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押题范文:名校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与例文参考416-420

教育   2024-11-15 15:17   广东  











关注语文设为星标,每天都能收到文章,点上面蓝色文语文关注

海量免费试题,请点击:
1.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32道:2024年3月7日-6月6日
2.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20道2024年3月6日-2023年12月7日
3.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26道2023年9月7日-12月6日
4.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32道2023年6月7日-9月6日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5.小学试题仓库

一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

材料二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

上述经典名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光芒,请你思考在立身处世中,有哪些“无用”之用能够为你所用。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参考】:语文阅刊(yuwenyuekan) 

披星戴月探问苍穹,亦将诗酒猖狂

月光洒向大地,牛顿仰望浩瀚宇宙,开创万有引力定律之真理;李白醉酒吟诗,万千情感集于一身,为诗人之绝唱。人类历史繁衍至今,正因有了牛顿们“有用”科学真理的求索,亦有老子、庄子们“无用却大用”的人性哲学的追寻,才造就了当今社会多样的文化宝库。

于是乎,我们应如毛姆所言“扬帆前去人迹未至的海洋”,上下求索“有用”“无用”知识,造福社会——此之谓“ 披星戴月探问苍穹,亦将诗酒猖狂”也。

苍茫大地,我们用智慧探索科学真知;探问苍穹,我们在追寻“有用”学问的征途中披荆斩棘。人类的发扬踔厉激人奋进,人类的探索精神绵延至今,人类的求知欲望日益高涨,由此构造了一座“经世致用”大厦,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延续——而吾辈青年亦应当赓续这般求索精神,在“有用”之学问海洋里畅游。

但那些看似“无用”的学问就真的无用吗?君可知,鲁迅先生从实业救国到弃笔从文,在文字中呐喊,唤醒国民的短浅目光,看似“无用”的文学实则却是民族觉醒的一大助推剂;叶嘉莹先生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在文字的音符上跳动,看似“无用”,实则是将诗歌典籍推向高潮。

而投射到现实中,我们亦发现,看似“无用”的旅行,实则“行万里路”,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启迪未来征途;看似“无用”的放空自我,实则也为我们提供了思维的时间与空间,引领我们走向未来高地。“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庄周斯言不谬矣!

实质上,“有用”为开启“无用”之门的密钥,“无用”则是开启“有用”之窗的催化剂。回眸历史,洋务运动的兴起虽侧重于“有用”科学技术的改革,但其却促进一股“无用”的思想解放潮流。反之,“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在促进“无用”思想解放潮流的同时,亦推动“救国”实践转型——而这般相互作用实则贯串于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每一寸光景里。因此,“有用”与“无用”的学问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正如两股水流的汇合,涌起壮阔的波澜。

揆诸当下,仍有人一味做“有用”学问,把“无用”学问抛到九霄云外,成为济慈笔下的“莽撞行走客”。但殊不知,失去了“无用”思想的烛照与滋养,我们难免陷入文明的荒原和精神的凹地。“有用”与“无用”学问真的不能兼顾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浮舟沧海、立马昆仑,我们可以如牛顿们般以孜孜不倦的求知欲望探寻“有用”的科学真理。与此同时,霁月风光、把酒临诗,我们亦可于沉静之时用心灵品读李杜等人类群星留下的“无用”却“大用”的财富、追寻人生真谛。而你我莘莘学子,也需同时探寻“有用”与“无用”学问,为征途中知识种子的开枝散叶培育沃土。

翻开泛黄而厚重的书页,我们应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探寻天体的奥秘,亦吟读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的人生哲理。吾辈青年也立志于“披星戴月探问苍穹,亦将诗酒猖狂”,用科学兴国,用诗意与哲学铺就成长通途……

【审题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试题围绕“有用”与“无用”这一组核心概念,给出了两则材料。材料一首先引用《〈老子〉四章》第十一章中关于“有”与“无”讨论的名言。这一则内容的意思是三十根辐条汇集到毂中而造车,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可乘坐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内的虚空,才有了器皿可容纳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了房屋能居住的作用。所以,“有”,体现出来的价值,是由“无”而生成作用的。这也正是试题引导语中所分析的意思:不能“无”,则不能“有”;用好“无用”之用,方能成其有。

材料二是庄子的话:“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是说世界上的人都只能了解到“有用”的事物,而不了解“无用”的事物。

两段材料都是关于“有用与无用”的阐述,并且都偏向于引导人们关注到“无用”之用的价值。对此,先要明确什么是“有用”和“无用”。生活中人们所谓的“有用”,是指事物具有物质层面的价值,能给人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益处。所谓“无用”,是指事物不具备这种实用性,起码在当下不能给人带来实惠。然而,某些“无用”的东西,却能带给人精神层面的享受,给心灵以滋养,给生命以满足。比如文学、艺术、世间的温情等等。还有一些东西,在眼下“无用”,但是放在长远的将来,却可能产生很大的实用价值,比如一条数学原理,或者一个物理公式。总体来说,“有用”是必要的,因为谁都离不开衣、食、住、行这些物质性的东西。然而,片面地追求“有用”,个体的精神需求就被忽视了,人就成为了一种工具,生活就变成了一种手段,生命失去了其本身的精彩。一切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还会让人目光短浅、格局受限,不管是个体还是社会都很难有长远的发展。同时,有些貌似“无用”的东西,其实在我们看不见的层面也会促进“有用”的发展。

写作时可以先引出观点:老子的“无为而为”和庄子的“无用之用”,即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我之我方得从容”。主体采用分论点并列的形式。分论点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须知,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分论点二,“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此时无用彼时用。分论点三,无用之用是长期之用,破茧成蝶之日,方其展现大用之时。最后思考二者之间复杂的辩证关系,思考如何正确平衡、合理摆正二者的关系。

立意

1.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2.以无用之心,做有用之人。

3.教育不能太功利,要多些“无用”之教。

4.多些无用事,少些有用心。

二、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费孝通先生早年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西方社会学教授指出:“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写作材料提供了费孝通与西方社会学家的两句话,分别指向中国传统社会“熟人”特征和 西方社会“陌生人”特征,两句话构成语意及形式上的对立,从写作内容上限定了讨论范围、讨论对象(或 “论题”);对两种社会的特征概述,材料本身没有给出是非对错、优劣高下的价值评价或情感褒贬倾向, 留给学生思考判断,写作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个性化的思辨空间和开放度。

【范文参考】:语文阅刊(yuwenyuekan)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人际关系网的变迁与反思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熟人是一宝”的观念,深刻揭示了传统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特征。而西方社会学教授所指出的“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则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现状。这两种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际关系变迁的丰富视角。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际关系网以血缘、地缘、业缘为纽带,形成了一张复杂而庞大的关系网。在这个网络中,人们通过相互熟识、互帮互助来维持社会秩序和个人地位。熟人之间的信任和互助,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这种“熟人社会”的优势在于,它能够迅速凝聚起社会资源,解决个体面临的困难。然而,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即容易形成利益集团,导致社会不公和资源分配不均。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的“陌生人现象”则是一种现代性的产物。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流动性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逐渐减弱。在陌生人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空间,社会关系建立在法律和契约之上。这种社会模式的优势在于,它促进了社会公平和效率,减少了人情往来的压力。但另一方面,陌生人社会也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缺乏温情和归属感。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变,不仅是一种社会结构的变迁,更是文化心理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禁要思考:如何在保持人际温暖的同时,构建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熟人社会”中的互助精神。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需要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这种互助精神不仅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还能够提高社会的整体凝聚力。

其次,我们要倡导法治精神,建立基于规则的社会秩序。在陌生人社会中,法律和契约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我们应该尊重法律,遵守规则,通过法治手段解决纠纷,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

再次,我们需要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找到平衡。在保护个人隐私和独立空间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通过社区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最后,我们要培养适应陌生人社会的交往能力。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更加注重平等、尊重和沟通。我们应该学会倾听、表达和同理心,以便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之,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变,是对我们人际关系的一次深刻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调整,寻找适应新时代的人际交往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构建一个既有温情又公平正义的社会。

三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俗语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言”本指说话,而随时代发展,“言”的义项多样化,如表示言辞、言论、学说、文章等等,其作用也多样化。

对于“言”,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言”这一话题贴近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材料由四句引文和一句解说组成,四句引文角度各异,提供了有关“言”的三种具体情境。第一句指出“言”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第二、三句指出言的重要性,说话要看对象场合,所言要守信用;第四句中的“言”是“学说”之意,“学说”自成一派,其价值和意义非凡。解说句对“言”的义项、作用作了总括,具有提示性。考生可选择“言”的一种义项写,也可选择几种义项联通写;可论述言辞的作用,也可论述文字、文章的意义、影响等。在形式上,还可以写成记叙文、微型小说等。

参考立意:

①一言九鼎定乾坤(从“言辞”义项角度写);

②名言警句启心智(从“文字”义项角度写);

③千古一言,名垂青史(从“文章”义项角度写);

④一家之言,尽显智慧/思想之光(从“学说”义项角度写)。

【范文参考】:语文阅刊(yuwenyuekan) 

言之道:力量与责任

“言”之一字,虽简短,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从古至今,言辞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是温暖的阳光,也可以是寒冷的利刃;它能够传递知识,也能够引发变革。对于“言”,我们应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俗语道出了言辞的温度。良言如春,能够温暖人心,激发人的潜能;而恶语则如寒风,足以摧毁人的自信和希望。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谨慎选择言辞,尽量传递正能量,避免无意中伤害他人。

《论语》中的“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提醒我们,言辞应遵循礼仪,不可随意妄言。这是对言辞的一种道德约束,要求我们在说话时考虑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在现代社会,这种礼仪更显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个人形象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言必信,行必果”则是对言辞诚信的要求。言辞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承诺和责任的体现。一个人如果言而无信,其人格和信誉都将受到质疑。因此,我们在说话时应当诚实守信,做到言行一致。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述的“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则是对言辞学术价值的追求。言辞不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传承文化和知识的重要载体。作为学者,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为己任,通过著述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现代社会,言辞的义项和作用更加多样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思考“言”的力量与责任:

首先,言辞是沟通的桥梁。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有效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应当学会用恰当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以达成共识。

其次,言辞是塑造形象的工具。个人品牌和公众形象的建立,离不开得体的言辞。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要注意言辞的选择,以塑造积极的个人形象。

再次,言辞是传递价值观的媒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正确的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通过言辞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风气向好。

最后,言辞是行使权力的方式。在政治、商业等领域,言辞往往与权力紧密相连。因此,在使用言辞时,我们应当意识到其背后的责任,避免滥用权力。

总之,言辞不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更是我们每个人手中的利器。正确使用言辞,不仅能够温暖他人,也能够成就自己。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深刻理解言辞的力量与责任,用我们的言辞构建一个更加和谐、诚信、充满智慧的社会。

四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中提到:过去中国奥运团队对“金牌”的“执着”激励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而现在中国国力之盛似乎已无需“金牌”来证明,我们可以适当地“放下”曾经的金牌“执念”。在今年巴黎奥运会中,中国女排输给土耳其队后无缘半决赛,结束了本届奥运会征程,女排队员们为无法登上最高领奖台而痛哭不已;上届奥运冠军游泳健将张雨霏今年未能夺冠,网友们依然送上鼓励和赞美,纷纷表示“虽然很遗憾但是她真的很厉害了”。

请结合以上材料及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如何看待人生追求中的“执着”与“放下”,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

本题是一道结合社会现象与个人体验的深度思考类作文题,旨在探讨“执着”与“放下”在人生追求中的辩证关系。材料首先通过对比中国奥运团队对金牌态度的转变,展现了从“执着追求”到“适时放下”的心态变化,这既是对体育精神理解的深化,也是对国家实力自信提升的体现。随后,通过女排队员的痛哭与网友对张雨霏的鼓励,进一步丰富了“执着”与“放下”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与意义。

审题时,需抓住“执着”与“放下”这两个关键词,理解它们在不同层面的内涵与外延。执着,是对目标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是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而放下,则是一种智慧与超脱,是在认识到某些目标已无法达成或不再重要时,能够调整心态,重新出发的勇气。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生追求的完整图谱。

立意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探讨“执着”与“放下”的辩证关系,强调在追求梦想时既要有执着的精神,又要有适时放下的智慧;二是结合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分析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平衡“执着”与“放下”,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三是从国家层面思考,探讨中国从追求金牌数量到注重体育精神与综合国力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

总之,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深入思考“执着”与“放下”在人生追求中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具体事例和个人体验,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展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范文参考】:语文阅刊(yuwenyuekan) 

执着于心,灵活于行

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演员,演绎着各自精彩纷呈的剧目。在这场漫长的旅途中,“执着”与“放下”如同两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引领我们在追求与释怀中寻找生命的真谛。

执着,是梦想的翅膀,是信念的灯塔。它让我们在风雨兼程中不失方向,在挫折困境中坚持前行。正如中国奥运团队曾经的“金牌”执念,那份对胜利的渴望,对卓越的追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体育健儿奋勇拼搏,不断突破自我,为中国体育事业赢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执着,不仅仅是对结果的追求,更是对过程的尊重,是对自我潜能的深度挖掘和不懈探索。

然而,人生并非只有执着,适时地放下同样重要。放下,并非放弃追求,而是以一种更加豁达的心态去面对得失,以更加灵活的步伐去适应变化。当中国国力日益强盛,不再需要用金牌来证明自己的强大时,我们学会了更加理性地看待竞技场上的胜负,更加宽容地接纳每一位运动员的努力与付出。这种放下,是一种成熟,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对他人努力的尊重与认可。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执着与放下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把握。对于那些关乎梦想、信念与责任的大事,我们应当执着追求,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正如女排队员们虽未能夺冠,但她们的泪水与汗水见证了她们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排球的热爱,这种执着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而对于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或是已经尽力却仍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应当学会放下,不为过去所累,不为未来所忧,专注于当下,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执着与放下,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辅相成。执着让我们有了前行的动力和目标,放下则让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动策略,既要有执着的勇气,也要有放下的智慧。

总之,执着于心,让我们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坚定不移;灵活于行,让我们在面对变化时从容不迫。只有将执着与放下巧妙结合,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出更加精彩绝伦的剧目,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执着与放下的辩证法:人生路上的智慧选择》

在人生的征途中,我们常常面临着“执着”与“放下”的选择。执着是追求梦想的动力,放下则是调整心态的智慧。中国奥运团队对金牌态度的转变,以及网友对运动员的鼓励,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这一问题的良好契机。

过去,中国体育事业在“金牌至上”的观念下取得了辉煌成就,金牌成为衡量运动员水平和国家实力的标尺。这种执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运动员为国家和民族争光,也推动了中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然而,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我们逐渐意识到,金牌并非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地放下金牌执念,不仅是对运动员的一种解脱,也是国家自信的体现。

在今年巴黎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的失利和张雨霏未能夺冠,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女排队员们的痛哭和张雨霏的遗憾,无疑是对执着追求的最好诠释。然而,网友们对她们的鼓励和赞美,则是对放下的理解和支持。在这一刻,我们看到了“执着”与“放下”在人生追求中的辩证关系。

执着是成功的基石。没有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就没有中国体育事业的辉煌。然而,过度的执着也可能成为心灵的负担。在追求金牌的过程中,运动员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旦未能如愿,便可能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此时,放下便显得尤为重要。放下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调整心态,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在我的生活体验中,也曾面临过执着与放下的抉择。高中时期,我一度执着于成绩排名,每次考试都力求名列前茅。然而,当一次考试失利后,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在父母和老师的开导下,我逐渐学会了放下。我意识到,成绩并非衡量一个人全部价值的标准,真正重要的是不断努力和成长的过程。放下对成绩的执着,让我更加轻松地面对学习,也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在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执着于梦想,但也需要学会适时放下。执着让我们勇往直前,放下则让我们更加成熟。如何平衡二者,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知道为何而执着。其次,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面对失败和挫折时,能够及时放下,重新出发。最后,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金牌、成绩等外在荣誉并非人生的全部,真正的成功在于内心的成长和自我实现。

总之,执着与放下是人生追求中的一对辩证法。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在执着与放下之间找到平衡,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利益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留下精彩的足迹,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五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随着信息化发展的深入,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能代替人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那么,人类是否应该放弃自己的自主思考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材料立足于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景,指出了人工智能发展对人类带来的深远影响,即人工智能对人类思考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人工智能已经确实能补充人类的思考,人类可以通过使用人工智能来代替自己思考。而对于一部分害怕思考、不会思考的人而言,人工智能无疑是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人工智能的思考仍然是建立在人类思考的基础之上,是对人类思考的总结与拓展。故而,人类要区分不同的思考对象来选择。面对机械重复性的简单思考,比如如何记忆知识、总结内容等低水平的思考,人类完全可以将这样自主思考放弃,交由人工智能来负责;而对于创新型、开拓型的深度思考,人工智能目前无法达到,人类应该自主思考,去开创新的未来。

考生在写作时要有思辨思维,切不可面对问题一刀切,而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对象做分类分析,如此,考生方能准确把握题目的命题意图,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材料启发考生思考在当下正确处理“人工智能”或“自主思考”的关系,要对“自主思考”的内涵有一定的理解和阐述……

【范文参考】:语文阅刊(yuwenyuekan)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思考的价值与自主性的坚守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推进,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模拟甚至超越人类的思考过程。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我们不禁要问:在人工智能日益强大的今天,人类是否应该放弃自己的自主思考?

人工智能的发展无疑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它能够高效地处理海量数据,提供精准的解决方案,节省人类的时间和精力。在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显示出其强大的能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应该完全依赖人工智能,放弃自主思考。

首先,人类思考的独特性在于其情感和直觉。人工智能虽然能够模拟逻辑推理,但它缺乏人类的情感体验和直觉判断。在很多情况下,情感和直觉对于解决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往往需要借助情感和直觉来捕捉灵感,这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

其次,人类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是人工智能难以达到的。人类思考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更是一种对世界、生命和自我的探索。这种思考包含了哲学、伦理、审美等多维度的考量,而人工智能只能在既定的程序和算法内运作。

再次,自主思考是人类尊严和自由的体现。如果人类放弃自主思考,完全依赖人工智能,那么我们将失去独立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沦为技术的奴隶。这样的未来,无疑是令人担忧的。

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如何保持人类的自主思考呢?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人工智能的伦理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服从于人类的伦理道德,而不是取代人类的价值观。我们应当教育人们正确使用人工智能,使其成为辅助人类思考的工具,而不是替代品。

其次,我们需要在教育体系中强化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质疑,而创造性思维则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两种思维能力是人工智能无法复制的,也是人类思考的核心价值。

再次,我们应该鼓励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能够帮助我们形成更为全面的世界观,从而在思考问题时能够从多个角度出发,这是单一学科无法提供的。

最后,我们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好奇心是人类思考的源泉,探索精神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在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时,我们更应该保持这种精神,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

总之,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应成为人类放弃自主思考的理由。相反,我们应该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坚守人类思考的价值,保持独立和自主的思考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人类的尊严和自由,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评分

(一)判分原则

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

(二)评分等级

本次评分为七等。一等55-60,二等51-54,三等46-50,四等41-45,五等36-40,六等26-35,七等0-25。

(三)评分提示

1.考生能扣住“人工智能”“自主思考”来行文,能阐述对几者关系的理解和思考,即视为符合题意,符合二等卷打分要求,36分以上。

2.作文角度独特,立意深刻,有独到见解,语言灵动或深蕴,54分以上。

3.只写其中之一,一般不超过40分。

4.全文偏离“人工智能”“自主思考”,最高不超过29分。

5.全文完全脱离材料及主题,最高不超过23分。

6.鼓励对优秀作文敢于打高分,对差作文打低分,拉开差距,坚决反对只打保险分,要通过客观公正的阅卷充分发挥模考的效能。

(四)个案处理

1.经“查重”,确认抄袭的,其中二分之一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23分;三分之二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1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5分。

2.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

3.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0分(不满100字,0~4分;200字左右,5~8分;300字左右,9~15分;400字左右,16~25分;500字左右,26~35分;600字左右,36~40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4.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35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17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8分;政治倾向有问题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

5.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6.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

六、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同学写作时喜欢引用古诗文,如以“大风泱泱,大潮滂滂”铺排开篇,以“君不见”引出事例,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鼓励创新,用“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激励奋进……这样写有时能为作文增添文采;那么,多引用古诗文是否能让作文更好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本题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当下写作与评价的痛点表现——考场作文千人一面,装饰化、趋同化、套版化;命题试图堵塞这些套作通道,考察学生在现场如何临场变通、弱化模板,探出新路径。二是教考衔接的内容,材料设问的信息与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研习任务第一题显性关联,题目综合起来也与《反对党八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等篇目隐性关联,以期引导考生用足教材、用活教材。

写作时同学们固然要围绕古诗文的价值来谈,但不宜孤立地泛论古诗文的重要性,以为碰到旧题、原题而直接套作关于“古诗文”的单概念话题作文,而应该从题出发,因题制宜,对题中其他相关信息有所呼应,比如反思将古诗文做装饰品的片面做法、关联“现代生活”、体现自己的“联想和思考”等等。

考生可根据自己对写作核心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从以下多个方面立意。

(1)正面立意,认为“多引用古诗文能让作文更好 ”。

(2)反面立意,认为“多引用古诗文不能让作文更好 ”。

(3)综合立意,对“多引用古诗文是否能让作文更好 ”的问题给出“不一定 ”的回答,进行正反两方面分析,进而得出“恰当地多引用古诗文才能让作文更好 ”或“不恰当地多引用或滥用古诗文不能让作文更好 ”等的结论。

(4)围绕“多引用古诗文是否能让作文更好 ”的问题,其他言之成理的立意角度。

参考立意:

1.古诗文是文采和思想之翼,引用古诗文能为作文增添文采,深化文章的思想内涵;

2.适度引用古诗文,点亮作文文采;

3.过多引用古诗文可能显得堆砌,对作文有害无益;

4.平衡之道,文质彬彬,作文中引用古诗文,既要不失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和表达习惯;

5.作文中引用古诗文时,应注重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6.作文应以内容为王,引用古诗文只是锦上添花。

【范文参考】:语文阅刊(yuwenyuekan)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告知帮您署

本文由语文日刊yuwenrikan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资源请加入 月刊语文精品资源共享QQ群:257017198

致原创作者:若发现误侵了您原创保护版权,应系第三方原因,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欢迎原创投稿,打赏归作者!

投稿:160280748@qq.com;  商务:QQ160280748

欢迎关注语文日刊公众号yuwenrika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华附试题作文(shitizuowen )

语文日刊
若临时停更,请访问备用号:语文月刊(id: yuwenxuexiao) 华附试题作文(shitizuowen) 语文试题作文(stzuowe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