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前街这种经历:学生时代第一次去港式茶餐厅,看到菜单上从未见过的“鸳鸯”,抱着好奇的心点了一杯,入口醇香丝滑、浓郁,但那个晚上也睁眼到天明,后来便不敢再轻易点它了。
直到长大了才发现,原来这玩意儿的咖啡因含量竟然比espresso还要给力,难怪大家喝完它都抱怨睡不着,甚至能亢奋一整晚。
什么是「鸳鸯」?
常言道,只羡鸳鸯不羡仙。在中文里,鸳鸯首先指代一种生长于亚洲东部,且经常出双入对的水禽,“鸳”指雄鸟,“鸯”指雌鸟,所以鸳鸯一词常常被看成是爱情、伴侣的象征。
而从如今的日常对话来看,尤其华南F3(广东、广西、海南)以及港澳人眼里,因为“鸳鸯”有俩、双的意思,所以也经常用来形容由两种不同口味拼合在一起的食物。港式咖啡+丝袜奶茶的一种双拼饮料,便是我们如今常听的“港式鸳鸯”。既然有奶茶又有咖啡,那么理论上我们可以把这杯风靡整个粤语地区的饮品叫成“鸳鸯奶茶”,也可以喊它“鸳鸯咖啡”,毕竟它两个范畴都占了。
港式鸳鸯的“迷之身世”
鸳鸯最早出现在香港地区早已广为人知,但关于它的诞生以及名字的来由,江湖上却有很多个不同的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版本是它跟每天在码头谋生计的工人有关。
香港人不论是喝茶还是喝咖啡的习惯,都是英国人在殖民时期传入的。早期的英式奶茶由锡兰红茶、鲜奶和糖冲成,茶叶和牛奶都比较昂贵,属于上流社会的标志,当地的工人阶层根本消费不起。
上世纪50年代,香港人从事搬运、建筑、海员等体力工作居多,有提神和补充体力的需求,大排档的店家将英式奶茶进行了改良,原料以本地的碎茶叶和其他茶拼配而成的茶胆,再用翻冲的方式令茶味变得更浓,并兑入淡奶,加重糖和奶的比例,创造出味道浓、热量高且经济实惠的港式奶茶。
传言,当时码头上的工人每天都要喝一杯既可以补充体力又快速提神的饮品,所以有人就想到把味苦但刺激的咖啡混入到丝袜奶茶中,喝完不但提神又解渴,还能立马满血复活,很快这种喝法便流传开来。一杯鸳鸯可以说见证了咖啡和奶茶在香港同步发展的趋势。
前街翻查相关记载时发现,除了码头故事,还有另一个“港式鸳鸯跟中医有关”的说法。被誉为“奶茶之父”的金百加集团主席兼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在受访时提到港式鸳鸯的诞生 :「鸳鸯大约在1955年出现,当时有食客反应奶茶削胃,但咖啡又燥热,于是海安咖啡冰室的师傅取两者之平衡,调制出鸳鸯。」
至于饮品取名为“鸳鸯”也有不同说法。有人说鸳鸯形影不离,异常和洽。咖啡和奶茶的搭配便取自于这种特色,它既保留了奶茶的顺滑,亦有咖啡的独特香气,两者相得益彰,故取名“鸳鸯”。
也有人说咖啡和奶茶明明是两种不同的饮品,颜色也一深一浅,却能很好地调和在一起,如同雌雄两性的鸳鸯尽管外观差别巨大,却总能成双成对出现,“鸳鸯”由此得名。
为什么喝完鸳鸯,彻夜不眠?
随着茶餐厅文化的普及,包括鸳鸯在内的“茶室三剑客”如今也流传到世界各地,既成为了香港街头饮食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是无数海外华人记忆里的老味道。
据说,一杯好的鸳鸯要求“啡三茶七适量奶“,也就是三份咖啡和七份茶汤,并加入适量淡奶调配而成,“又不是奶茶,又不是咖啡,两种味道都没有,就是一杯好的鸳鸯”,黄家和认为,冲鸳鸯比冲奶茶更难。
正因为鸳鸯同时混合了两种基础品类,这杯经典港饮里的咖啡和茶都含有大量的咖啡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把相当有劲的提神利器。所以如果是给小朋友喝,一些茶餐厅则会用甜甜的阿华田和好立克调制出无咖啡因版“儿童鸳鸯”,让小孩也能享受一番大人的快乐。
前街也再啰嗦一句,曾经有人通过公开报告的数据换算,喝下一杯 700 毫升的港式鸳鸯,摄入的咖啡因大概在 510 毫克左右,约等于3杯美式的量。如果你本身是咖啡因不耐受体质,又不想让自己睁眼到天亮的话,记住不要轻易尝试这类港式鸳鸯、港式奶茶,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