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慢性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近段时间很多自媒体都在讨论,
开始是:慢性浅表性胃炎不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过度诊断;
现在发展到:没有症状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不要治疗。
那么,慢性浅表性胃炎到底要不要治疗?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一、关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
胃镜及活检病理
A.慢性浅表性胃炎; B,慢性浅表性胃炎(HP+);C,慢性萎缩性胃炎;D,肠上皮化生
慢性胃炎一般分为三个类型:
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旧时称慢性浅表性胃炎)、
2、萎缩性胃炎、
3、特殊类型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过去的诊断,现在为了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统一,已摒弃不用,改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2012年国内慢性胃炎共识明确指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旧时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2017年国内慢性胃炎共识中已不在出现“慢性浅表性胃炎”这一概念。但在临床上,部分医院仍习惯使用“慢性浅表性胃炎”这一疾病名称。
胃镜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称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现:
内镜下可见粘膜红斑、粘膜出血点或斑块、粘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
当伴有胆汁反流、糜烂、粘膜内出血时,描述为: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非萎缩性胃炎伴粘膜内出血等。
确实有60%以上的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称慢性浅表性胃炎),那么该病还要不要诊断呢?
1、人每天需要进食,胃会受到机械性、化学性刺激,如:饮食(长期或大量饮酒,吸烟,饮食不规律,饮食过冷或过热、粗糙坚硬,浓茶、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胃酸、胃蛋白酶、胆汁、幽门螺杆菌、药物等等。当然胃粘膜还有保护机制,当损害因子超过保护因子时,胃粘膜就会损伤,我们每天都在做些损害胃的事,难道你没有吗?
也就是说,其实每天或多或少都会有粘膜损伤。
2、从以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标准看,确实该类患者与正常的胃粘膜不同。
3.胃镜常规活检病理检查,该类患者胃粘膜都有或多或少慢性炎症存在。
淋巴细胞、浆细胞,为慢性炎症细胞,根据其在胃粘膜浸润的多少、深度,把胃粘膜炎症分为:正常、轻、中、重度。
炎性细胞浸润仅限于胃粘膜上1/3者,且在高倍镜视野下少于5个炎症细胞,为正常,超过5个为轻度;
炎性细胞超过粘膜1/3,但不超过全层2/3者为中度;
炎性细胞浸润超过全层2/3到全层者为重度。
胃镜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称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我们都常规活检病理检查,我从来没有见到过正常者。
总之,从以上病因、内镜表现、病理检查这三方面来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称慢性浅表性胃炎)确实存在,而且应该相当常见,所以有“十人九胃”的说法!
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称慢性浅表性胃炎)要不要治疗?
该病症状无特异性,可表现为胃部疼痛、饱胀及堵塞感,常伴有嗳气、反酸、烧心、食欲不振、消瘦等现象,可由饮食不当、情绪刺激、劳累和气候变化等引发。
患者症状的有无及轻重与胃粘膜炎症的严重程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部分患者可以没有症状。
1、幽门螺杆菌阳性者,不论有无症状都需根除!
幽门螺杆菌相关的慢性胃炎是感染性疾病、传染病,这一点已十分明确!纵观国内外指南,都认为需要根除。大量研究也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可以明显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尤其在萎缩、肠化生发生以前根除者获益更大。
2、有症状慢性浅表性胃炎,当然需要治疗。
这分为两种情况:
(1)短时间内出现上述症状者,这是胃粘膜慢性炎症在诱因下加重的关系,以短期的对症治疗和保护胃粘膜为主。
(2)反复上腹不适者,往往还伴有精神紧张、烦躁、情绪低落、眩晕、失眠、心悸、健忘等,这些现象反过来又可加重慢性胃炎症状,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复杂,不易治愈。
这时应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单纯按慢性胃炎治疗效果不佳,需按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这类患者如果不治疗,会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3、没有症状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是否要治疗,这需要根据病理检查而定。
这是因为:
(1)胃粘膜炎症程度与患者症状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2)患者症状有无、轻重还与患者耐受程度有关。
(3)长时间胃粘膜慢性炎症,进一步可发展成萎缩性胃炎,增加胃癌发病率。
据研究:50%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会演化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而40%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会演化为肠化生,
而8%的肠化生患者会演化为异型增生,而异型增生会演化为胃癌。
三、因此,本人认为:
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活检病理示中、重度慢性炎症,尤其是重度慢性炎症者,仍应适当治疗,以止酸、胃粘膜保护剂治疗为主,以减轻胃粘膜炎症(有些胃粘膜保护剂本身就有减轻胃粘膜炎症的作用,如:瑞巴派特)。
只有病理是轻度慢性炎症者,不需要治疗!但仍应注意自我保养,以免加重!
感谢关注胃与肠科普:科学 严谨 专业 通俗
作者:王伯军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部分资料、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联系小编:laodu-sha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