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将于9月30日全国上映。
作为《志愿军》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志愿军:存亡之战》将重点聚焦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中的铁原阻击战。
英雄群像!神秘之师打响神秘之战
不同于第一部,此次《志愿军:存亡之战》将更多笔墨投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无名战士,而电影的三大看点也是神秘之战、神秘之师和神秘战术。
一般说起抗美援朝战争,受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影响,国内大部分观众比较熟悉的是前期第二次战役中的松骨峰战斗和后期上甘岭战役。实际上,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一共有11次大型战役,其中前五次战役是决定性的,基本上一举奠定了抗美援朝的最终结果和朝韩最后的版图。
《志愿军:雄兵出击》主要围绕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展开,将重点放在了入朝首战温井之战和第二次战役中的松骨峰、龙源里、三所里之战。
而《志愿军:存亡之战》的历史背景是第三次战役到第五次战役,这几次战役中在军史上比较有名的有汉江阻击战、横城反击战、砥平里之战、一八零师之败和铁原阻击战。
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有五个批次志愿军入朝作战,一共有27个军共计85个师,同样受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影响,“万岁军”三十八军名气最大,打了上甘岭战役的十五军同样威名赫赫,其他主力部队如三十九军、四十军、二十军、二十七军、十二军、六十七军以及五十军也都各有代表性战斗。
在27个军当中,单论战绩的话,一共毙伤俘敌三万两千多人的六十三军位居中游,该军在朝鲜战场最佳代表战斗就是铁原阻击战。虽然铁原阻击战意义重大,但六十三军在普通观众那里同样名气不大,颇有些神秘之师的感觉。
在五次战役后期,面对疯狂反扑的美军,全线后退的志愿军必须扼守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铁原,而这个关键点同样是敌人重点进攻的区域。六十三军在五次战役前期减员严重,此时只剩下两万多人,而美韩军则集中主力四万多人,敌众我寡不说,火力配置更是天壤之别。
如果按照普通防御作战的战术,面对士气正旺、装备精良且人数占优的美韩军,坚守十天到十五天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但命令又是死命令,不管牺牲多大都要完成。为此,六十三军一八九师用铁血大无畏的精神打出了一个很难被其他部队复制的防御战术,被一些战争研究学者称之为“飞舞的链条”。
一八九师将全师战斗人员分成二百多个战斗小组分别坚守二百多个小阵地,执行坚守到底的任务。美军面对二百个多防御阵地难以使用他们擅长的快速突进,为了保证自己的侧翼和后方安全,他们必须将每个小阵地彻底拔除才能放心大胆前进,但这将大大迟滞他们的进攻速度。
在坚守阵地同时,六十三军还抽调战士对美韩军阵地进行夜袭和反突击,不断拉扯对方,将敌人牢牢困在铁原一线。六十三军用全军为代价为兄弟部队争取了重新集结休整的时间,铁原阻击任务完成后,志愿军全线反击将美韩军击退,保住了前五次战役的胜利成果。
至真至诚!团队用心致敬“最可爱的人”
以赤子之心,致敬铁血军魂。导演陈凯歌与编剧张珂再度携手匠心创作,剧本打磨历经18稿,上千小时会议反复修正,终稿剧本更达13万字。
主创们不仅力图展现气势恢弘的战争历史,更于细节处融入人物个体命运,从“大”到“小”不放过任何细节。
在创作初期导演陈凯歌和编剧张珂花费10天时间只聊人物设定,细致拆解每一个人物的经历、诉求和人物弧线,力图丰富人物,充沛人物情感,深入表现人性,以此表达抗美援朝不只是军人的战场,而是全民族的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
导演陈凯歌称,本片的拍摄是“文戏武拍,武戏爆拍”,力争克服铁原阻击战等战斗场面“难拍”的问题。电影中的上万米的战壕由人工开挖,高约1.5米,长达十余公里,只为还原高低错落的曲折战壕,并在其中拍摄大量动作戏、爆破戏。一场真实的爆破戏,共有400多个爆炸点,上千人的配合。把握住仅有一次的机会,只为将历史的硝烟带到十一的荧幕上。
剧组还自行改造制作出21辆坦克,搭配2000多名群众演员,力求还原冲锋陷阵的步坦协同大场面,也充分表达对先烈的敬仰与历史的尊重。
此次拍摄虽在沙漠,却打造出巨型水坝——曹川水库,坝面长90米。战斗机袭击水库时,爆裂的玻璃全部来自于整面玻璃幕墙。不夹杂“五毛”特效的真实场景,处处还原出战斗的视觉奇观。
除此之外,导演陈凯歌还在多线叙事的历史背景下将真实历史人物与虚拟角色相交织,将那些没有在历史上留名的年轻战士跃然银幕,将他们的爱恨情仇与家国历史相交融,人文写意的家国美学让观众们更加理解抗美援朝战争和那个时代。
“我最害怕就是这些人被遗忘,这是我去拍《志愿军》三部曲最大的动力,这一切都归结成一句话,一切荣誉归于中国人民志愿军。”谈及电影创作时,导演陈凯歌满含真情真意。
正是先辈们踏过荆棘、负重前行,才让我们迎来坦途、岁月静好。凝结几千人心血的战争巨制《志愿军:存亡之战》即将燃情国庆,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致敬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