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叶,政治极端腐败。从一八七五年(光绪元年)到一九O八年(光绪三十四年),在慈棺太后的操纵下,先后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事件。当时的甘肃,在陶模、岑春煊、魏光焘、升允、李廷萧、何福箜、丰绅泰、王树相等先后统治的过程中,有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的河湟事变;一九O一年(光绪二十七年)陇东各县的大旱灾和疫病;一九O四年(光绪三十年)黄河水涨,兰州东郊十八滩全被掩没,等等。天灾人祸,相继而来,甘肃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当时的兰州却出现了两个历史悠久、技艺超群的秦腔剧社“福庆班”和“东盛班”。究其原因,主要是:一、穷苦的艺人为了不致饿死,只有精研剧艺,求得生存和发展;二、当时的兰州虽只有三、四万人,但历来为西北各省皮毛输出必经之道;而京、津、沪、汉的百货,亦需通过兰州向青海、新疆等地销售,故往来客商云集;加上当地的挑贩、市民、近郊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及封建官僚醉生梦死的玩乐等等,因而秦腔戏曲艺术的对象是广泛的,成为各阶级、各阶层和各行业唯一娱乐的“宠儿”。这样就涌现出了象元官、福庆子和十娃子(陈德胜)等著名秦腔演员。
水梓先生在他的《陇上旧剧琐记》(刊《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中说,他听他父亲说过,当时有个叫元官的艺人(小名三元子),是光绪年间“福庆班”掌班兼主演福庆子和“东盛班”掌班兼主演十娃子的师傅。元官这个人对秦腔很有研究,在表演艺术上造诣很深,他同时培养了福庆子和十娃子这两个舞台新秀。水说他在幼年(光绪年间)常随父亲到兰州内城外的新关(今广武门一带)看“卖戏”,以后年岁渐渐大了,就对秦腔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兰州当时有两个戏班,即“福庆班”和“东盛班”。它们各有演员三十多人,直到光绪死后,颁布“国孝令”,才被迫解散,前后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当时“福庆班”以福庆子为首,演出阵营可观。其主要演员有:
张福庆,俗呼福庆子,嗓音宏亮而柔和,生、净、丑、旦都能演,但以生、净最驰名,舞台表演技艺精湛。拿手戏有《火焰
驹》(艾谦)、《血诏带》(曹操)、《忠八义》(赵盾)、《游西湖》(贾似道)、《五花马》(郑丹)、《黄花山》(闻太师)、《碧游宫》(三教主)等。
寿娃子,著名花旦,扮相、腔调、动作均佳,拿手戏有《亚仙刺目》(李亚仙)、《重台送别》(陈杏元)、《拾玉镯》(孙玉娇)等。
来喜子,人称“麻旦儿”,旦角兼须生,著名秦腔演员耿忠义的师傅。其拿手戏有《阴阳河》、《鸡头关》、《三搜索府》、
《盘城》等。
高班长,丑角,浑身是戏,神形毕肖。其拿手戏有《卖豆腐》、《二瓜子吆车》(二瓜子)、《秃女子摸牌》(秃女子)等,尤以喜剧《卖豆腐》最出名。
岳麻子(岳得胜),二花胜兼须生,秦腔名演员岳钟华的父亲,名须生老十二红(李夺山)的岳父,台架好,嗓音较差。其拿手戏有《临潼山》、《广武山》、《碧桃园》、《搜国》等。
黄毛子,须生,秦剧名演员耿忠义的父亲,唱做惧佳。拿手戏有《辕门斩子》(杨延景)、《放饭》(朱春登)等。
喜娃,原名刘彦青,先旦角后生净,唱做俱佳。拿手戏有《哭祠》与《打子》(郑丹)、《杀释》(吴承思)、《斩莫成》(莫成)、《牛头山》(姜维)等。
任老旦,老旦,唱做俱佳。拿手戏有《大拜寿》《张公背张婆》(张公)等。
林儿,青衣,唱做俱佳。拿手戏有《混元桥》、《重台送别》、《春秋剑》等。
李福儿,须生,唱做俱佳。拿手戏有《辕门斩子》(杨延景)、《四郎探母》(杨延辉)、《葫芦峪》(诸葛亮)等。
唐待诏,原名唐华,陇南人,因做过理发匠,故有“待诏”之号。系福庆子艺术传人,著名花脸。其拿手戏有《白逼宫》(曹操)、《下河东》(欧阳方)、《黄花山》(闻太师)、《红逼宫》(司马师)、《游西湖》(贾似道)、《火焰驹》(艾谦)等。
以十娃子为首的“东盛班”,其主要演员有:
十娃子,嗓音较差,但在吐气、收音、行腔和运气等方面部狠下苦功,形成声腔上粗旷苍浓的独特风格;做派上身段美观大
方,体现了人物神采丰满。其舞台艺术杰作有《马踏五营》(杨衮)、《马武闹馆》(马武)、《花线带》(方腊)、《秃女子摸牌》(秃女子)等。
李德贵,大净,台架嗓音均好。拿手戏有《访白袍》、《高平关》、《群仙阵》等。特别是在《群仙阵》里扮演老寿星,颇
为观众喜爱。
张天保,人称天保子,旦角,甘肃通渭人,师承桑大嘴,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唱做都好,功夫尤佳。例如饰《白蛇
传》中的白素贞,在《盗草》一场里的攀山(几张桌子叠成的大山)过程中,她手持拂尘,每登数步,都要来个“单脚扭身”,
面向观众的惊险、轻盈舞姿.观众呼为“翻油锅”。其拿手戏还有《皇姑打朝》(皇姑)、《马前泼水》(朱买臣妻)等,很有
特色。
桑大嘴,旦角,唱做俱佳。拿手戏有《马前泼水》(朱买臣妻)、《皇姑打朝》(皇姑)、《白蛇传》(白素贞)、《阴阳
河》、《岳母刺字》(岳母)等。
苏彦旦,旦角,唱做俱佳。《岳母别字》最拿手也最出名。
薛保元,伤称保元儿,又叫“三木头”,嗓音宏亮,擅演须生戏,做派大方美观。拿手戏有《永寿庵》、《柳家坡》、《辕
门斩子》等。
陆召儿,花脸,唱做惧佳。拿手戏有《火化白雀寺》、《赵云马踏》、《夜探北平》等。
六指子,原名李海亭,二花脸,十娃子的亲授徒弟。辛亥革命后艺声大震。其拿手戏《大香山》(罗汉),随着唢呐伴奏,能扎出罗汉各式各样的优美造型姿态,很为兰州观众赞赏。还有《黄河阵》(三教主)、《游西湖》(贾似道)、《侯上倌折梅》(侯上倌)、《花田错》、《春秋配》、《南阳关》、《马踏五营》等。
从这两个秦腔戏班演出的剧目来看,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一、歌颂忠君爱国;二、贬奸扬忠;三、讴歌纯真爱情,四、
揭露嫌贫爱富;五、《水浒》戏;六、《封神演义》戏;七、反映历史和传说故事;八、宣扬封建迷信,因果报应;九、喜剧、
闹剧等。
承上启下“万顺班”
一九O八年(光绪三十四年)农历十月,光绪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当时陕甘总督升允在兰州颁布“国孝令”,严整一切娱乐活动,并亲率文武百官在万寿宫大摆道场,念诵经文,因而这两个戏班被迫散伙。
戏曲艺人在“国孝”期间为求温饱,“福庆斑”和“东盛班”分别在兰州五泉山和黄家园开设茶馆。这样,戏迷们便在工余不约而同地前往消遣。久之,大家感到“戏瘾”越来越严重,于是“帽儿戏”便诞生了。所谓“帽儿戏”,就是戏曲艺人仅仅戴着当时盛行的硬壳帽瓢,不作任何化妆地演唱起来。这种演唱,纯属义务性质,不收观众分文。因为戏曲艺人多,茶馆收不敷出,不能解决拖家带口艺人的生活问题,于是不少演员忍痛改行,各奔谋生之道。及至一九O九年(宣统元年)“国孝”解除,在兰州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和部分戏曲艺人的鼓动下,才由著名秦腔旦角八娃子,联络当年“福庆班”、“东盛班”所有留兰艺人,重新组成“万顺班”。
“万顺班”在旗杆巷(现会馆巷)开锣后,演员阵营还是相当强大的。除著名花脸唐待诏、著名旦角八娃子外,主要演员还有:李德贵(大净)、桑大嘴(旦角)、陆召儿(大花脸)、薛保元(俗呼保元儿,须生)、六指子(李海亭,花脸)等。这里,着重介绍一下“万顺班”的几位后起之秀:
八娃子,原名史万林,字月卿,文武旦角,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他拜岳麻子为师,在西宁学大戏,返兰后红了起来。其唱腔、做派与声色才艺在甘肃秦剧界可谓空前。当时兰州曾有歌谣流传说;“牙古子包子马保子面,福保子(耿忠义)生净八娃子旦。”号称兰州“四绝”。其舞台创作有《双阳追夫》(双阳公主)、《连环计》(貂禅)、《七星庙》(余赛花)、《下南唐》(刘金定)、《破洪州》(穆桂英)等。
老十二红,原名李夺山,乳名好好,是誉满陕甘的秦腔名须生,“福庆班”须生岳麻子的女婿,著名秦腔生角岳钟华的姐夫。他师承岳麻子、林儿,后领教于唐待诏、高天喜等人,在表演艺术上有高深造诣。当时演唱水平在麻子红(郗德育)、文汉臣之上,唱腔与“迎风”、“摆扎”,无不合乎规矩而又有新意。其拿手戏有《盘城》(王奎)、《黄金台》(田单)、《高平关》(赵匡胤)、《出棠邑》(伍员)、《上煤山》(朱由检)、《春秋笔》(吴承思)、《炮烙柱》(梅伯)、《潞安州》(陆登)等。
耿忠义,俗呼福保子,甘肃武山人,先旦角后生、净,是誉满西北的表演艺术家。他的启蒙师傅为麻旦儿,后向唐待诏、老十二红经常领教,并常在公演中偷学他俩的精彩技艺,终于艺声大震,自成流派。拿手戏有《火焰驹》(艾谦)、《五岳图》(张奎)、《灭方腊》(方腊)、《打子》(郑丹)、《太湖城》(孙武)、《法门寺》(赵廉)、《忠八义》(赵盾)、《盘城》(王奎)、《游西湖》(贾似道)、《下河东》(赵匡胤)等。他展示人物内心深刻细致,感情真切,有生活气息,深受省内外观众的好评。
岳钟华,著名秦腔文武生角,老十二红亲自培养的高徒,个儿较矮,嗓音较差,但武功底子很深,开打惊险美观。其拿手戏有《狮子楼》(武松)、《拷寇》、《抱盒》(陈琳)、《游西湖》(裴瑞卿)、《周仁回府》(周仁)、《法门寺》(赵廉)等。在耿忠义逝世后,他主演花脸戏《灭方腊》(方腊)、《传信》(艾谦)、《黄河阵》(闻太师)、《游西湖》(贾似道)等,也领具特色。
文汉臣,著名须生,师承陇东秦腔艺人锯锯子。一九二O年(民国九年)到兰,即为“万顺班”主将。八娃子死后,他参与领导事宜。后为“锦绣舞台”、 “共和社”、 “文化社”的创办人。他嗓音宽厚柔美,做派质朴大方。拿手戏有《十道本》(楮遂良)、《空城计》(诸葛亮)、《斩韩信》(韩信)、《醉写蛮书》(李太白)、《胡迪骂阁》(胡迪)等。
一九一一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全国震动。及南北议和告成,袁世凯篡夺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果实。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三月,袁任赵维熙为甘肃督军,至一九一四年张广建主甘以来,兰州虽风云变幻,但“万顺班”尚能勉强演出。一九二O年(民国九年)八娃子病逝,由麻旦儿、天保儿、文汉臣等接替领导。
一九二五年(民国十四年)冯玉祥部师长刘郁芬入甘。两年后,刘禁演了《游西湖》、《二进宫》、《八仙过海》等六十多个秦腔剧目。又因马仲英(俗称“原司令”,马步芳的族弟)发动反对国民军的战争,战火蔓延扩大,兰州一夕数惊,刘郁芬只准戏班午场演出,故观众寥落,收入锐减。不久,文汉臣串部分演员赴岷县演唱,长达十八年的“万顺班”使宣告结束。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秦腔艺术在舞台演出形式和剧场设备方面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最显
著者有二: (一)关于灯光。清末民初,兰州秦腔戏班演出均以两盏“钢盔形”的菜油灯悬之舞台左右上方以照明。及至刘郁芬
入甘,在“万顺班”中期,才改用汽灯照明,这自然是个跃进。至一九四八年,秦腔艺人陈景民在双城门修建了剧场,才首次采
用电灯布景。(二)关于剧场座位。清末民初,兰州的秦腔戏班多是利用庙宇舞台或广场搭台子演出,观众根本没有座位。有时为了招待官府、士绅,临时放置几张桌子和几条长凳。及至“万顺班”中期,才仿京剧剧场设备,增添了长条靠背椅,并附设茶水、瓜子、糖果等小卖。
总的说来,这个历史悠久的“万顺班”,上承“福庆班”、“东盛班”的表演艺术传统,培育了大批舞台新秀,下启“共和
社”、“文化社”的成立,对兰州秦腔戏曲事业贡献甚大。
冯玉样入甘时代的“觉民学社”与“秦剧训练班”
一九二五年秋,北洋政府临时执政段琪瑞任命冯玉样督办甘肃军务(仍兼西北边防督办)。冯派刘郁芬以代理甘肃督办身份于该年十月化装潜入兰州。在陆洪涛已经去职的情况下,刘诱杀甘军师长李长清及旅长包玉祥等,改编其部为二旅,分任魏绍武与郭安学为旅长。从此,甘肃使进入冯玉祥主政时代。
一九二六年,冯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指挥部政治部在兰州成立了话剧“进化剧社”,负责人为总指挥部参事丁
尚谦。后丁因事他调,继任社务的为宋竹绮。到一九二八年,冯部将“进化剧社”移归甘肃教育厅接办。此时,适魏绍武任省道办事处处长,便与水梓等人将剧社该为戏曲艺术团体。
一、魏绍武主办“觉民学社”简况
魏绍武(1886-1982),甘肃甘谷人。辛亥革命时,他在天水任黄钺的甘肃军政府参谋长。继又任甘肃督办陆洪涛的参谋长、兰州卫戍司令、安(定)肃(州)道尹、冯玉样部旅长、马鸿逵的宁夏建设厅长等职。他在七七事变前即息影政界,居家书画自娱,酷爱秦腔演唱。解放后,曾任甘肃省政协常委、省文史馆馆员。
魏绍武当年接办“进化剧社”之初,经与水梓等人商议,仿照西安“易俗社”,以提高文艺,移风易俗,普及社会教育,改良秦腔戏曲艺术为宗旨,扩大原有组织,聘请专门师资培养秦剧人材。事经甘肃代理督办刘郁芬同意,遂改社名改为“觉民学社”,由魏兼任社长。一九二八年夏,剧社正式成立,地址在兰园附近的佛寺里。
“觉民学社”因系官办性质,有政治靠山和经济力量,故于创办之初,即采取以下几条措施:
(一)原有“进化剧社”的话剧演员,愿改唱秦腔着保留,不愿者自行离去,另谋生路。
(二)向社会公开招收学生,合格者除授艺外,食宿费用由社方负责。
(三)鉴于当时甘肃私办戏班无专职高级教练,即有行当亦难于齐备,故决定聘请秦腔著名演员担任师资,教授演唱艺术,以便为甘肃培养秦剧优秀人才。
(四)秦腔乐师、鼓师亦进行严格避选,以保持秦腔剧种慷慨激昂、豪放粗犷的独有特色。
(五)鉴于当时甘肃秦剧界的武打墨守传统表演,与京剧武打的惊险美观相差甚远,认为应铲平京、秦之间鸿沟,共性自当交
流,个性更应发挥。故决定聘请京剧武生演员担任武功教练,专给学生教“武把子”。
(六)决定将京剧与其他地方剧种的优秀剧本,移植到秦腔中演唱。
剧社在魏绍武、水梓的主持下,“牌子”一经挂出,便有大批饥寒交迫的青少年报考这个能吃饱饭的戏斑。经遴选,第一期
录取共三十余人。这时期秦腔教练是麻子红(名须生)、紫娃(名青衣)、李生财(鼓师)、甘治民(名武旦)、张朝建(名小生);京剧武功教练是魏胜魁(名教练)、常双奎(武生)、狄瑞林(名丑)、陈福禄(武生)等。培训很严格,每天准时练功,每戏反复学习。在这些名师指导之下,该期造就的舞台新秀有:黄致中、皓守中、梁培华、彭安民、王治中、宋正国、李智中等。
这一期间,“觉民学社”还值得叙述的事有四:
1.名须生麻于红(郗德育)首演范紫东创作的《哭秦庭》(《伐郢都》的一折)于兰州,颇为轰动。
2.由宋竹绮移植京剧《哭祖庙》(汪笑依作),首由麻子红主演,并传授黄致中等学员。因为麻精湛的表演艺术,大为观众喝彩叫好,此后即成为甘肃秦腔界流行的名剧。
3.京剧教练魏胜魁(著名花脸,拿手戏有《水淹七军》的周仓,《九江口》的张定边,《通天犀》的青面虎等)、狄瑞林、常双奎等,亦偶尔演出自己的拿手好戏,可调京、秦珠联壁合,相映生辉。
4.培养的优秀乐师李智中,板胡拉得特别好,“包腔包字”(即将演唱者的字、腔能够包含于音乐之中),使演员轻松、愉快,艺术效果甚好。
关于舞台新秀的演唱艺术,经“觉民学社”公演,颇为社会各阶层观众赞扬。现将当时著名者简述如次:
黄致中,须生,唱、做均有革新。擅演《哭秦庭》(申包胥)、《烙碗计》(刘自明)、《盘门》(田单),以上三折独得麻子红传授,有郗派的味道。还有《哭祖庙》(刘湛)、《苏武牧羊》(苏武)、《闯宫抱斗》(梅伯)、《葫芦峪》(孔明)等。
粱培华,文武旦,做戏潇洒,工夫很深,大刀耍招尤为出色,具有惊险美观的艺术魅力。擅演《破洪州》(穆桂英)、《走雪》(曹玉莲)、《卖洒》(李风姐)等。
皓守中,文武丑兼唱花脸,嗓音宽宏,技艺精湛,戏路广,造诣深。擅演《考文章》、《打草鞋》、《玉虎坠》、《火焰驹》等。有的角色谈谐幽默,妙趣横生;有的角色威武凝炼,声情并茂。
彭安民,小生,唱腔温越刚劲,耍翎、舞剑、眼神,无不在行。擅演《伐子都》(于都)、《黄鹤楼》(周瑜)等。
王治中,须生,唱、做均有特色。擅演《放饭》、《拆书》等。
这里应该顺便提到剧社创办人之一的水梓先生(1881-1972)。水系甘肃榆中人,辛亥革命后,参与甘肃省议会事,又留任马福祥(马鸿逵之父)做安徽省主席时的秘书长、甘肃省教育厅长、国民党甘青宁铨叙处处长等职。解放后,曾任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水梓与魏绍武一样,毕生酷爱秦腔,对清末民初甘肃的秦腔班社与著名演员熟知,亦学秦腔名艺人的唱腔,爱“黑头“(包拯)清唱。据魏绍武介绍说,水梓在“觉民学社”对剧社筹备和经济方面,都出过力。
二、郑道懦改办“秦剧训练班”
一九二八年冬,魏绍武调宁夏,临行时将“觉民学社”交宋竹绮具体负责。后宋调职外省,便将剧社交给甘肃教育厅接管。当时教育厅长郑道儒,他为了便于领导与管理,特该社改为“秦剧训练斑”,作为教育厅的一个所属单位。郑道儒为加强剧社,翌年便从甘肃省孤儿院与社会上进选、招收了二十余名学员。经过培训,其优秀学员有:
李益华,工须生,以做见长。因麻子红亲为授艺,表演洒脱、细腻、逼真。擅演《葫芦峪》(孔明)、《二启箭》(刘备)、《带箭》(赵德胜)等。
龚学中,小旦,行腔流丽婉转,做派潇洒花俏。擅演《三回头》(吕荣儿)、《柜中缘》(许翠莲)等。
吴俊卿,须生,以刻画人物见长。擅演《斩继盛》(继盛)、《挡将》(康茂才)、《逃国》(伍员)等。
王国保,正且,唱、做均较好。常演《三娘教子》(王春娥)、《七人贤》等。
张符中,丑角,扮相滑稽可笑,表演谈谐幽默。擅演《拒中缘》(淘气)、《玉虎坠》(贺其眷)等。
穆辅国,名生,身架稳重,做派凝炼。担演《伍员扫墓》、《祭灵》(刘备)等。
正当一、二期学员刚刚培养出来大有可为之时,剧社的命运却发生了转折。先是一九三O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刘郁芬离
甘赴豫参战,留下雷中田部驻守甘肃。及至一九三一年,蒋介石为了给冯玉祥余部雷中田“掺沙子”,便派马鸿宾任甘肃主席。
马到职后,即明令撤消“秦剧训练班”。至此,剧社便告结束。
概括说来,从一九二八年成立“觉民学社”到一九三一年撤消的“秦剧训练斑”,历时四年有余,培养两期学员共五十余名,
在甘肃戏曲史上留下了一定影响。
三、对秦腔改良及其他反映
“觉民学社”与“秦剧训练班”的授艺方法和演唱艺术,秦剧界与社会人士当时都有强烈的反映,主要意见如下:
1.有的秦腔老艺人认为:剧社摈弃了大部分传统的优秀表演技巧,而去专学京剧的表演程式,结果使秦腔丧失了它慷慎激越
的独特演唱风格,弄成了“京、秦杂揉”的四不象.
2.主张改良秦腔艺术的社会人士和部分秦腔艺人认为:剧社是走西安“易俗社”的道路,“使秦腔高亢粗犷的唱腔特色和京
剧细腻优美的表波动作相结合”,从而使秦剧艺术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他们并认为:该社并非生搬硬套京剧,而是以秦腔为主,适度地吸收了京剧艺术的一些精华。
此外,也有人认为剧社的两期学生,因系穷苦子弟,他们在“不学不练,一辈子没饭”的情况下,在师傅们的教授下勘学苦练,锲而不舍,终于学有所成,成为职业演员。不少人在解放后努力学习,接受新思想,继续积极演出,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群英荟萃的“文化社”
兰州秦腔“文化社”是一个上承“万顺班”下启当地演员荟萃的戏曲团体。特别在抗日战争前后,它大力吸收了陕西来兰的
秦腔艺人搭班演唱,对曲、甘戏曲艺术的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成立的来龙去脉
一九二八年兰州秦腔“万顺班”解体后,著名须生文汉臣联合部分秦胺演员,与蔡麻子、陈明领导的眉户小戏班共同组成“锦绣舞台”公演经营。因为马仲英发动的反对冯玉样国民军的战争仍在继续,所以只演午场,艺人难于糊口。不久,秦、眉演员分道扬镳,文率秦腔演员远赴岷县一带流动演出,蔡、陈带眉户演员到西宁流浪卖艺。把岷县文教局同志说,一九三三年以后,鲁大昌在岷县扎住脚跟,引进秦腔“兴中社”。该社约主要演员有;生角麻子红、文汉臣、黄致中、王斌秦、李益华、杨万里、杨启华、任易俗、朱兴园;旦角杨万玉、梁培华、李耀华、赵连城、美瑶钟;花脸张永华;丑角皓守中等。演出剧目有《状元媒》、《燕子笺》、《夺锦楼》、《日月图》、《出五关》、《文天祥殉国记》、《哭秦庭》、《哭祖庙》等。
一九三六年,文汉臣只身返回兰州,便到张裱匠(玉书)的“云育社”搭班。(该社系张由青海西宁带回兰州的秦腔剧社)翌年春,因文与耿忠义看不惯张的重利盘剥,于是再次筹集资金,联合力量,组成以文汉臣为首的秦腔“共和社”。主要演员有耿忠义、岳钟华、张雨亭、六指子(李海亭)等名角。全体演职人员约三十余名,戏箱(行头)是租赁蔡老二的。此后,蔡收回戏箱,文汉臣便到定西租赁了该县城隍庙的戏箱。因定西供奉的城隍爷是民族英雄文天样,当时又值抗日战争期间,故剧社全体演职人员决定以文天样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化广大人民,遂改社名为“文化社”。
二、剧社前期情况
“文化社”开锣后,演出地址在原兰州中山市场(今兰园),全体演职人员共计四十余名。经常参加演出的著名艺人有:文汉臣、
耿忠义、岳钟华、张雨亭等。张雨亭先演旦后又改丑,唱做俱佳,拿手戏有《汾河湾》(柳迎春)、《五典坡》(王宝钏)、《考文章》(丑书生)等。另外还邀请兄弟剧社经常参加日场演出的有:麻子红、刘全录(红生)、刘金荣(须生)、党玉亭(须生)等。这些著名演员的精湛演技,铢两悉称,配合紧凑,使当时兰州酌秦腔剧坛大放异彩。
三、苦干结硕果
一九三九年冬,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连续空袭兰州,剧场付之一炬,幸戏箱事先转出末遭损坏。大轰炸后,该社归还了定西的戏箱,由魏永斋、张砚芳出资另制戏衣,并修建新剧场于碱滩城墙根。一九四一年后,一度由魏永斋负责主持。一九四五年经调整,由文汉臣、耿忠义、岳钟华、张砚芳共同担任社务。
说起张砚芳,还有一段插曲。张原名翰华,系兰州甘肃省立一中学生,抗战初期,因二兄张品奔赴延安革命,国民党政府将其长兄张文华拘留审问,继之又欲捕翰华。张翰华便翻山越岭逃往岷县,并改名张砚芳,入该地秦腔“兴中社”习艺,启蒙师傅为西安“易俗社”甲班(第一期)毕业的杨启华,此人须生戏演得很好,他根据当年“胎内红”(党甘亭,陕西三原人,民初任“易俗社”教练)教的《破洪州》,传授给张。一九三九年张返兰后,便以此剧献演金城剧坛,继而便成为“文化社”的主要演员之一。共拿手戏有《破洪州》(穆桂英)、《下南唐》(刘金定)、《反延安》(双阳公主)等。
“文化社”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是营业最好、演出最红的全盛时期,全体演职人员达六十余名。除兰州的著名秦腔艺人外,从陕、甘、宁各地来兰的秦腔名角都参加了该社演唱,其时日夜两场,可谓盛况空前。其主要演员是:
楼英杰,旦角,据说是改行下海的,嗓音宏亮,做派细腻,扮相尤好。拿手戏有《白玉钿》(尚飞琼)、《白玉楼》(白玉楼)、《玉堂春》(苏三)等。解放后曾在新疆戏剧举校任教。
杨金凤,坤角,原籍陕西武功,生于宁夏银川。启蒙师傅为宁夏名演员金叶子(吕少亭)。解放后杨金风在马健翎主持的“西
北戏曲研究院”工作。她与刘易平合作演出的《游西湖》(李慧娘),与李应贞合作演出的《窦娥冤》(蔡婆婆),以及《杀狗劝妻》(焦氏)等,均为艺术佳品。杨唱做不同流俗。当时的拿手戏有“三白”(《白玉楼》、《白玉钿》、《白玉梅》)、《捡柴》、《青年镜》等。
傅荣启,旦角,学生下海,曾在西安杨虎城部四十二军主办的“镛民学社”学艺,先后在平凉“平乐社”、兰州“新兴社”、
岷县“光明社”、武威“西声社”揩班。他扮相好,唱做俱佳。拿手戏有《二度梅》(陈杏元)、《葬花》(黛玉)、《桑园会》(与刘金荣合作演出)、《汾河湾》(柳迎春)、《宇宙锋》(赵艳蓉)等。在一九五五年甘肃第一届戏曲会演时,他改编的传统戏《三打洞》(即《三上轿》本戏),曾荣获三等奖。
王晓玲,坤角,有名的“铁嗓子”,声誉很高。拿手戏有《玉堂春》、《别窑》、《赶坡》等。
党玉亭,须生,陕西澄城人,做派大方干净,声大音正,吐字清晰,尤擅道白。拿手戏有《哭秦庭》(申包胥)、《六部大审》、《草坡面理》(岳飞)等。
肖正惠,文武旦,以做见长,武功尤好,西安“正俗社”第一期毕业,解放初在兰州“工人剧团”,后到宁夏中卫剧团。他
当时的拿手戏有《走雪》(曹玉莲)、《周文送女》(周兰英)、《破洪州》(穆桂英)、《虹霓关》(夫人)、《三休樊梨花》(樊梨花)、《太湖城》(阴夫人);特别是闹剧《张公背张婆》(即混元桥),他手拿张公头,穿道袍,与张婆对话,张公抖须,维妙维肖,观众喝彩不绝。
王义民,名须生。拿手戏有《祭灵》(刘备)、《打镇台》(王镇)等。解放后曾在新疆秦剧团工作。
黄致中,须生,麻子红的嫡传艺徒。拿手戏有《苏武牧羊》、《烙碗计》、《哭祖庙》、《逃国》等。
孔新晟,须生,唱做俱佳。拿手戏有《八件衣》、《出棠邑》、《潞安州》等。
刘全录,著名“红生”。拿手戏有《溺桥挑袍》、《古城会》、《出五关》等。
田德年,西北名净,有“活包公”之称,解放后在“西北戏曲研究院”工作。拿手戏有《铡美案》(包拯)、《游西湖》(贾似道)等。
杨汝霖,艺名尕麻子,花脸,肚子里有戏数百本。拿手戏有《八仙阵》(寿星)等。
李梅亭,艺名六指子,花脸,兰州当地出科的老名角。拿手戏有《黄河阵》(三教)、《侯上倌折梅》(侯上倌)、《游西湖》(贾似道)、《太湖城》(孙武)等。
袁天霖,大花脸,身材魁梧,嗓音宏亮,善于刻画人物,但吐字不正。拿手成有《马武搬砖》(马武)、《黑叮本》(徐延昭)、《铡丁勇》、《打鸾驾》、《铡美案》等。
吴德育,旦角,耿忠义的嫡传艺徒,明做俱佳,眼善传神。据刘金荣评议,在《黄河阵》运用锏的表演技巧与在《游西湖》的吹火、跌扑等特技,颇具兰州地方特色。其拿手戏有《杀楼》(阎惜妓)、《天仙帕》(疯公主)等。
王定秦,丑角。扮相滑稽,音色尖亮,插科打浑,卖乖逗乐,传笑一时。拿手戏有《考文章》、《打草鞋》、《十八扯》等闹剧。
关雪亭,艺名“关娃”,青衣,陕西人。拿手戏有《善土亭》(孟氏)、《三娘教子》(玉春娥)、《闯宫抱斗》(姜娘娘)等。
周正俗,须生,紫娃主办的兰州“化俗社”出科学生,台架好,以做见长。拿手戏有《盘门》(田单)、《潞安州》(陆登)、《烙腕计》(刘子明)等。
吴俊卿,须生,当时以唱见长,晚年嗓子稍哑。拿手戏有《卖画》、《祭灵》、《苏武牧羊》等。
魏牡丹,祖籍河北,生于兰州。因其祖父喜爱京剧,小时聘请拉京胡的常得源给她教《五典坡》、《上天台》、《鱼腹剑》
等须生戏,学了两年。十五岁,其祖父复聘秦腔演员任易俗为师,教她《起解》、《走雪》、《探窑》等旦角戏。后来她到武威马神庙老戏班演唱,并请张式儿(绰号“胡子旦”,花衫,青衣兼丑角)给她教戏。接着又到酒泉塔斑。一九四八年冬到新疆哈密剧团演唱,并拜孙天民为师。一九五O年,重返兰州“文化社”,参与公演的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小芹)、《小女婿》(杨香草)、《刘兰婷退婚》(刘兰婷)、《白毛女》(喜儿)等,历史戏有《劈心救母》(三圣母)、《秋江》(陈妙常)、《棠棣之花》(聂婴)、《情探》(焦桂英)等。一九五八年魏与部分演员曾支援河西,以后又转业回到兰州市。她音域窄,嗓音细亮,表演细腻生动,较拿手的有《捡柴》、《白玉钿》、《小女婿》、《小二黑结婚》等。
此外,尚有花脸赵福海、杨全民、苗兰亭,以及坤伶李屏卿(武威“新兴剧社”培养的新秀,拿手戏有《棒打无情郎》、《劈山救母》、《白蛇传》等)、韩玉兰(拿手戏有《双铂山》、《十八扯》)等。解放后,女演员朱美龄(拿手戏有《黛玉葬花》、《春闺考试》、《白玉楼》等)、王兰玉(武旦,拿手戏有《铁弓缘》、《虹霓关》、《火流星》)等,亦搭班演出。
耿忠义一九四七年秋逝世后,赵福海和杨全民接唱了耿的花脸戏。赵系甘肃通渭人,台架好,以做见长。拿手戏有《火焰驹》(艾谦)、《大闹忠义堂》(李逵)、《鸿门宴》(霸王)、《太湖城》(孙武)等。杨金民原籍陕西武功,生于宁夏银川,著名秦剧演员杨金凤的胞兄。他的台架好,嗓音宏亮,十二岁入银川“兴华舞台”学艺,启蒙师傅是秦腔名演员霍振川(艺名三娃子)。其拿手戏有《白逼宫》(曹操)、《五岳图》(张奎)、《黄河阵》(闻太师)、《游西湖》(贾似道)、《灭方腊》(方腊)、《火焰驹》(艾谦)等。
这里应该说明两点:1.剧社为招揽观众,曾仿照上海“幕表戏”的编写方法,将《岳飞传》、《狸猫换太子》、《包公案》、
《七侠五义》、《封神演义》等长篇小说,由演员集体编为连台戏,一演就是三个月甚或半年,台词、唱腔均由演员自己编撰设计,如果没有多年舞台实践经验是办不到的。他们还挖掘了秦腔传统剧目《四大夫伐齐》、《富贵图》(即《专诸刺僚》)、《梅降雪》等,轰动金城。2.此时张裱匠(玉书)主持的秦腔“云育社”,因假借麻子红排练的名义,演出《牛郎织女》(又名《天仙配》),
被麻大骂一顿,富称“败坏郗某声誉”。张发牢骚说:“我不干了!”于是该社主要演员便纷纷前来“文化社”搭班。这样,“云育社”便彻底解体。以后,张裱匠仍到“文化社”写戏报,并在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九年又掌握了该社的领导权。
“文化社”在抗日战争期间,经常因瞬间未能按宪警指定时间停演,故参与社务领导的麻子红曾被国民党警察局四分局(在畅家巷)“禁闭”。他为此气愤地流泪。此后,年轻的副社长张砚芳便经常代替文、耿、岳几位老前辈,去完成这项受侮辱的使命。
一九四九年“八?二六”兰州解放后,民间职业性质的“文化社”照常演出。一九五三年经过民主改革,停止了张玉书社长职务,公选张砚芳、牛利民为社长。以后“文化社”与“新光社”合并为“文光社”,一九五九年转为国营性质的“兰州市秦剧团”。
应该指出,“文化社”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主要原因是:1.剧社一贯营业好,帐务公开,穷艺人只要能混饱肚子,就无离开
必要。2.一般说来团结好,文汉臣、耿忠义、岳钟华,都是艺术上有建树,道德品质又好的人,处理事情公正,别人难于挖墙角。3.文、耿、岳传授技艺,有求必应,不愧为一般艺人的良师益友,这也是个主要因素。4.在演唱艺术上,陕甘演员长期同合
演出,扬长补短,相互交流,有共性,也有个性,各具风格。该社善搞“五湖四海”,从不抱残守缺,盲目诽外。这在客观上对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P>
< 兰州二十载之客班“化俗社”
一九一二年冬,陕西关中著名秦腔青衣朱怡堂(艺名紫娃)为了开拓演唱阵地,带领二十多名秦剧艺人首途兰州,于一九一三年春节公演。由于演员和剧目都是新的,演出轰动了兰州。朱等见有了立足条件,便正式创办秦腔“化俗社”,公推朱任社长,演出地址在畅家巷剧场。此后,这个剧社活动长达二十年,接演员,收学生,历程相当复杂。现就其大端,分述如次。
一、两批主要演员简介
据王正端(朱的女婿)说:“化俗社”创办后,一九一三年的首批主要演员有:朱怡堂(青衣)、安鸿印(花衫,青衣)、王德孝(小生)、唐玉鳞(花脸)、胡文汉(花脸)、王德容(丑)、牛百顺(须生)等;一九二三年左右的第二批主要演员有:曹福成(旦角)、周登科(小生)、杨鸿声(花脸)等十多人。现将这些演员的艺术特点及情况简介如下。
朱怡堂,艺名紫娃,陕西关中著名秦腔青衣,音域宽,音质纯,腔调宏亮流利,一字一板,观众站在剧场最后栏杆外也能听得消清楚楚。故当时有“紫娃的乱弹关娃(雪亭)的走”的说法。一九二八年曾任兰州秦腔“觉民学社”的教练。其拿手戏有《清风亭》(张母)、《四贤册》(王月娥)、《千里寻夫》(孟姜女)、《七人贤》(母亲)、《闯宫抱斗》(姜娘娘)、《抱琵琶》(秦香莲)等。
安鸿印,著名秦腔花衫、青衣,很懂得“浑身戏在脸,满腔戏在眼”的表演窍道,艺术修养很深。解放后到西安“易俗社”授徒传艺。他的拿手戏有《怒沉百宝箱》、《桑园会》、《周文送女》等。
王德孝,驰名陕甘的小生,嗓音嘹亮,做派大方,擅演贫生戏,能够得心应手地配合小锣鼓点,上下自如地运用头巾,熨帖活跃,堪称“绝活”。其拿手戏有《木兰夺》(吕蒙正)、《激友》(张议)、《吃鱼》(简仁同)、《打柴劝弟》(陈勋)等。
唐玉麟,工花脸,台架美观,声似洪钟,传说兰州名须生老十二红(李夺山)经常向他领教,学其架子工。他的拿手戏有《破宁国》(常遇春)、《取洛阳》(马武)、《救驾》(单童)等。
高天喜,陕甘著名须生,对甘肃派的戏曲艺术程式最有研究,秦腔界呼为“甘肃通”。传说麻于红经常请教于他,麻的《烙碗计》就是在其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而别具一格的。兰州名须生老十二红也经常向他学戏。高的唱腔苍老刚劲,浑厚雄伟,刀尤其耍得好,有“空中飞刀”美誉。一九二四年他赴西安“易俗社”任教练,将麻子红的《烙碗计》带到关中,对陕甘戏曲艺术交流有所贡献。他的拿手戏《太湖城》(孙武)、《闯宫抱斗》(梅伯)、《蛟龙驹》、《山海关》、《取洛阳》等,做工之好,誉满陕甘;还有反串的《碧游宫》(火灵圣母)也很有特色。
王德容,著名丑角,擅演喜剧、闹剧,妙趣横生。其拿手戏有《背娃进府》、《降妖》、《十八扯》等。
牛百顺,著名须生,用鼻音送字,唱腔华丽俏皮。拿手戏有《斩韩信》(韩信)、《乾隆打宫》(乾隆)、《回荆州》(诺葛亮)等。
曹福成,著名旦角,系张凤?、惠春波在西安主办的“榛苓社”出科的优秀学生。解放前在岷县“玉盛社”(何大净主办)、临洮“福胜社”、武威“新伶社”搭班。解放后,曾在兰州“工人剧团”和靖远县剧团演唱兼教学生。其拿手戏有《张公背张婆》、《钓金龟》、《樊梨花斩子》、《叮本》、 《大上吊》等。
周登科,文武生角,颇具特色。拿手戏有《拷寇》、《抱妆盒》(陈琳)、《截江》、《长板坡》(赵云)等。
杨鸿声,大花脸,唱工好。拿手戏有《豫让剁袍》(豫让)、《斩单童》(单童)等。
毛金荣,陕甘著名须生,台架好,嗓音美,甩梢子(头发)系其“绝活”。拿手戏有《拜台》(诸葛亮)、《四郎探母》(杨延辉)等。
另据水梓先生回忆:“化俗社”在民国初曾邀请陕西名角到兰作短期演出。其中著名的有:汉中李、东子儿、船户娃、冬生等,还有旦旦挂、刘旦、一枝花、胎里红(党甘亭)、喜盛子等,亦各有好欢,对陕甘戏曲艺术交流很有稗益。此外,陕西秦腔在民初即引入京剧锣鼓、乐器、脸诸等,对兰州秦腔发展与改革有促进作用。
二,培养学生
“化俗社”在长达二十年期间,先后培养了两期学生,共计八十余名。第一期的优秀学生有:郗化民(须生兼花险)、谭化美(青衣)、王化理、李化仁(须生兼花脸,老十二红的儿子)、李育俗(小旦)等。第二期的优秀学生有:王化成、王化南(小旦)、周正俗(须生)、吴俊卿(须生)等。
应该指出的是,辛亥革命后的初期,北京曾出现“坤角”剧社,影响所及,各有效法。朱怡堂对于培养学生方面,深感当时舞台都系以男份女,不论从嗓音与表演上看,部不如女的自扮更为合适。他便公开声言招收女学生,但报考无人,经多方张罗,亦无结果。这是因为兰州地处边陲,风气不开,封建思想仍留在人们头脑中,谁也不愿将女儿送入剧社学戏。同时,剧社同仁大半也反对招收女生,因按梨园传统习俗,妇女不能进入后台,更不能坐在戏箱上。故陕、甘两省当时连一个女演员也没有。号称戏曲改良的“易俗社”也明文规定不招收女艺徒。令人可佩的是,朱怡堂敢于打破陈规陋俗,不顾社会舆论和剧社同仁的坚决反对,排除重重障碍,在无法招到女演员的情况下,动员自己妻子下海演戏。但朱妻系兰州黄家园李姓之女,娘家对此大加反对,声称其女如果登台演戏,不得姓李。在朱怡堂多方鼓励下,朱妻终于同意学艺,并决定改名“朱喜凤”(观众多呼其乳名“狗娃子”),学习后正式登台演出。从此,朱喜风打开了陕甘秦剧的森严大门,秦腔各班社都逐渐有了女演贝,她的确起到了“化风易俗”的先锋作用。以后甘肃、宁夏的著名“坤角”何彩凤、肖美兰、杨金凤,据说都是受朱喜凤的影响而成为后起之秀的。
朱喜凤的表演艺术,虽则嗓音差些,但因受朱怡堂的亲自授艺指导,做工细致,双目传神,善于刻划各种类型的妇女性格。其拿手戏有《走雪》(曹玉莲)、《珍珠衫》(王三巧)、《卖酒》(李凤姐)等。
三、兵痞流氓的寻衅
据朱怡堂二女儿黑女告诉笔者:听她父亲讲,在陆洪涛主甘期间,“化俗社”著名旦角曹福成有次午场演出闹剧《夫妻对证》,这出戏自然有浓厚的低级趣味和庸俗表演,这在当时也算不了什么。但是甘军李长清团的兵痞和当地流氓却趁机在舞台下乱声怪叫,恣意胡闹。等到戏刚落尾,他们一拥而上,竞企图从舞台上将曹架定到外边任意调戏侮辱。这时,朱怡堂从后台一跃而出,扑上舞台与兵痞流氓扭打一起。由于朱有武功,加上观众和剧社同仁协助,终将曹福成夺回。当天下午,朱将此事告在督军陆洪涛面前,陆觉得有失体面,便把李长清叫来训斥了一番。谁知就在当天晚上,这帮兵痞复纠合二十亲人前来报复。他们暗藏铁尺、铁棍,用计将朱怡堂骗出后台,一棒打下,正中朱的左额,左眼珠掉出眶外。以后虽然疗好眼伤,但左眼斜了,也失明了,使其以后也无法重登舞台。仅从这一件事就可充分说明旧社会艺人的悲惨遭遇。
四、剧社可悲的终场
“化俗社”延至一九二九年,陕甘大旱,哀鸿遍野,又加上马仲英发动反冯战争,人心惶惶。因此戏不上座,营业一撅不振。及至一九三三年朱绍良主甘,马步青要在河西成立一个秦腔戏班,便把“化俗社”以非法手段拉走了。而朱怡堂则结束了苦撑苦干二十年的摊子,成了一个失业者,不久又流落武威,生活至为窘迫。</P>
<秦腔“新兴社”始末
兰州秦腔“新兴社”,是个历时十四年、演出四千余场、影响很大的戏曲团体。这个剧社大演西安“易俗”、“三意”、“正
俗”等社创作和改编的剧目,一批一批地从西安接演员来兰献艺,因此对丰富兰州群众的文化生活,交流陕甘戏曲艺术经验,起了积极作用。
一,剧社的渊源
一九二七年冬,兰州秦腔“维新社”的主办人王德孝、安鸿印到西安接演员,以便次年正月大演特演,扩大经营收入。来的这批演员中,便有正当壮年的青衣陈景民。
然而好景不长。翌年四月,甘肃代理督办刘郁芬以正社会视听为名,公开禁演了《八仙过海》、《游西湖》、《二进宫》、《白蛇传》等剧目六十余种,剧社处境至为因难。同月,马仲英在河州(今临夏)韩家集策动各族人民三千余人,发动了对冯王祥国民军的战争,战乱波及兰州。刘郁芬命令所有戏班只准白天演唱,不许晚间演出。因之,观众稀少,剧社收不敷出,广大艺人陷入饥寒交迫之中。这年冬,麻子红遂邀请陈景民、田德年到他的“同乐社”演唱。
一九二九年甘肃遭灾,看戏的人更少,“同乐社”无法维持,连戏箱都当卖一光。艺人们为了生活,使公推陈景民、田德年、
麻子红另组“三兴社”,借以号召观众,再振营业。这时戏箱是租关雪亭的,关艺名“关娃”,也系秦腔艺人。后关收回戏笛,麻也趁机不干了,于是戏班复又解体。在这种严重情况下,陈景民和田德年便将剧社改名“新兴社”,另赁王德孝、安鸿印的戏箱,力图东山再起。赁箱时,因无钱,陈、田各当皮衣一件,得银币一百二十元,兰州万顺堂药店经理郗子开素与陈善,又拿出银币一百元资助。于是,“新兴社”便于一九二九年农历四月正式开演。地址初在“大金台”(“三神庙”戏台),后移双城门。可喜的是,开演次日天降甘霖,人民转忧为乐,剧社观众剧增,卖座渐趋良好。
二、陈景民与名角百花争艳
陈景民(190l一1964),陕西咸阳人,兄弟五人,因生计艰难,十四岁便以打短工、挑贩瓜果为职业。以后因爱看戏,一九一九年托人介绍到陕西泾阳“秦镜社”学艺,学正旦,启蒙师傅是闻宝英。一九二四年出科后,便在三原、高陵、西安一带搭班演戏,人称“黑牡丹”。一九二八年春,陈二十七岁时首途兰州,从此便在这里安家落户。这时,“新兴社”的演员行当齐备,阵营强大。主要演员除陈景民、岳钟华外,还有:
王德孝,文武小生兼丑角,嗓音宏亮,做派大方。据傅怀祖先生说,他音色悦耳,刻划人物逼真,“贫生戏”尤为沪火纯
青,为多年来少有的好演员。其拿手戏有《穷人计》、《激友》、《吃鱼》、《吕蒙正赶斋》等。
杨启华,西安“易俗社”甲班毕业生,著名须生。其扮相与唱腔,系陕西第一流的。他又擅演“关公戏”,对青龙刀的使用,举、劈、刺、剁均有讲究。拿手的须生戏有《杀驿》、《拆书》,红生戏有《灞桥挑袍》、《古城会》、《斩颜良》等。
田德年,花脸,身架稳重凝炼,气魄雄伟,唱腔含蓄而轰声大。解放后在西北戏曲研究院工作,曾与著名秦腔女演员杨金风
合作演出《游西湖》、誉满西北。拿手劝有《打鸾驾》、《黑叮本》、《斩单童》、《苟家摊》等。
安鸿印,名旦角,舞台仪态,风度不同流俗,音色宽厚优美,庄重朴实,韵昧醇厚,艺术造诣高深。其拿手戏有《善土亭》(孟氏)、《五典坡》(王宝钏)、《怒沉百宝箔》(杜十娘)、《杀裴生》(李慧娘)、《杀庙》(秦香莲)、《黄河阵》(三霄)等。
三,进一步加强演出阵营
一九三O年,甘肃农业收成好转,戏曲艺术亦随之活跃。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兴社”的演出阵容,陈景民又从西安接来著名演员赵月华(旦角)、毛金荣(名须生)、陈敬生(武生)、赵连壁(名丑)、穆九苓(名须生)、李云峰(花脸)等。这些演员大多艺术水平较高,各有千秋,大大开阔了兰州观众眼界。这里只介绍其中几个演员;
穆九苓,嗓音宏亮优美,做派潇洒自然,擅演老生戏。系西安“榛苓社”出科的“四大须生”(何家彦、肖顺和、穆九苓、尹志忠)之一,与何振中、刘全录、曹福成、常春燕(常惠芳的父亲)系师兄弟。其拿手戏《回荆州》、《祭灵》等,尤受广太观众欢迎。
赵连壁,陕西名丑,插科打恽,售永深刻,举手投足,令人捧腹。其拿手戏有《辕门斩子》、《柜中缘》、《打草鞋》、《家庭痛史》、《顶灯》等。
赵月华,青衣、武旦,音色清亮,做戏细腻,武功尤好。其拿手戏有《武松打店》(孙二娘)、《双阳公主》(双阳)等。
毛金荣,陕、甘名须生,嗓音宏亮浑厚,做派朴实大方,“甩梢子”(甩发)为其绝招。拿手戏有《四朗探母》(杨延辉)、《拜台》(诸葛亮)、《辕门斩子》(杨延景)等。
一九三一年,陈景民从西安又接来著名须生王文鹏。王身材魁伟,扮相气派,音色高亢宏亮而略带鼻音,唱“乱弹”自然飘洒,身上功夫精湛,脸上表情复杂细腻。当时在陕甘秦腔界可谓独一无二。他饰演《拜台》的诸葛亮,昏厥后“唰”地一下脸色全黄了,双腿在椅前摆动,仿佛真的死了一般,把剧中人的精神世界展示得分外逼真。他饰演的《葫芦峪》、《祭灯》、《闯宫抱斗》等,也颇具特色。
一九三三年,陈景民又从西安接来一批演技高超、艺术造诣很深的名角。他们除沈和中外,还有:
何家彦,西安“榛苓社”出科的“四大须生”之一,陕甘著名的红生,音色宽厚宏亮,动作凝炼大方。拿手戏有《拆书》、《灞桥挑袍》、《古城会》、《出五关》等。
何振中,西北著名的花衫、青衣,西安“榛苓社”出科的优秀者。他音质厚实,吐字清晰,富于共鸣,表演大方。其拿手戏
有《玉堂春》、《五典坡》、《断桥》等。
姜瑶中,擅演小旦戏,音色脆亮,做派流利花俏。其拿手戏有《拾玉镯》(孙玉娇)、《柜中缘》(许翠莲)等。
一九三五年二月间,该社内部因社务发生纠纷,陈气愤之下,将社务交赵连壁主持,自己则与之脱离关系。赵将剧社带到西宁、玉门一带流动演出,以后便散伙了。
四、陈景民再组“新兴社”
陈脱离原剧社后,仍以“新兴社”名义赴西安招收艺徒。他抵老家咸阳后,除将积蓄粮食六十余石、棉花千余斤变卖,再加借
债,共计筹资一万余元,作为培训学生的资金。据陈景民夫人陈素贞回忆:该期学生共计三十余名,教练为张希林(丑)、张正秦
(须生)等,他们完全按照西安“易俗社”革新的音乐、表演、唱腔来教练艺徒,此为“易格社”剧本、表演及乐器伴奏方法最完整地输入兰州之始。经过一年多的技艺,直至一九三六年末,才首演于兰州。
学生在咸阳培训期间,陈景民主要由西安聘请教练,所以这批学员主要学的都是“易俗社”、“三意社”的创作和改编剧目。例如《软玉屏》(前后本)、《重圆镜》、《玉镜台》、《美人换马》、《鱼水缘》、《青梅传》、《双待帕》、《三滴血》、《夺锦楼》、《三知己》、《家庭痛史》、《双明珠》、《燕子笺》等古装戏,以及时装戏《大婚姻谈》、《啼笑姻缘》、《自由之花》、《情海波》、《因果鉴》等。因为这些剧目内容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反专制讲自由的现实教育意义,适合当时社会潮流和群众心理,在兰州公演之后,大为叫座。随后,这些剧目迅速传入甘肃各县广泛上演。
陈景民当年追忆说,这些学员中优秀者有:黄新芳(正、小旦)、陈新陇(正旦)、童新伶(小旦)、雷新兰(正旦)、王新民(须生)、赵新忠(须生)、姜新声(丑)、吕新安(武生)、张新棠(须生)等,其中尤以黄新芳的旦角戏,姜新声的丑角戏,王新民的须生戏最为突出。
黄新芳,音色柔美,做戏细致。当年演的《情海波》、《燕子笺》(华行云)、《千子鞭》(何玉珍)最为观众赞扬。姜新声的
丑角戏,恢谐滑稽,维妙维肖,最为观众叫绝。王新民是个唱、做惧佳的须生。张新棠,文武须生,身架稳健利落,刻划人物洗炼
深邃,拿手戏有《拆书》(伍员)、《古城会》、《灞桥挑袍》(关云长)等。关兴武,工须生、花脸,曾在武威、酒泉、张掖等地搭班,与著名旦角李爱云同台演出《杀狗劝妻》、《汾河湾》、《三回头》、《柜中缘》。解放后,专演花脸,演出《鱼腹山》(刘宗敬)、《火焰驹》(艾谦)、《破宁国》、《九江口》、《打渔杀家》等。其扮相威武,嗓音宏亮,尤以《传信》(艾谦)为广大观众称赞。
正当这些舞台新秀大显身手之际,一九三八年驻军陇南的国民党军营长张汉山拉走了黄新芳、王新民等七个主要演员。从此, “新兴社”因演员少调度不开,演不成大戏,营业收入一落千丈。这一年冬季,陈景民为了重振社声,又从西安接来傅荣启(旦角, “镛民学社”出科,唱做俱佳,拿手戏有《二度梅》、《桑园会》、《五典坡》等)、李景华(小生、贫生,唱做俱佳,拿手戏有《霸王别姬》、《打柴劝弟》等)、肖正惠(武旦,以做见长,武功尤好,“打出手”惊险美观,精彩非常,拿手戏有《破洪州》、《黄河阵》等)。
一九三几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九年元月,日机连续轰炸兰州。“新兴社”原在“三神庙”的大金台剧场(今张掖路新华书店西边),竞中炸弹两枚,剧社艺徒李x x惨遭炸死。当时兰州屡遭日寇空袭,国民党兰州当局不准戏班再在城内演出。陈景民便在双城门外修建了露天剧场。
一九四O年陈景民派专人从临洮接来秦腔坤角九龄童(王晓玲),首演《别窑》、《紫云庵》、《柜中缘》三折,即轰动兰州,被誉为“铁嗓子”。此后又续演了《玉兰劝主》、《玉堂春》、《打金枝》等,一举成名。
一九四三年农历五月,陈景民在营业不佳和国民党军警凌辱的双重压迫下,主动解散了惨淡经营达十四年之久的剧社。
五、 “新兴检”的余波
一九四四年,陈景民又集合友好和艺徒,到凉州(武威)成立秦腔“新伶社”。当时搭班演出的有著名艺人田德年(花脸)、高符中(青衣、花衫)、赵连壁(丑)、肖顺和(须生)等。肖是西安的著名老演员,在西北颇有名气。他饰岳飞在《草坡面理》中道白清楚,铿锵有力,饰梅伯在《闯官抱柱》中三奏本时,口齿有力,眼眸传神。他中、晚年擅演老生戏,《回荆州》、《五典坡》最为驰名。“新伶社”演出不到一年,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遂告结束,而“新件社”也由于种种原因于这年解散。
一九四六年,陈景民为谋个人出路,便与友好党玉亭及学生张新国、雷新兰等前往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演出,他在该地演得很红。翌年他返回兰州,用多年积蓄在双城门修建了一应较为现代化的剧场。据陈之子陈兆舜说,当时他父亲为了搞好剧场营业,尤其是“灯光布景”这种新事物,特从西安聘请“光武灯光布景社”技师陶渠来兰,与绘画制景的龙林、龙森兄弟以及木匠石存贞共同负责这一工作。据陶渠儿子陶隆说,他父亲系南京人,自幼在上海投师学习舞台美术,出师后辗转山东、河南,抗战胜利后来到西安,一九四七年与“易俗社”合作排演《韩宝英》,舞台上首次出现金碧辉煌的金殿与逼真的山林风光,大为观众赞赏。他创办了西北地区第一个“光武布景公司”,发展到一百多人,给几十个剧团绘制布景,并逐步发展到西北五省。一九五三年陶渠正式参加了“易俗社”工作,不少剧目的舞台美术设计获奖。
兰州解放的第二年,陈景民接来陇东秦腔“平乐社”,便将剧场交给该社使用。一九五九年,该社转为国营性质的“兰州市秦剧团”,从此在党的关怀和领导下,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