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神奇的数字:15.87%

文摘   旅游   2024-07-29 08:00   湖北  

  引言  

我们知道有个公式叫:“喜欢 = 熟悉 + 意外”。

太熟悉,会乏味;太意外,会排斥。
像中国大妈的广场舞,你已经屡见不鲜;而像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又意外得让人费解......
所以很多人怀念08年的北京鸟巢——总是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中又有意想不到的演绎,才会令人着迷。
人们喜欢熟悉之中有意外。

但是熟悉与意外的比例,究竟达到多少最好呢?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和布朗大学的研究者算出来了——
他们用AI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和模拟生物大脑的模型做实验,得出一个精确的数字:陌生、未知、意外的那部分,占到15.87%是最优解。
可这有什么用呢?

 1.关于学习 
首先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学习一个知识,大概85%是已知的,而15%是新东西,这时候的学习最快、最爽、效果最好。
这就是为什么如果你经常读一类书籍,比如历史书,你会越读越轻松;而转过来再读其它类的书籍,比如经济学,你就感觉有点难啃。
因为你在历史书上积攒了足够多的垫脚石,每次只需要再往上攀爬一点就行了。
当然新领域的书难啃也不是什么坏消息,我们应该先奠定第一个85%。
我们许多人一直在追求阅读的方法,其实最大的方法就是读,读得多了,自然得其法。

 2.关于写作和演讲 
市面上很流行的书籍文章,都是大众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写法。
那种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在85%已知内容中隐藏着15%的干货,甚至说出点石破天惊的结论的写法,一般都很畅销。
当然有的文章不是追求阅读量的, 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文字总是让人看了犯困,却不能否定它的价值。读或不读,只在那里。
不过演讲不一样,演讲是即时与听众传达观点的活动,听众就是一切。
一场演讲的水平,不取决于演讲者,而在听众。
我见过一些主讲人,恨不得把所有想表达的东西塞进一个PPT,然后开始滔滔不绝地输出,其效果不如只讲一半。
15.87%要求我们得在新旧之间、输入与输出之间找到分寸感。

 3.关于运动 
现在已经有研究证明,日复一日采用同样的健身套路,效果会打折扣。
因为人体能快速适应某个项目和强度,之后就没有什么潜力可挖了。
这也是为什么健身减肥都是初期效果最好,可是后面就会达到一个瓶颈。
所以在运动方式的选择上,应该变换着花样。一旦这种运动进入熟悉区间——已经没什么挑战可言,那就尝试换个意料之外的项目,继续发挥身体的潜力。
这时候增加15%的训练内容,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关于旅游 
我还听说过一个“43小时新鲜感”的说法。
说是旅游度假开始后的第43个小时,人的快乐感达到顶峰。
——那时人们到达目的地,正在适应新环境,积极寻找新发现,所以感觉特别快乐。
之后的快乐感会有所减少,因为你对那个地方开始习惯了……
所以外出旅游最好能分时空、分周期进行,而不是一次性在一个地方待很长时间。
你需要在43小时之后换个磁场,创造下一阶段的新鲜感。
但是像“特种兵式旅游”那样也不对,因为还没享受到最佳的快乐状态,就又奔赴下一站了。
所以旅游是适度高于生活,也许在生活之上,有15%的不一样最好。

 5.关于旅游业 
人们已经受够了千篇一律的旅游产品,旅游业需要创新
但一个景区不需要全是创新性项目,一条线路不需要一直制造意外的惊喜,一个酒店或民宿不需要完全标新立异的装修风格...
事实上,创新的比例达到15%已经足够了。
追求全然的新面貌、新业态、新格局,既难实现,也无必要。
人们不是喜欢创新本身,人们是喜欢恰如其分的创新所带来的特别体验。
事实是今天的旅游同质化相当严重,盲目跟风大行其道,旅游主体能有15%属于自己的创新就很了不起了。

 6.关于生活 
我们知道小孩子喜欢玩具,但是玩一阵子可能就腻了,于是又要买新玩具。
我听说有的父母会主动参与进来,把老玩具改造成新玩具,这样大人和孩子都可以一起玩起来。
的确,成年人也需要创造新鲜感。
我们每天都是24小时,吃饭、工作、睡觉,占的时间最多。
如果十年如一日地过日子,也许很稳定,但是不值得。
我们来人间一趟,不是为了让今天重复昨天。
一天除去8小时睡觉时间,有16小时是清醒的,也许该拿出15.87%的时间来拥抱不一样。
16×15.87%≈2.5(小时)。
我们每天应该有两个半小时,用来做点挑战性工作、创造些生活的惊喜和特别的仪式,搞点高难度动作,研究点秘密武器,甚至制造点在旁人看来不可思议的行为......
主动拥抱不确定性,时刻有勇气挑战新局面,面对很平庸的日子也能创造点火花,这才是一个内心自由的现代人该有的姿态。

按照算法过日子当然有些理想,但知道这些规律,可能使我们更爱生活。
你说呢?




二浪在干文旅
平日搞策划,抽空写点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