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的下肢健康领域,腹股沟韧带犹如一把关键的钥匙,对众多下肢疼痛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它虽不起眼,却在下肢的力学传导与神经血管运行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腹股沟韧带,作为连接骨盆与大腿的重要纽带,其一端附着于髂前上棘,髂前上棘是髂嵴前端的骨性突起,位置较为表浅且易于触及。另一端止于耻骨结节,耻骨结节是耻骨联合外侧的骨性隆起。
这两端的连接使得腹股沟韧带宛如一条坚韧的绳索,稳定着下肢与躯干的连接,在人体直立、行走、奔跑等动态活动以及静态站立时,都承受着下肢传来的各种应力,并将其向上传递至骨盆与脊柱,维持着身体的平衡与稳定。
关于腹股沟韧带周围解剖 如下:
腹股沟韧带周围有非常丰富的组织结构:
1、在腹股沟韧带起点内上方2.5cm处为髂腹下神经穿行点;
2、向下在耻骨联合上两指支配腹肌下段与锥状肌;
3、腹股沟韧带正上方则为髂腹股沟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与精索共同进入腹股沟管,在女性腹股沟管中则为子宫圆韧带;同时,腹股沟管中还穿行着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
4、在腹股沟韧带的上方外侧1/2为腹内斜肌的附着点,外侧1/3为腹横肌的附着点;
5、在腹股沟韧带的下方有髂腰肌肌腱穿过,并且有股鞘结构,里面穿行着股神经、股动脉与股静脉。
6、在髂前上棘内两指的位置,髂前下棘偏上方处穿行有股外侧皮神经。腹股沟韧带也是股三角中的顶部,而上述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和股外侧皮神经也是股三角中的重要内容物。
从解剖学层面深入剖析,腹股沟韧带呈三角形的扁平状结构。
其上方与腹外斜肌腱膜相延续,下方则与阔筋膜紧密相连。在腹股沟韧带的内侧半,有一个重要的结构叫陷窝韧带,它是腹股沟韧带内侧端向后下方的延续,其边缘呈弧形,构成了股环的内侧界,对股疝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而在腹股沟韧带的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有精索(男性)或子宫圆韧带(女性)穿过,它们在穿过腹股沟韧带时被腹横筋膜等形成的精索内筋膜所包裹,这一区域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且薄弱,也是腹股沟疝容易发生的部位。
腹股沟韧带周围分布着丰富的神经血管结构:
2、髂腹股沟神经:来源于L1脊神经前支,与髂腹下神经下方一横指处一起伴行,走行于腹股沟韧带的正上方,并穿行于腹股沟韧带上方内侧1/2的腹股沟管内(腹股沟管内在男性中穿行的是精索,在女性中穿行的是子宫圆韧带),经腹股沟管出皮下环,支配腹股沟管周围区域的感觉(男性分布于阴囊,女性分布于会阴部、大阴唇皮下;与阴部神经部分分支相互交通),一般腹股沟区域的不适多数与髂腹下神经与髂腹股沟神经有关,两根神经均来源于L1脊神经根的前支。
3、生殖股神经:生殖股神经起自L1、L2,行于腰大肌的前面,于其前面下行途中穿过腰肌鞘,在距腹股沟韧带一定距离处分为生殖支(精索外神经)和股支(腰腹股沟神经)。
精索外神经穿出腹横筋膜或内环,经腹壁下动脉外侧进入腹股沟管,在精索后面,沿之入阴囊,供应提睾肌,在女性与圆韧带伴行腰腹股沟神经位于内侧,沿髂外血管通过腹股沟韧带深处至股部,进入股鞘,位于股动脉的外侧偏前,至腹股沟韧带下方约处穿过股鞘前壁及阔筋膜,分布于大腿根部内侧区域的皮肤感觉,范围一般约如手掌大。
4、股神经:来源于L2-4的脊神经前支,在腰大肌的外侧缘穿出,走行于股鞘内,公穿行于腹股沟韧带下方;
分为深支(即运动支)与浅支(感觉支):
①运动支主要支配屈髋肌;
②感觉支主要支配大腿前侧以及膝关节前侧区域的皮肤感觉。
临床中如果出现股四头肌的损伤,可能与股神经损伤有关,原因是股四头肌直接受股神经所支配。
临床上对于膝关节疼痛,多数人常处理股四头肌,但较少关注股神经对股四头肌的影响,通过处理股神经可对股四头肌损伤的恢复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股神经在大腿前侧往下行至收肌管上方发出隐神经,隐神经下行穿经收肌管(位于髌骨内侧最高点上方四横指处),沿着膝关节内侧往下走行,支配膝关节前内侧以及小腿内侧区域的感觉。
另外,在股神经穿过腹股沟韧带后还发出一个分支向外侧走行,支配髋关节囊。
临床上有患者在做“4字试验”时,髋关节前侧出现疼痛,尤其是在腹股沟区域出现明显的痛感,很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牵拉到了股神经。
因此,股神经的支配区域为:
①肌支支配:髂肌、耻骨肌和大腿前肌群(包括缝匠肌和股四头肌);
②皮支支配:髋关节囊、大腿前方皮肤、髌骨前下方皮肤区域的感觉。
5、股外侧皮神经:来源于L2-3脊神经前支,往下穿经腹股沟韧带与缝匠肌肌腱深面,在穿出缝匠肌后至大腿外侧。
支配区域:前支支配大腿前、外侧至膝关节上方(不包括膝关节)区域的皮肤感觉。后支支配大转子至大腿外侧中部的皮肤感觉。
临床中常见的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的患者常由于在高处往低处行走过程中,没能充分控制住大腿肌群的离心收缩,如髂腰肌的离心收缩控制不足,造成髂腰肌损伤后刺激到股外侧皮神经,引起大腿前外侧的放射性痛麻,严重的症状甚至会主诉大腿前外侧有火烧样感觉。
股外侧皮神经于髂前上棘内侧下方1.0-1.5cm穿出腹股沟韧带深面处是一狭窄管道,纤维管道长2.5-4.0cm,该管的出口于髂前上棘下方3.0-5.0cm,出口小于入口,此纤维管段神经位于髋关节的前方,易受牵拉和挤压。
其实,可以这样简单理解:
股神经从腰丛发出后,在腹股沟韧带后方、髂腰肌表面下行,于腹股沟韧带中点稍外侧处进入股三角,它主要负责大腿前侧、内侧及小腿内侧的感觉与运动支配。
股动脉作为下肢的主要供血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的深面接续髂外动脉,进入股三角后向下走行,为下肢提供充足的血液灌注。股静脉则伴行于股动脉内侧,收集下肢的静脉血回流至上腔静脉。
这些重要组织在腹股沟韧带附近紧密排列,当腹股沟韧带出现异常时,如因长期姿势不良、运动损伤等导致的韧带紧张、挛缩或水肿,极有可能对这些神经血管产生压迫或刺激。
比如,因韧带紧张而导致的神经受压,可能引发下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严重时甚至会影响下肢的正常运动功能,使患者出现行走困难、抬腿无力等症状。而血管受压则可能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出现肿胀、发凉等症状,长期的血液循环障碍还可能引发肌肉萎缩等更为严重的后果,严重影响下肢的功能与健康。
在临床治疗中,腹股沟韧带也成为了治疗下肢疼痛的关键靶点。
腹股沟韧带对于腰痛、膝痛、下蹲活动受限、下肢冰凉、大腿外侧疼痛、腹股沟痛和髋关节深处疼痛都有一定效果,临床中与大转子、髌骨、腘肌、腘斜韧带等合并应用,对于常见多数膝痛、腰痛的患者都能起到满意效果。
对于因腹股沟韧带问题引发的下肢疼痛,专业的康复治疗师或医生会采用多种针对性的治疗手段。
那么,腹股沟韧带与哪些穴位相关联呢?
在人体经络穴位的奇妙体系里,腹股沟韧带附近分布着几个关键穴位,它们与韧带相互影响,共同维系着身体的健康机能。
气冲穴,坐落于腹股沟稍上方,位置在脐中下 5 寸,距前正中线 2 寸处。此穴位隶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气血运行的重要枢纽之一。
它与腹股沟韧带在生理结构上紧密相邻,其气血的输注与韧带的气血灌注相互关联。从经络气血的角度来看,气冲穴的经气犹如灵动的溪流,滋养着周围包括腹股沟韧带在内的组织。
当人体气血运行不畅时,气冲穴的气血瘀滞可能会影响到腹股沟韧带的柔韧性与弹性,反之,腹股沟韧带的损伤或紧张也可能干扰气冲穴的气血正常流转,进而引发诸如腹部胀满、生殖系统不适等一系列症状。
冲门穴,处于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 3.5 寸,恰在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冲门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是脾经气血向腹股沟区域输注的重要门户。
其与腹股沟韧带的联系,不仅体现在空间位置上的临近,更在于功能上的协同互济。脾经主运化水湿与统摄血液,冲门穴的气血盛衰对腹股沟韧带周围的水液代谢与血液循环有着深刻的影响。
若冲门穴功能失调,水湿停滞,可能导致腹股沟区域出现肿胀、沉重之感,同时也会削弱腹股沟韧带对下肢与躯干连接部位的稳固作用,增加疝气等疾病的发病风险;而腹股沟韧带的病变若影响到局部气血经络的通畅,也会反射性地干扰冲门穴的正常功能发挥。
这些穴位与腹股沟韧带犹如紧密咬合的齿轮,一方出现问题,必然会牵动另一方,从而在人体的健康天平上引发连锁反应。
详尽了解完腹股沟韧带以后,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呢?
其中,手法松解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精准的按摩、拉伸等手法,能够有效缓解韧带的紧张与挛缩,恢复其正常的弹性与柔韧性,从而重新建立起下肢力的正常传导通路,减轻疼痛症状。
整理了一些针对腹股沟韧带的简单按摩手法:
1、指揉法:让被按摩者处于舒适的仰卧位,放松身体。按摩者将双手拇指或食指、中指指腹放在腹股沟韧带的位置(沿着韧带走向,从髂前上棘到耻骨结节这一区域),然后以适中的力度做环形的揉动,动作要轻柔、缓慢且有节律,每次揉动持续约10 - 15秒,之后可以沿着韧带稍作移动位置,重复揉动动作,整个操作可进行3 - 5分钟。
能够帮助放松紧张的韧带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因韧带紧张等引起的疼痛不适。
2、推按法:同样先让被按摩者仰卧放松。按摩者用手掌根部或者并拢的四指指腹,从髂前上棘处开始,沿着腹股沟韧带的走向,向耻骨结节方向缓慢而平稳地做直线推按,力度要均匀,以被按摩者能感受到一定的酸胀感但又不会过于疼痛为宜。每次推按的距离可以在5 - 10厘米左右,然后再返回起始位置重复推按,反复操作3 - 4组,每组推按次数可根据具体情况在5 - 8次。
有助于理顺韧带的纤维走向,改善因外力撞击等导致的韧带紊乱情况,减轻对周围神经血管的压迫。
3、弹拨法:被按摩者仰卧好后,按摩者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端,垂直于腹股沟韧带的方向进行弹拨。可以先在韧带的中部位置开始,以适当力度下压后像拨琴弦一样进行左右的拨动,动作要干脆利落,弹拨的幅度不宜过大,然后沿着韧带的不同部位依次进行弹拨操作,每个部位弹拨5 - 8次,整个弹拨过程大概持续2 - 3分钟。
能松解韧带的粘连、挛缩情况,增强韧带的柔韧性,对于缓解因长期姿势不良等引起的韧带僵硬效果较好。
4、搓揉法:按摩者站在被按摩者一侧,双手分别放在腹股沟韧带的两侧位置,然后双手相对,以适当的力度做上下或前后方向的搓揉动作,就好像在搓揉面团一样,搓揉的频率可以稍快一些,但力度要把控好,避免造成损伤。持续搓揉2 - 3分钟即可。
可使整个腹股沟区域的肌肉、韧带等组织都得到放松,改善局部的气血运行,减轻下肢疼痛以及相关的酸胀等不适症状。
需注意,按摩时力度要适中,若在按摩过程中出现疼痛加剧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并寻求专业医生建议。如果本身腹股沟部位存在外伤未愈、炎症等情况,也要先咨询医生能否进行按摩操作。
另外,整理了一些可以有效放松腹股沟韧带的运动:
1、动态拉伸类:
弓步走:双脚前后站立,前腿屈膝约90度,后腿伸直,重心下压,缓慢向前行走,双腿交替进行。这个动作能充分拉伸到腹股沟韧带,帮助放松。
蝴蝶坐拉伸:坐在瑜伽垫上,双腿弯曲,双脚底相对贴合,双手握住双脚脚趾,缓慢上下抖动双膝,让腹股沟区域得到舒展和放松。
2、静态拉伸类:
站姿体前屈:双脚与肩同宽,双腿伸直,缓慢弯腰用双手去触碰双脚或者尽量向脚部靠近,保持这个姿势一段时间,感受腹股沟韧带的拉伸。
- 坐立前屈:坐在瑜伽垫上,双腿伸直并拢,上身挺直然后慢慢向前俯身,双手去抓握住小腿或者脚踝处,维持静态姿势,可有效放松该部位韧带。
3、瑜伽动作类:
束角式:坐在瑜伽垫上,弯曲双膝,双脚底相对靠近会阴部,双手握住双脚,脊背挺直,然后缓慢向前倾身,让腹股沟处打开、韧带放松。
半英雄前屈伸展式:单腿跪地,另一条腿向前伸直,臀部坐在后脚的脚跟上,上身挺直后慢慢向前俯身,伸展前面那条腿对应的腹股沟韧带。
同时,结合物理治疗,如热敷、理疗等,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减轻炎症反应。
对于一些较为严重的病例,可能还需要配合运动康复训练,通过特定的运动处方,强化下肢肌肉力量,调整关节活动度,进一步稳定下肢关节,从根本上预防疼痛的复发。
腹股沟韧带在下肢疼痛的诊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无论是运动爱好者、久坐的上班族,还是中老年人,都应当重视对腹股沟韧带的保护与关注。
在日常活动中,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过度劳累与损伤,一旦出现下肢疼痛症状,及时就医并考虑腹股沟韧带这一关键因素,以便能够精准诊断、有效治疗,重拾下肢的健康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