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是高校的立身之本。2025年5月,宁夏理工学院将正式接受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校以迎接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体检教育教学工作,系统梳理各领域事业发展,加快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展现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巡礼
宁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交叉融合开新局“四个融合”有特色“三全育人”出成效
一、学院概况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前身为电气信息工程系。2005年开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3个本科专业招生,2007年自动化专业开始招生,2008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始招生,2012年电气信息工程系升格为电气信息工程学院;2013年物联网工程专业开始招生,2015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始招生,2017年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开始招生。2018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四个本科专业从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分离成立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年增开机器人工程专业。2021年获批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24年电子信息专业硕士正式招生。
学院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机器人工程、物联网工程5个本科专业,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下设控制工程和计算机技术2个专业方向。截止到2024年10月,有全日制本科生2625名。
图1 学院发展历程
学院秉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立足宁夏清洁能源、数字信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群,依托重点学科、专业群建设,围绕新能源光伏全产业链、数字信息产业群建成江苏长晶科技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施耐德智能电气现代产业学院、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探索了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现获聘自治区特聘教授2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青年托举人才3名、校级特聘8人、产业教授12人、兼职教授15名,师资队伍结构良好。建成区级教学团队3个,区级一流教研室2个,区级大师工作室1个,一流课程教学团队6个。
近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上坚持OBE理念,体现跨专业交叉融合特色;在教育教学中,着力“四个融合”体现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养全程贯通的培养模式,夯实教学中心地位;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着力“三全育人”体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聚集专业群优势 支撑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
1.对接产业发展,优化专业布局。学院立足自治区“六新六优”产业转型需求,凝练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机器人工程、物联网工程5个本科专业发展方向和特色,面向清洁能源、数字信息和智能制造三大产业,以工业互联网、智能电力、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等为应用场景,突出电子信息重点学科,兼顾电气工程和智能控制专业共性、强化行业方向和产业特色,聚焦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优势,形成“一体两翼三结合”的学科专业建设格局。按照差异性发展的要求,以电子信息为一体,以智能控制、智能电气为两翼,结合网络通信、信息处理以及物联网等技术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形成鲜明的应用性、创新性的特色,实现专业集群内部优质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助推电子信息学科向高层次办学空间发展,加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融合深度,形成了与地方产业链紧密关联的数智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制造类专业群。
2.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建立专业建设体系。学院通过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汇聚光伏和装备制造产业链多家优质企业开展多方位的深度合作,逐渐形成了“4类学科3维素养2翼融合1体格局”的学科专业支撑体系(4类学科:涵盖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和计算机类四个学科类别;3维素养:构建专业理论、工程技术和创新创业三个素养维度;2翼融合:建成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的“双新”工程实践平台、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双师”指导平台和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双基地”实战平台;1体格局:建设电气信息专业群格局)。
3.实施多种举措,培养应用人才。学院聚焦区域经济发展对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技术人才需求,打破院系和学科专业壁垒,推进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突破口,打通专业、学科、学院壁垒,设置“公共+通识+主专业(方向、资质证书)+特色(升学、就业、微专业、大国工匠)能力模块”实践跨专业交叉融合,促进文理渗透、理工交叉。其中主专业设置 2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供学生选修,“微专业”课程模块构成相对完整的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供非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选修,实现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小闭环”和学科能力体系的“大闭环”的构建,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多样化成长提供更大的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发挥学生的学习专长,培养具有多专业知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
三、聚集多元产教资源构建优质教学生态 助力学生能力达成
1.课程体系支撑专业能力达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院以“需求融合、学科融合、能力融合、平台融合” 为抓手,将工程教育认证的13个关键特征对应的30个能力要求分解到成长的各阶段,探索了理论知识循序积累、实践能力层次递进、综合素养全程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从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工程师能力的专业能力体系(见图2),实践了课程体系的目标达成由“赋能知识-赋能能力-赋能发展力”的毕业目标达成。
图2 专业能力体系
2.多元产教资源生态助力专业能力达成。学院积极推动产教学研融合,整合多元产教生态构建满足专业能力培养的“四级递进”实践教学机制。校企共同探索从师生到师徒的教学模式、从专业理论构建到应用创新的路径、从专业技能的掌握到岗位实践方法、从一元到多元的合作生态的实践机制(见图3),保障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有效实施,系统培养学生专业实践和工程应用能力(见图4)。
图3 实践机制
图4 学院发展历程
3.岗课赛证融合助力能力达成。学院深入推进岗课赛证融合,深入推进一书一课一团队的数字化平台体系建设,同时,充分用好校企共建的理实一体教学平台,平台课程每年更新10%以上课程内容,确保与行业技术高度匹配;95%以上课程将“项目、问题、案例”等方式引入教学,形成“岗课赛证”融合实践体系(见图5)。通过分级分类项目实践,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融合培养。目前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比达到35%以上。
图5 “岗课赛证”融合实践体系
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1.党建引领全员育人新路径。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学院扎实推动党组织建设与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深融互促,实施“六师计划”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党员“四个一工程” 、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等。坚持入学、培养、就业系统化工作思路,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工作模式,坚持“学生培养有维度、学业指导有力度、服务学生有温度”,积极推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实习就业、第二课堂等三全育人体系,探索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路径。
图6 学院基层党组织引领创新创业教育
2.思政教育打造全方位协同育人共同体。学院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全面提升新时代学院思政教育与育人工作高度融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思政教育精细化水平提升,到课程思政改革,再到融合载体创建,实现了一体化大思政格局的全过程培养和全方位协同育人共同体,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合力,完善五育融合保障机制,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培养。
图7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思政教育架构
3.“创就熔融”创新全程育人新模式。学院探索了“四维四融合”的新工科“创就熔融”学生职业发展新模式,以实验室、现代产业学院、校外就业实习基地为一维平台(见图8),以师生共驻平台为二维组合方式、创新创业就业为三维目标、“产教协同与专业建设融合、创新成果与课程建设融合、科研项目与企业技改融合、就业实习与企业人资规划融合”的四维路径,将学生职业发展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师生共驻组队形式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职业规划,大一科普引导加强专业素养、大二专业实践强化职业目标、大三综合工程应用强化职业方向,大四“实习+就业”明确就业定位。引导学生尽早规划明确就业方向,并提前对岗位型、创业型和升学型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模式。学生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图8 资源平台
来源|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编辑|金浩然 校对|石瑞霞
审核|乔心雨 责编|王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