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乡村全面振兴 “榆”见和美乡村

教育   2024-11-03 16:10   北京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陕西省榆林市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坚持统筹联动、协同发力,打好巩固衔接振兴组合拳,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01

传导压力夯责任

统筹联动聚合力

榆林市坚持高位推动,严格落实“四级书记主抓、党委政府同责”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主动扛责,示范带动县委书记、县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包村联户落实政策,每两月召开专题推进会,通过现场观摩、通报工作、交流经验、表态发言传导压力、促动工作,以上率下推动责任落实。

同时,坚持条块联动,以横向联资源、纵向抓落实为导向,分类制定职责任务清单,逐级建立领导责任、工作推进、督导检查、考核评价的闭环落实体系。加强充实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将成员单位由原来53个增加到63个,逐部门厘清职责边界,压实工作责任,推动资源要素向乡村振兴聚集、资金项目向乡村振兴聚拢。市委农办每季度到县区开展“四不两直”督帮调研,带动县乡两级沉下去。强化考核指挥棒作用,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捆绑”挂钩。

02

监测帮扶防返贫

巩固成果守底线

今年以来,榆林市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摆在突出位置,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坚持“线上”“线下”联动宣传,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和网格员作用,通过农户自主申报、实地入户走访、张贴明白纸等方式,提高政策知晓率。坚持日常监测为主、行业预警补充保障,在常态化开展致贫返贫监测识别和重点人员排查的同时,加强部门联动、信息共享,及时收集汇总可能致贫返贫人员信息,采取提前预防措施,确保应纳尽纳。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及时纳入社保体系;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强化产业、就业等开发式帮扶。
今年以来,全市风险消除742户2127人。强化排查整改。常态化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问题排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脱贫家庭无失学辍学,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参保全覆盖,集中救治大病患者15301人,签约服务4类重点慢病患者55322人,救治率、服务率均达100%。

03

两业并举挖潜力

强村富民促增收

榆林市始终坚持把发展产业、稳定就业作为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着力点,深挖经营增收和务工增收潜力。

坚持链式思维,大力发展“4+X”主导特色产业,加快实施羊子、马铃薯、山地苹果、大漠蔬菜4个百亿级和小杂粮、中药材、红枣、肉牛、生猪5个十亿级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促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2024年落实果业发展资金6385万元、到户产业奖补资金9937万元、庭院经济扶持资金1595.4万元、发放小额贷款2.52亿元。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让广大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
同时,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组织化程度,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深化扬榆协作劳务输出,引导工矿企业开发岗位,积极落实支持社区工厂(就业帮扶车间)、就业帮扶基地各项政策,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对衔接资金支持开展的小型基础设施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补短板项目,优先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实施,优先吸纳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务工,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尽量提高项目资金中劳务报酬发放比例,增加群众务工收入。

04

政策护航强引擎

区域发展增动能

聚焦南部六县、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镇、村和易地搬迁社区,榆林市实行差异化支持和重点帮扶,着力改善发展条件、提升发展能力。

出台支持南部县产业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意见,推动资金、土地、用电、用水、人才等要素向南部县倾斜;制定2024年南部县产业振兴行动计划,明确了基地建设、龙头引培、品牌提升、平台优化、文旅提升五大行动,着力缩小发展差距。聚焦3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在资金分配中优先支持,2024年安排中省市县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6.7亿元,实施项目898个。聚焦8个省级重点帮扶镇和36个重点帮扶村,按照每镇每年不少于100万元、每村每年不少于20万元的标准给予支持,2024年落实省市衔接资金9120万元。聚焦92个易地搬迁安置区,落实专项扶持资金5000万元,实施产业配套、就业帮扶、服务设施完善等后续扶持项目33个。

05

塑形铸魂促振兴

和美乡村展新颜

对标对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榆林市加强村庄规划建设,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基层治理满意度。
以铁路沿线、高速路沿线、国道等主要公路沿线、沿黄流域、无定河流域“三线两河”周边村庄为重点,统筹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加快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形成村庄规划编制成果776个。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统筹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破损公路升级改造400公里,通自然村硬化道路1117公里,完成安防工程1188公里,建设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124处。突出村容村貌促提升,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新建卫生厕所33.05万座,普及率76.91%;全市行政村、自然村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分别为94.7%、94.94%。坚持示范引领抓创建。认定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累计建成100个省级、188个市级、427个县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此外,榆林市还坚持党建引领、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治理方式,涌现出了绥德满堂川镇“说事堂”、定边定边街道办“李四诊室”、榆阳区“五级五长”、神木市“一网管全域”等一批典型经验做法。


源丨榆林日报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纯公益宣传平台,此篇内容为网络转载,若有内容、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更改、删除。)



精彩栏目推荐

← 左右滑动点击查看更多栏目 →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


扫码添加编辑微信



社区教育大讲堂
致力于全国社区教育领域新闻资讯传播,学术论文交流,领导、专家讲座等综合性传播的新时代新媒体。全程服务于中国社区教育及老年教育工作各个不同群体的受众人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