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口述史 | 朱鼎健:荒地上建起休闲绿洲 当好深港“超级联系人”

民生   2024-09-05 09:17   广东  



朱鼎健


1974年出生于香港。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校董,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同时担任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中国企业体育协会副主席、香港友好协进会副秘书长、香港友好协进会发展基金主席团常务主席、香港潮属社团总会首席会长、香港工商专业协进会永远名誉会长等职务。


口述时间:2024年1月31日

口述地点:深圳市政协文史馆


如果要用一句话回顾观澜湖的过往,那便是“支持奋斗者、激励创新者、保护担当者、宣扬奉献者”。这20个字,不仅凝结了观澜湖30年发展的精髓,也承载了我们两代人创业的精神和信念。



父亲受此影响,决心建一个高尔夫球场,让它不仅成为运动的场所,更是商务的延伸,一个可以舒适谈生意的地方。


毕业来深 与父亲一起创建观澜湖


我是在香港出生的。在我尚小时,父亲朱树豪就开了家造纸厂,凭借勤劳和智慧,父亲把生意做得越来越大。上世纪80年代,父亲跨过罗湖桥,在深圳开设了造纸厂,成为第一批到内地投资创业的香港企业家之一。

高中时,我被父亲送往加拿大读书。1992年的暑假,我从加拿大回来,那是我第一次来深圳。以前在国外时,就曾听到一首歌,唱着“全世界最多的自行车在中国”,来到深圳后才发现果然名不虚传。当我从罗湖口岸出来时,街上来来往往,许多骑着自行车的人从我面前闪过,我数了数,自行车和私家车的比例大概在100:1。

穿过这些自行车,父亲带着我坐上了一辆汽车,目的地是观澜镇(如今的观澜街道办)。车窗外的景色从高矮不一的楼房,变成泥泞的小路,从香港出发经历了4个多小时才抵达目的地。

那时的观澜镇荒凉得仿佛是被遗忘的土地,父亲带着我们转了一圈,指着一片垃圾堆填区,说要在这里创建“观澜湖高尔夫球会”。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父亲认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之城,深圳即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深圳在升级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更多国际化的配套和高端的社交场所。

彼时,“三来一补”贸易在深圳正处于繁盛发展的阶段,许多外资企业纷至沓来。对于这些外资企业家而言,一个高端的社交场所必不可少。

我在国外读书时,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高尔夫社区,那里商界精英云集,高尔夫正是他们主要的社交活动之一。父亲受此影响,决心建一个高尔夫球会,让它不仅成为运动的场所,更是商务的延伸,一个可以舒适谈生意的地方。

尽管如此,我们全家人还是持反对意见,许多朋友也劝我父亲,认为把钱投入到这么荒凉的地方就是打水漂。但他毫不动摇,一边在深圳注册公司,一边鼓励我尽早毕业,回来帮助他实现这个梦想。

于是我加快学业进度,把四年的大学课程压缩到两年完成,24个月内修完了所有学分。毕业后,我第一时间回到深圳,投身到支持父亲的事业中。这也是我事业的起点,一个挑战重重,又充满希望的起点。


观澜湖举办了多次国际赛事,这个名字不仅成为一个世界知名的品牌,更是承载了两代人辛勤耕耘的心血与荣耀。


耗费精力让观澜镇大变身


为了让荒山“退去”,高尔夫球场“进来”,父亲花了不少心血。

确定计划后,父亲聘请了著名的国际设计师,带着他们前前后后考察、测量了好几次,力求打造出国际化的锦标级高尔夫球场。等方案通过后,工人们便开始施工。

观澜地处偏僻,在各种设施还不发达的上世纪90年代,这片荒地没水、没电,甚至连一条好的路都没有,每次父亲和工人们乘车去工地时,都要绕来绕去。

于是父亲投入大量资金,铺设水电管道,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都建好后,工人们又发现这里土质偏酸性,难以种植草坪。父亲不得不大费周章,从其他地方运来大批泥沙,对这片土地进行土壤改造。一番努力后,终于为高尔夫球场建设“打好了基础”。

此后,工程加速,到1995年,我大学毕业回来时,这片荒地已经实现华丽转身,变成了一个崭新的运动休闲胜地。

从父亲手里接过观澜湖集团

为了快速熟悉父亲的事业,我从基层做起,剪草、巡场等等,什么都做。这些工作看起来容易,但要做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比如高尔夫球场对草坪的要求极高,我们需要将草坪剪得像苏格兰地毯一样,还要把控草坪的湿度和高度等因素。

那十几年里,父亲带领着我不断开拓,观澜湖集团接连举办了多次高尔夫世界杯、莱德杯、友好杯等顶级赛事,并形成了高尔夫、休闲旅游、房地产三大板块。

然而在2007年,父亲突然被诊断出癌症,此后四年,他几乎都在医院度过。

那年我32岁,父亲的病情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过去,父亲就像一棵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而现在父亲倒下,我只能一个人往前冲。

那时观澜湖集团正跨过琼州海峡,打算将产业版图延伸至海南。我对父亲说:“您安心养病,前线的事交给我来处理,但您一定要恢复健康。”那几年,我尽量只与父亲分享开心的事,比如我们如何一步步推进他描绘的蓝图。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面临着如何融资、如何为企业造血的艰难挑战,但我从不向父亲提及这些,只谈及发展策略和营销规划。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海南的高尔夫项目从单纯的球场升级为一个旅游度假区,看到我逐步接过他的事业,并按照他的愿景付诸实践,父亲很是高兴。

▲观澜湖·深圳。

当时,海南省方面曾建议我们为这个项目重新取名,因为“观澜湖”原本是深圳地名,地域色彩浓厚。他们希望海南的项目能够有一个新的身份。但我告诉他们,过去二十多年里,观澜湖举办了多次国际赛事,这个名字不仅成为一个世界知名的品牌,更是承载了两代人辛勤耕耘的心血与荣耀。最终,海南省方面认可了我们的理念,“观澜湖”这个名字保留了下来。


我决定将观澜湖打造成深圳与香港的“超级联系人”。


再次创业 拓展观澜湖产业


2011年,父亲还是没有坚持下来,永远离开了我们。我正式接过观澜湖集团,并开始思考未来的方向。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观澜湖从高尔夫球会逐渐升级为国家级休闲旅游区,观澜湖的年游客接待量也从最初的100万攀升到800万人次。但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国际化,消费升级诉求越来越强烈,公司接下来的发展战略应该作何选择?

我一直坚信两句话:一句是“创业难,守业更难”,另一句是“传承是使命,发扬是责任。”

这两句话激励我不断创新,既然守业如此艰难,那我干脆创业,将勤补拙做“创二代”。于是我对观澜湖进行产业升级,由之前的三个产业扩展到八大产业:高尔夫、综合体育、休闲商业、旅游地产、文化娱乐、教育、康养、品牌合作。

▲观澜湖集团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出积极贡献。

那段时间确实是一个比较让人煎熬的阶段,我也冷静思考过企业发展的道路。

随着国家各种引导政策的出台,我认为我们最初选择的文旅融合,做大休闲旅游产业的道路是正确的。观澜湖集团转型,不仅更好地适应了文旅市场的发展趋势,顺应大众对生活品质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要求,也让更多人体会到了观澜湖度假区的魅力。

成为超级联系人 链接香港与深圳

2016年,时任香港特首梁振英提出,香港地区在未来的定位是要担当国家的“超级联系人”,联系国内与国外。受此启发,我决定将观澜湖打造成深圳与香港的“超级联系人”,并以观澜湖为支点,推动深圳乃至中国在国际联动上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引入全球多个品牌与观澜湖合作,将更多的外国品牌带入中国市场,并提出“购物+娱乐”“寓教于乐”的概念,与国际品牌联手打造一站式多元化休闲、娱乐及教育体验场所。

同时,我发现,随着深圳的发展和深港的联通,香港人开始频繁往来深圳,不仅在深圳消费度假,还在这里就业、创业和长期生活。为此,我建起观澜湖艺工场,用于人才交流。

▲长期以来,观澜湖集团积极促进内地与港澳的人才交流。

观澜湖艺工场集手工体验、原创设计、博物展览、科技创客、文化娱乐五大概念于一体,也搭建起香港青年人来此创业的平台。

观澜湖艺工场曾有一家公司叫Urban Croxx Space,是由两名香港青年创办的,一位热爱艺术,一位曾是香港健身教练。艺术加运动,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也诞生出这个特别的空间。他们认为,这里租金比香港低,却拥有更广阔的市场,是创业的最好选择。

香港生活成本高,市场规模较小,尤其是在文化创意与设计领域,创业者们面临市场狭窄的挑战。这些年轻人在观澜湖艺工场找到了平台,并通过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为自己的创业之路注入更多内涵。

观澜湖艺工场不仅仅是一个创业平台,它在过去10年间还为500多名香港年轻人提供了暑期实习、就业机会。

之前,为响应香港特区政府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我们聘请了50多名香港应届毕业生来到深圳龙华,包括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为期一年半的工作。在周末和节假日,我们带他们游览大湾区的九个城市,让他们真切体验这里每一寸土地的风土人情。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组织香港青年一起庆祝党的百年华诞。20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我们密切关注相关新闻,和香港青年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对照提升业务发展。

专业的提升固然重要,但我们更希望能通过这些活动,让这些香港青年真实感受到内地的发展,厚植国家情怀,并从多个层次和角度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


如今,深港之间已经建立了16个口岸,香港人与深圳的距离感逐渐消融,实现了真正的“一小时生活圈”。


观澜湖与深圳经济特区共成长


如果要用一句话回顾观澜湖的过往,那便是“支持奋斗者、激励创新者、保护担当者、宣扬奉献者”。这20个字,凝结了观澜湖30年发展的精髓,更承载了我们两代人创业的精神和信念。

观澜湖与改革开放相伴而行,也与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密不可分。2020年10月,我非常荣幸参加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这让我深刻感受到,观澜湖的成长不仅是深圳这片创新热土的真实写照,也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的重要价值观,即鼓励创新、包容失败。

▲2020年10月,朱鼎健参加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

还记得1992年,我第一次跟父亲来深圳,那时我们从香港到观澜要花四个半小时。如今,作为在深圳与香港之间频繁往返的“双城生活者”,我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圳和香港的连接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如今,深港之间已经建立了16个口岸,香港人与深圳的距离感逐渐消融,实现了真正的“一小时生活圈”。

但我认为,未来的发展不仅仅在于“硬联通”,更在于“软联通”和“心联通”。

“软联通”涉及创业、就业以及人文湾区的建设,特别是教育领域,如何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便利和机会。通过这些方面联通,能够进一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真正推动香港积极主动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助力国家全面开放,促进国际人文交流,并参与国家治理。

作为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我一直奔走在一线,关注深港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2018年,我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6份提案,其中有4份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些提案涵盖了如何打造人文湾区、推动人才和教育的发展,以及如何在湾区内更好地促进创业、创新与就业。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在2019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部分采纳了我们提案中的关键建议。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舞,让我深刻感受到自己作为政协委员的责任,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为湾区发展鼓与呼的决心,继续讲好湾区故事的决心。

展望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香港在“十四五”规划中也有了“一个枢纽、三个中心”的新定位,粤港澳大湾区在深圳和香港这两个引擎的带动下,将深化合作,加快发展,续写更多激荡人心的“春天的故事”。

采写 | 深圳晚报记者 成功 唐文隽

编辑 | 余凯扬


— 深小晚特选 — 






深圳晚报
给生活更多创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