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美食
一县一桌菜
洛江“洛水仙山宴”
泉州历史悠久,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原文化自两晋南北朝时期就传入泉州。《史记·货殖列传》载:“越楚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 古越族人的朴实、魏晋士族的风雅和南迁宋室的讲究虽已成为如烟往事,但其烙印却深深刻在了泉州人的味蕾记忆当中。生活在“四季如春”的温陵古地的老泉州人,依然固守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中原烹饪技法,如“羹”类食品肉羹、鱼羹、蚵仔羹、粉羹等,均保留了最古朴的烹调方法。
洛江“洛水仙山宴”
“洛水仙山宴”之名,源于洛江青山绿水的生态美景,依托山水交织、江河入海的丰富物产,挖掘名山、名桥、名人、名传说的人文底蕴,荟萃珍馐,将美食和文化融于一席。
洛江风光 (吴继凡 摄)
“洛水仙山宴”由18道菜品组成,涵盖小吃甜品、山珍海味、滋补汤品等。食材取之于本地的山货和海味,将本土食材与独特的烹饪技艺巧妙结合,与洛江的历史文化精神有机融合,让食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洛江独特的文化魅力。
菜品既有陈桥豆腐、后溪绿豆汤、凤栖七宝羹等非遗传统美食项目,又有河市槟榔芋、虹山红心地瓜等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既融合双阳归侨的特色餐饮文化资源,列入印尼黄姜饭、红咖喱椰浆虾、沙嗲猪肉串、娘惹糕等菜品,体现洛江“中西合璧”的美食文化,又结合当地食材、养生药膳、传统技法,列入卤担、养胃猪肚鸽、马甲炒猪肝等,这些特色菜品都蕴含着当地美丽的历史文化传说;而围绕洛阳古桥则列入以万安当地物产海蛎、子鱼、豆鲟为食材的明炉海蛎肉羹汤、柯子鱼、干煎豆鲟等菜品,体现了洛江“山海交融”的特色美食文化。
“洛水仙山宴”结合饮食文化演变与传播中形成的独特手法,创作的知山水、知文化、知技法、知传承的美食IP,呈现了洛江人文历史缤纷多元、食材山海交融、技法中外结合的独有美食风味。
菜单
◆琉璃酸露(罗溪洪岩酸茶)
◆好运常在(河市烤香肠+双阳沙嗲猪肉串)
◆金山银山(河市槟榔芋+虹山红心地瓜)
◆花开富贵(金钱树)
◆南洋金穗(印尼黄姜饭)
◆海韵椰风(椰子粥)
◆富有乾坤(卤担)
◆峇厘映霞(红咖喱椰浆虾)
◆琴瑟和鸣(养胃猪肚鸽)
◆绛纱玉肝(马甲炒猪肝)
◆雪霁芙蓉(陈桥豆腐控)
◆纵横四海(干煎豆蟳)
◆锦绣龙皇
◆游子归巢(炣子鱼)
◆潮蛎桥头(明炉海蛎肉羹汤)
◆凤栖七宝羹
◆翡翠还思汤(后溪绿豆汤)
◆娘惹糕(千层糕、九层糕)
琉璃酸露
透明微酸 回甘回甜
酸茶产于罗溪镇洪四村海拔855米的九楼山。茶源于野生酸茶树种,酸茶制成品具有天然的苔味、岩味和特殊的微酸,品质和口感俱佳,是广受青睐的收藏、送礼佳品。洪四村自宋代开始种植酸茶,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又因洪四村古称“洪岩”,加之茶本身滋味酸甜,故取名洪岩酸茶。冲泡开来,颜色透明、口感微酸,故称琉璃酸露。
据《泉州古代科技史话》一书记载,酸茶传统制作技艺吸取了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制茶原理,创造出一套具有乌龙茶、红茶相结合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工艺精细,被公认为“最难做制茶工艺”。
为了保护濒临消失的酸茶传统制作技艺,从小就懂得种茶、制茶的杨约金于20世纪60年代根据洛江先人们留下来的制茶方法开始学习制作酸茶。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改进制茶技艺,不断革新采制技术。改进后的酸茶保留微酸、无涩、回甘、回甜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其子杨煜炜在继承的基础上,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酸茶繁育种植基地,不断创新培育了新一代酸茶品种。“酸茶制作技艺”已列入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主要材料:野生酸茶叶。
地道做法:传统的制作技艺,包括采摘、初制、精制三个部分。采摘工艺有采摘期、采摘标准和采摘技术。初制工艺有晒青—凉青—炒青—揉捻—炒青—揉捻—炒青—揉捻—炒青—揉捻—发酵—烘干12道工序。精制工艺有筛分、拣剔、拼堆、包装等4道工序。
凤栖七宝羹
美味可口 办宴必出
清朝道光年间,凤栖(今马甲镇)杜氏乡亲、当朝御史杜樵林回乡。赴一家宴,主人拿不出好东西招待客人,就将一些杂菜煮成一盘羹,杜樵林食后连连称赞:“美味可口,以后办宴要出羹。”从此以后,凤栖乡每逢办宴必上一道菜肴“七宝羹”。
按历史传统,凤栖乡每逢正月初七日中午,家家户户必煮“七宝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七宝羹”已今非昔比,不像以前的剩菜剩料,采用的都是新鲜原料。当前,马甲地区的结婚宴上流行一道菜“七彩汤”,以鱼翅、干贝、鲟肉、虾仁、金针菇、红萝卜丝为主料(附加调味品)煮高汤,用生粉调为羹状,食用非常爽口,“七彩汤”成为“七宝羹”的现代版。
现在,凤栖七宝羹为洛江区非遗美食。
主要材料:淮山药、老豆腐、黄花菜、金针菇、木耳、芹菜、虾仁、猪肝、瘦肉。
地道做法:将淮山药、老豆腐切成丝状,与黄花菜、金针菇、木耳、芹菜、虾仁、猪肝、瘦肉等在煮沸的汤中混合,再勾芡使汤汁更加浓郁,菌菇、虾仁与猪肝瘦肉的鲜味更是相得益彰。
雪霁芙蓉
色白如玉 嫩滑细腻
“白玉素心养人家,磨上琼浆似雪花。”罗溪镇的陈桥是古时泉州城往北进京驿道之一,历代陈桥人在家门口摆摊设点制作销售豆腐,鼎盛时期,陈桥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豆腐。
豆腐制作经历代陈桥人继承发展,形成陈桥豆腐制作的技艺精髓,即祖传的石膏凝固调配秘方,用这种秘制配方做出的豆腐色白如玉、笼而不散、嫩滑细腻、味香可口,故称为陈桥豆腐。
陈桥豆腐的制作延续传统豆腐制作技艺,精选优质黄豆,选用标准十分高,只能用新豆,不能用陈豆。还要经过多次对比筛选,去除坏粒杂质,拣净虫豆、发霉豆,最后选取颗粒饱满的优质黄豆作为原料。将精选黄豆放入井水浸泡数小时,并用井水洗去尘土,浸泡后的黄豆用石磨仔细研磨成浆,然后用纱布过渣,滤除豆渣,将豆浆在锅中用大火高温加热至煮沸,加入祖传石膏配方,促进豆浆凝固,沉淀等待一小时,再入模压制滤干水分。陈桥豆腐的制作需要经过11道工序才能最终成形出品。
主要材料:三层肉、豆腐。
地道做法:将三层肉、豆腐均切大块一点,放入煲仔,下花生油(适当多一点)、酱油、高度白酒(一点)、消食丹(或盐),水淹没过食材,开大火炖至水烧开,其间先不要盖盖子,后再盖盖子转中小火慢慢控。
潮蛎桥头
海陆交融 古桥赞歌
洛阳桥已在江上静静伫立千年,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与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其始建于宋代。北宋名臣、时任泉州知州的蔡襄结合劳动人民的智慧,采用了“种蛎固基”的方法,在桥下大力养殖海蛎等水生物。因为海蛎会吸附在桥墩上,它们的分泌物和尸体可以将桥墩的石头牢牢地凝结在一起,这一方法使得洛阳桥在潮涨潮落中屹立不倒。
“明炉海蛎肉羹汤”,精选自万安海域的新鲜海蛎,每一颗都是世遗古桥的精心馈赠。它们肉质饱满,滑嫩无沙,在明炉的温柔火焰下,缓缓释放出它们的鲜美,与精心熬制的高汤相互交融,共同编织出一曲关于古桥的赞歌。而醋肉这道独具闽南特色的食材,则以其独特的酸甜风味,为这道汤品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经过腌制与炸制后,醋肉外酥里嫩,酸甜适中,与海蛎的鲜美相得益彰,让人一尝难忘。
主要材料:海蛎、三层肉、花菜、大蒜叶、地瓜粉、高汤。
地道做法:取土猪肉腩,加本地地瓜粉打成肉羹,高汤煮沸后加入花菜煮至八成熟后,分别加入三层肉羹、海蛎,再用生粉勾玻璃茨,起锅后加入适量白胡椒粉和大蒜叶丝。
娘惹糕
独一无二 异域风情
洛江双阳聚居着许多印尼归侨,至今仍承袭着印尼的饮食习惯,印尼千层糕正是当地久负盛名的一款特色糕点。配料时在粉浆里加入豆蔻、肉桂、丁香等香料,烤制时需一层一层烘烤,层次越多口感愈佳,清新香甜,细腻有弹性,是人们馈赠亲友、招待宾客的首选糕点。轻咬一口,软嫩之余,又不失扎实口感,伴着鸡蛋香和印尼独有的味道。
洛江双阳南山社区别称“峇厘村”,是印度尼西亚归侨聚居区。每逢过年过节,家中都会做千层糕。印尼归侨在家中做千层糕时,将鸡蛋、面粉、白糖等原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并加入从香港或印尼才能购买到的特殊香料用机器均匀搅拌在一起。烤制的时候,先在容器中铺上一层油纸,均匀地刷上一层油,然后放进烤箱预热;在等待预热的过程中,将打好的蛋浆再加入食用油、炼奶一起均匀搅拌;色泽金黄的蛋浆,在预热好的容器中一层层均匀铺开,铺好再放进烤箱,周而复始,一连十几个反反复复,才制成这独一无二的千层糕。
主要材料:鸡蛋、白糖。
地道做法:千层糕使用的是全蛋,加入白糖后打至蓬松发。加入大豆油和炼乳,和印尼特有的印尼千层糕香料均匀搅拌。将蛋浆均匀地倒入模具中,铺平,进行烘烤。一层一层重复,循环烘烤,直至糕体与模具同糕,千层糕就完成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