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人格,又称逃跑型人格,一个常常被“批评”的人格类型。
因为这类人群不仅会在恋爱关系中选择回避,对于优秀的社交圈子、理想的工作、难得的机会,他们往往也望而却步。
比如,在团队合作中,当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时,他们会保持沉默;
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会选择不再钻研;家庭决策中也总是避免发表意见。
回避型人格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但又害怕被否定、拒绝或批评。
一旦他们潜意识中觉得自己可能会被批评和否定,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解决,而是选择逃避。
这种逃避不仅仅是在某个具体的事件上,而是贯穿于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应对模式。
与他们相处,你能感受到他们在情感表达和社交互动上的退缩。
当你渴望深入交流时,会发现自己的热情常常得不到回应,从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失落感。
他们到底在回避什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回避的应对方式呢?
回避的背后
藏着他们的恐惧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将回避型人格障碍定义为一种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和对负性评价敏感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强调了情绪上的高焦虑与高敏感。
回避型人格常常有以下7种表现:
1.因为害怕被批评、否定或排斥而回避涉及人际接触较多的职业活动;
2.不愿与人打交道,除非确定能被喜欢;
3.因为害羞或怕被嘲弄而在亲密关系中表现拘谨;
4.先入为主地认为在社交场合中自己一定会被批评或被拒绝;
5.因为能力不足感而在新的人际关系中受抑制;
6.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笨拙,缺乏个人吸引力或低人一等;
7.因为可能令人困窘,非常不情愿冒个人风险或参加任何新的活动。
回避型人格的情感体验往往是害羞的、紧张的、焦虑的,为了避免社交带来强烈的不适感和被伤害的可能性,他们会有意识地避免与其他人的接触。
小夏(化名)属于典型的回避型人格,她非常独立,很少向他人求助,在人际关系中常常表现出回避倾向。
一旦生活没有交集,她几乎不和朋友主动联系或者分享自己的生活,有时看到对方发过来的消息甚至会感到非常焦虑,经常已读不回。
如果朋友生气,小夏第一反应就是逃避,选择无视对方的情绪,告诉自己过一会就好了,她只要等一会就能避免伤害。
因为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小夏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常常选择沉默或者妥协。
偶尔遇到有挑战性的项目时,小夏会本能地感到麻烦和不适,还未开始便暗示自己肯定会失败,进而失去尝试的勇气。
深究背后的原因,小夏的回避方式其实是她从前的创伤经历再度被唤醒,看起来不可理解的背后是弱小无力的自己。
小夏生活在一个情感教育比较淡漠的家庭里,父母习惯性地忽略和否定孩子的需求,她无法在父母身上得到肯定和认同。
长大以后她就沿用了养育者对待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冷漠和回避就是保护她自己不受伤害的方式。
很多回避型人格是没有勇气去表达情绪的,因为他们非常害怕自己的情绪表达会遭到他人的拒绝和否定。在他们看来,被否定就等同于被伤害。
每当被否定和不认可时,曾经伴随否定的那些伤害性感觉就会条件反射般地出现。
在人际关系中就会因为感觉被对方贬低了而不接纳对方的否定,开启对抗甚至是攻击模式。
所以和回避型人格相处,你发脾气,而他们却无动于衷,不管你多么痛苦,好像永远无法感同身受,过后又好像没事一样继续和你交往。
这是因为他们曾经经历过情感忽视或者否定羞辱,导致长大后很难建立起对自己的自信和对外界的期望,所以慢慢形成这种悲观的“防御机制”。
回避是为了
自我保护
回避型人格一直在否定感情和情绪的价值,他们既无法完全坚持自我,又难以屈服现实。
从根本上说,他们所追寻的唯一目标,便是自我保护。
为了保护自己,回避型人格通常会采用接受、责难、反刍这三种应对策略。
1.接受
面对负面的情境或评价,他们往往会选择被动接受。
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所以选择默默承受,不做过多的反抗,而是告诉自己“这就是现实,我没办法改变”。
2.责难
常常将问题或错误归咎于自己,他们对自己有着较低的评价和过度的自我批判。
即使问题并非完全由自己造成,他们也会认为是自己的过错。例如,在一段关系出现裂痕时,他们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3.反刍
反复地回想那些负面的经历、感受和想法,沉浸在过去的痛苦和失败中,无法自拔。
比如在考试失利后,会长时间地纠结于自己为什么没考好,不断地回忆考试中的细节,而不是积极地准备下一次考试。
这些策略在短期内能让回避型人格们获得一种虚假的心理安全感。
但从长远来看会进一步削弱他们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沉浸在焦虑和紧张的负性情绪,陷入更深的困境。
对于回避型人格来说,需要采取重新关注计划、积极自我暗示等应对策略,克服内心的恐惧和回避倾向,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如何拥抱一只蜗牛?
回避型人格就像一只蜗牛一样,总是试图寻找一个安全的“壳”来躲避外界可能的威胁和伤害,感到安全了才会探出头来。
如果你身边存在着回避型人群,要如何与他们相处呢?
给予耐心和理解
蜗牛们的内心往往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与他们相处时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理解他们的回避行为并非故意为之,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脆弱和对可能受到伤害的担忧。
比如:当他们拒绝参加社交活动时,不要强行逼迫,而是慢慢引导,表达对他们感受的认同,耐心地陪伴他们。
2. 尊重个人空间
他们对于个人空间有较高的需求,我们不要过度去干涉他们的生活和决策,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比如,在交流中,如果他们突然沉默或者想要独处一会儿,尊重他们的选择,让他们在自己的舒适区内整理思绪和恢复能量。
3.给予鼓励和认可
回避型人格通常自信心不足,但他们也需要被他人喜欢和认可的感觉。当不被他人接纳和认可时,回避型人格倾向于把自己藏起来。
这个时候你要避免过于直接和强烈的表达,以免让他们感到压力。
用温和、鼓励的语气与他们交流,多给予肯定和支持。肯定他们的每一个小进步和努力,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4.设置并保护自己的边界
在和他们相处中,我们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设置明确的边界。
当他们的行为对自己造成较大困扰时,要以温和但坚定的方式表达出来。
比如,如果他们长时间的回避导致沟通严重受阻,可以适当地提出自己的感受和期望。
不要过度牺牲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去迎合对方,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平衡,才能更好地与他们相处。
改变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长时间的陪伴和支持。
用真诚和关爱去温暖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有勇气慢慢地从“壳”中走出来。
当然仅靠你的耐心和鼓励不一定有帮助,理解你无法“修”好他们,他们需要的是长期的心理治疗、自我觉察和其他建立自信和自尊的策略。
安肯拥有严选3000+咨询师,可以帮助他们深入探索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学习应对情绪和人际关系的有效方法。
希望被肯定,但又习惯性否定自己?
担心被他人拒绝,不想与人打交道?
遇到问题,常常选择沉默或妥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