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科研影响力的迅速提升,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成为全球学术界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科睿唯安(Clarivate)旗下的引文桂冠奖(Citation Laureates)自2002年设立以来,几乎没有中国科学家上榜。该奖项是以引用量为主要评选标准,被称为“诺贝尔奖风向标”,其“引文桂冠名人堂”中历年获奖者中已有70多人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然而,中国大陆科研工作者的完全缺席引发了学术界关于科睿唯安是否存在双重标准的质疑。
图源:科睿唯安
引文桂冠奖的评选标准与中国科研的错位
科睿唯安的引文桂冠奖主要依据学术论文的引用次数,而引用量通常被认为是衡量科研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令人不解的是,尽管中国高被引学者在多个领域的全球影响力不容小觑,但他们几乎无缘该奖项。例如,在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中,中国大陆学者占据了显著的比例。截至2023年,在全球6849名入选科学家中,中国大陆占比达到17.9%,相较于2022年的16.2%有所提升。这些高被引领域的学者大多来自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涵盖了物理、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等关键领域,尤其是在工程学、化学和环境科学的全球排名中,中国学者的影响力尤为明显。但在引文桂冠奖的评选中,这些成就却似乎被忽视。
具体来讲,近年来,中国大陆学者在高被引论文中的表现显著提升,尤其是在材料科学、化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从2010年到2024年,中国大陆学者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显著增加,2019年中国在高被引论文数量上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2022年,中国的高被引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二,占全球份额提升了近3个百分点。在材料科学领域,中国的论文产出量位居全球第一,在化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也名列前茅。2018年,中国大陆有559位高被引科学家,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2022年,中国的热点论文数量首次排名世界第一,高被引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二。自2006年以来,中国的科研论文产出量首次超过英国,近年来增长率明显超过美国,产出总量与美国的差距日益缩小。这些数据展示了中国大陆学者在全球科研领域的快速崛起和持续进步,尤其是在材料科学、化学和工程技术等优势学科中的主导地位。
通过分析“引文桂冠名人堂”网站中列出的获奖者名单,令人惊讶地发现,历史上仅有两位来自中国香港的科学家获得了该奖项,分别是分子生物学的临床应用领域的卢煜明教授,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领域的邓青云教授。这与中国大陆科研群体庞大的规模形成了鲜明对比,尤其是在材料、化学等领域中国学者的贡献和引用量已全球瞩目。
历史上仅有两位来自中国香港的科学家获得了引文桂冠奖。图源:科睿唯安
最新消息:2024年引文桂冠奖名单的发布
2024年引文桂冠奖名单中的获奖者依然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图源:科睿唯安
基于最新的Web of Science数据,中国在全球科研出版中的表现极为突出。截至2023年,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数量位居全球第一,约70万篇,占全球科研产出总量的近25%,相比较下,同年美国的论文发表数已不足60万篇。与此同时,中国学者的论文引用次数也逐年上升至5700万次,占据了全球引用总数的22%左右,这与美国(29%)和欧盟(23%)的数据差距逐渐缩小,特别是在材料科学、工程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占据了全球的领导地位。尽管如此,中国学者在国际评奖中的表现仍远低于预期。
这种现象不禁让人质疑,为什么在引用量作为主要评选标准的情况下,中国科研人员的卓越贡献却在引文桂冠奖中几乎没有得到认可?这是否说明了科睿唯安在评选标准上存在某种程度的偏见?
中国学者科研出版表现突出,发表论文产出量显著提升。数据来源:科睿唯安
双重标准对全球科研格局的影响
获奖者研究领域仅涉及化学、经济学、物理等领域。图源:科睿唯安
结语
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崛起,全球对中国科学家的认可也应随之更新。科睿唯安作为全球知名的学术评价机构,应该以更加公正、开放的态度看待全球科研贡献。如果中国科学家继续被忽视,这将不可避免地对该机构的公正性与权威性造成质疑。在未来的评选中,希望引文桂冠奖能够摒弃历史偏见,真正体现全球科研力量的多元化和公平性。
Citation Laureates - Clarivate. https://clarivate.com/citation-laureates/
Citation Laureates 2024 Winners - Clarivate. https://clarivate.com/citation-laureates/winners/
Hall of Citation Laureates - Clarivate. https://clarivate.com/citation-laureates/hall-of-citation-laure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