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之春
我有十年的光阴是完全离开父亲生活的,其中两年是下乡到农村插队,由于离家不远,总还是感到和在家一样,一个月回家一趟,要是有事抬腿就走,父亲的唠叨还是能常在耳畔。只是当兵八年,才真正地离开了家,父亲的唠叨变成了家书,仍和我下乡一样,一个月一次,唠叨跃然纸上,同样回荡在我的耳旁,只是声音变成了文字,换了一个形式。前前后后有一百多封家书,我至今一直保存着。
游子浪天涯,家书抵万金。在连队里,我的家书应该是最多的,我也应该是最“富有”的。通讯员每逢送给我信的时候,总要嘟囔一句:你爸又来信了!父亲写信都是用蝇头小楷,信封、书信都是一水的漂亮小楷,而且每次的信都是厚厚的,特别显眼,特点鲜明,一来二去就在通讯员处挂了号。 父亲的家书多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拉家常,仅占很少一点点;大部分是对我的唠叨,上政治课;再就是为我批改文章,除了在我文章上的圈圈改改,诸多的眉批。更多的是在家书中,集中讲评。
父亲曾经长期在总部机关工作过,对于我服役的部队情况了如指掌。从征兵之初,就不大主张让我当机关兵,想让我到野战部队锻炼。可他一人拗不过我和家人们的意愿,勉强同意了我去北京当兵。但从一入伍开始,父亲就千叮万嘱,让我当一个好兵,千万别成了人们说的,吊儿郎当汽车兵。一切从严要求,不要受环境影响,自己要有定力,把握好自己,不要随波逐流。从老百姓到合格军人的蜕变开始,学好条令、条例,培养良好的军人素质,从点滴做起,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军容严整,纪律严明,遵守时间,令行禁止。注意团结,放下架子,少说多做,多看多思,脑勤手勤,看问题要长远,多角度,不计较个人得失,吃亏是福。每到关键时刻,父亲的家书总是如期而至,帮我排忧解惑。
新兵即将下连的时候,父亲告诫我一颗红心多种准备,服从组织分配,经受入伍的第一次考验。
第一次参加军校考试,由于和地方考生一起考试,结果所在部队考生全部落榜,无一人入选。(第二年再考,我已超龄)父亲鼓励我进不了军校,就走自学成才的道路,鼓励我参加北京汉语言文学自修大学的学习,答应每月给我修改一篇习作,从纠正错别字开始,到遣词造句和文章的谋篇布局,不厌其烦地在我的稿子上圈圈改改。使我在几年中,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入伍不久赶上了入党、提干冻结。父亲鼓励我首先争取思想上入党,接受组织的长期考验。我当兵五年后,才成为我们那批兵第一批党员,也是我们那批兵第一个当班长的。
被挑选到首长身边工作。父亲告诫我,要好好为首长服务,尤其注意安全,更要注意保密,管好自己的嘴,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出去不要炫耀,摆正自己的位置。我在首长身边工作几年,得到了首长和秘书的认可,出色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任务,也受到首长夫人和子女们的好评,别小看这点,许多人做不到……。
时间飞逝几十年,今天再拿出父亲那一厚摞家书,信封已经微微发黄,上面苍劲有力的蝇头小楷,仍保留着原有的墨色,静静地躺在信封上;信封里家书残余的淡淡墨香沁人心脾。父亲奋笔疾书的情景,又跃入我的眼帘。那千笔万画,汇成一个无边的“爱”字,倾注着父亲对我深深的厚爱。几十年前的教诲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依附着我的灵魂,潜移默化地指导着我的言行。正统、朴实、实在、义气、好学成为我最基本的标签。虽没能有什么大的建树,但还是做了一个普普通通正直的人。
父亲已经离开我们整整二十多年了,每当想起他老人家在我人生成长阶段倾注的心血,就无限地感激。当自己也到了这个人生阶段,又把父亲对我的教育,尽可能地传授给我的儿子,尽管这种传承很艰难,受到时代的制约,环境的风化,但我还是要把最基本的基因浇灌进去,使儿子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比我对社会更有贡献。好在这已初见端倪,儿子研究生毕业,自主择业,进入一个不错的公司,靠自己的实力进行打拼,在北京生根发芽,站稳脚跟。这是我对父亲最好的纪念和报答,也是对父亲含辛茹苦、精心培育回馈的最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