任菁 画



反响
他们的优长值得研究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林俊龙、李淑华、林任菁,这样的‘中国画艺术之家’非常契合我们推崇的家国情怀主题。作为家庭的一分子,三人走过的艺术道路多多少少反映了新中国美术走过的历程,同时也见证了福建美术人才辈出、精品不断。”漳州市美术馆馆长林玉梅说,美术馆致力让名家典范走进大众视野,为研究漳州书画发展史提供珍贵史料。“‘情申申·映像’艺术之家中国画创作展在漳州市美术馆承办,我们与有荣焉。”


“团队怀着温情与敬意运作该展览。”林玉梅透露,从策划到筹备再到执行,历时一年多。其间,团队频频与林任菁老师互动、配合。“展览目前反响很好,可见我们的付出是有价值的。”


多次入围国展并获奖的书画家蔡宝国观展后表示,三位画家的创作不仅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还体现了闽地独特的文化风貌,更在艺术创新、个性表达与时代性的探索上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在传承与共性、出新与个性上所彰显的优长非常值得研究。”


《竹喧归浣女 》李淑华 画


研究已然有了美好的开端。本次展览还展出三位画家的年表、照片、资料、证书以及发表作品及评论的报纸杂志等史料,尤其是从家书摘录整理而成的“艺术杂谈”,将为学者开展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


《屈子行吟图》 林俊龙 画


想必林俊龙、李淑华泉下有知会欣慰的。借着本次主题合展,他们不仅清晰地重回漳州市民视野,且在丹青的世界里与女儿一起追忆似水年华——原来,艺术的“念念不忘”也必有回响:但得长相忆,天涯亦咫尺!





画家林任菁

点滴难忘是乡情


11月6日,林俊龙、李淑华的女儿林任菁从福州赶来,出席“情申申·映像”艺术之家中国画创作展开幕式。作为画展“一家三杰”的主角之一,林任菁此趟返乡匆匆,感动多多。间歇之际,她接受了记者简短的专访。


林任菁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画院专业画家、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花鸟画学会副主席。


“将近一整年,我放下画笔,全身心投入对父母的文献整理,希望能较完整地呈现他们的艺术和人生。”林任菁说,父亲林俊龙来自龙文区石仓村,以“石仓”为笔名;母亲李淑华来自漳州一教师之家。


漳州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了他们良好的艺术启蒙,并在绘画领域表现出极高的禀赋。父母入职福建省画院之前,长期生活在漳州。他们的翰墨丹青充盈着乡土芬芳、生活眷念。而她也在漳州度过了难忘的童年,“记得中国展览公司征集儿童画,父亲让我写生并帮我投稿,结果入选并被选送秘鲁展出。那时,我在公园小学(现漳州市芗城实验小学)读五年级。此事让我获得‘小画家’的虚荣与快乐,但也被打上无形的烙印,冥冥中接过父母的衣钵。


林任菁说梳理这些家藏遗珍,丝丝缕缕的敏感带着她追寻走过的从前,斑驳的记忆和苍茫的留恋,每每不禁潸然落泪。为让展览更具“可读性”,她特地为每件展品撰写导读,总字数近7万字。现场的观众只需手机扫扫展品所附的二维码,即能读到作品的风格鉴赏、技法解析、逸闻逸事等。


乡情暖人心。林任菁此趟返乡,重逢了许多老朋友,大家细数别后的风尘,彼此仍珍惜着相遇的缘分。“此次展出,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漳州市美术馆都提供了许多便利。家乡人的热情令我感动。”



《闽南日报》2024年11月18日7版


往期推荐

刚刚,金牌铜牌!他们来自漳州一中
同意设立!国家级,南靖+1,东山+1
最新公告!漳州一单位即将搬迁!

源: 黄舒哲 刘昱鑫
一审编辑:赵露佳 张江璐
二审编辑:陈岩
值班主任:林堃

闽南日报
漳州权威主流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