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畔,一群少年和一群候鸟,一个爱和保护的故事。由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大河的歌谣》将厚重宏大的黄河作为叙事背景,临摹呈现出以白藕、马槐为代表的乡村少年形象,他们用爱唤醒了河滩人的护鸟意识,用智慧、勇气和担当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歌谣。作品推出短短半年时间,便已收获不俗的社会与市场反馈,包括入选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入围2024桂冠童书“百强名单”等。
近年来,儿童生态文学渐成创作热潮,《大河的歌谣》的出版被认为是儿童文学领域深刻挖掘地域文化、生态环境保护主题的重要收获。“一部好的生态文学作品,不仅形象地勾勒出自然风貌,也要真实勾勒自然风貌影响下的人文。这才是这部作品的关键。”近日,该书编辑团队负责人石晓磊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打破确切边界
让作品“自然生长”
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不能缺位。
“几次思想碰撞,编辑团队萌生出版儿童生态文学的想法。”石晓磊说,恰逢包含着作家大秀真实经历的《大河的歌谣》来到面前,编辑团队顿感如获至宝。“这是大秀历时4年创作的作品。2023年7月,他将初稿交给编辑团队。我们抱着对这一故事的好奇心开始了审稿工作。”她告诉记者。
首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上,《大河的歌谣》举办了新书发布会,现场座无虚席,小读者们翘首以盼。“这本书打破了文本中某一种固定文化的确切边界,实现了对儿童成长主题更为宽阔的、开放的文学想象。”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周长超认为。
在编辑团队看来,这部作品属于“自然生长”。山东菏泽乡村的童年记忆在大秀心里埋下了一颗生态文学的种子。“我的童年时光里珍藏着很多和鸟有关的故事。大学毕业后远离了故乡,但那些与黄河滩有关的事情常常如洪水般涌现出来。”大秀透露。2019年夏天,大秀开始去故乡采风,搜集素材。黄河滩护鸟志愿者的故事令人深深感动,他决定静下心给当下的孩子讲一讲河滩人和鸟的故事。
深入生态现场
杜绝“书斋式”想象
编辑团队与作者细致、详尽的沟通,独特的设计,使《大河的歌谣》锤炼了更鲜活的气质。
饱含童年经验的生态记忆,融入作家深邃的观察力,在黄河的叙事背景之上,一个个饱满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面对这样一部作品,编辑团队没有依赖于“书斋式”想象做编辑工作,而是深入生态现场,思考如何为作品增添更多阅读乐趣。
审稿初期,编辑团队边查阅资料,边与作者沟通鲁西南真实的民俗风情,不断改进、修正细节。虽同处北方,但编辑团队所在地吉林与故事发生地山东的地理差异依然存在。石晓磊介绍,编辑团队专门在初春与晚秋时节拜访鲁西南黄河滩,切身感受当地风土人情,这也加强了编辑对作品中人、事、物的表现风格和把握程度。
该书开篇的彩页就已经渲染出一个宽阔无边、四季皆美的黄河滩,铺垫氛围。继续往下看,用心的细节处处体现:目录设计是在致敬古代书籍的排版风格,与底蕴深厚的黄河文化相呼应。折页则突出知识性与趣味性,折页上的鸟类取自故事中出现的各种鸟儿,让小读者学习相关知识,欣赏动物之美。
文本是基石
出版更要精雕细琢
出版《大河的歌谣》的过程,被编辑团队视为宝贵的成长经历。生态环保童话与普通童话有区别,对作者、编辑都提出了不同要求。
石晓磊透露,原本的书名为《黄河滩的孩子》,但大家认为不够有新意。反复推敲之下,才从二十几个书名中确定了新的书名。“不仅让人眼前一亮,也制造了十足的悬疑。这是什么歌谣?不读完作品是不能理解其中含义的。”她说。
一部优秀的儿童生态文学作品呈现,文本是基石,出版工作更要精雕细琢。从编辑出版角度看,需要具备三点。“首先,要具备先进的思想意识,坚定主题本位,还要坚定儿童本位、文学本位。”石晓磊认为。其次,编辑要学习广博的知识。在这部作品中,编辑要了解一定的鲁西南黄河滩的地域知识、鸟类知识,才能在文图细节中予以指正,提升作品质量。最后,团队的友好协作至关重要,这部书凝结了作者、编辑团队、插画师、排版人员等人的劳动成果。
“黄河滩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紧密交织,自然世界是孕育出人类世界的母体。一部好的生态文学作品实际上就是从自然世界孵化出人类世界。一方水土的真实样貌如果得不到展现,不能够使自然的真实与文学的真实达到统一,那么便失去了作品的基底与灵韵,保证了这点便保证了生态性。”石晓磊总结。
编辑:路滢月
● 《你了解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吗?》:用关键词介绍党的故事
最近更新了微信版本的人,大家很难在杂乱的消息列表里找到我! 其实只要简单的几步操作,将我置顶起来——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微信矩阵
↓看看更有针对性的细分领域↓
版话儿
版人版语
传媒瞭望
发行观察
广电家
好书品读
印业独家
中国农家书屋
中国出版
↑喜欢我,就点开二维码图片并识别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