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来自九千年的回响
它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
距今已有9000多年的历史
吹响它就像感受到了
中华文明9000年蓬勃的生命力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
音乐能够帮我们找到触动心灵的声音
古龠,又被称做骨笛
它是中华礼乐文明的起点
在近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展
成为一种完形的多音孔乐器
龠,在民间目前有两个名字,文献记载,其一为“籁”,取自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籁,三孔龠也。这种斜吹的古乐器,通过古丝绸之路在阿拉伯地区和新疆塔吉克地区流传至今,他们仍然延用中国古汉语籁的音译为“ney”。另外一个在民间的名字为“楚”,取自《左传》,所谓“南籥”是也,俗呼为楚有以也夫;明代朱载堉《律吕精义》所述,南籥俗称为“楚”。
而在河南、安徽民间流传的斜吹乐器“筹”和蒙古地区的“楚吾儿”,皆有古汉语“楚”的音译,在近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完形的多音孔管乐器,多用仙鹤、秃鹫、金雕等大型飞禽类动物的翅骨制成。
龠的声音有着独特的质感,吹响它就像感受到了中华文明9000年蓬勃的生命力,当悠扬的笛声在耳边回荡,仿佛可以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古老的世界,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和风情。
文艺名家学堂推出“古龠公开体验课”,带大家开启“龠”器探索,一同走进古龠的世界,享受音乐,享受生活。
此次古龠体验课我们邀请了中国首位古龠演奏非遗传承人于东波老师。他表示,古龠发源于“吹火管”,至少在新石器时代的近万年就已经存在,多用飞鸟猛兽翅骨制成,对于现在的人们难以实现。
对此,于东波想到用3D打印复制古龠,并组建了考古复原测音和研发团队,在古龠的替代材料上不断改进,以树脂为基础,加入大漆、骨粉等材料进行实验,制作出了环保也更适于现代社会传播的龠。
“文艺名家学堂”是在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的指导下,“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紫金山新闻联合推出的一档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青年文化生活方式”的课程。
首次古龠公开体验课将于11月6日
周三晚上19:00—20:30
在评事街188号(熙南里文化街区)
“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线下文化空间
正式开课
为了提供更优质的线下体验
我们将学堂体验的名额限定为20名
每位参与者的体验费用为49元
我们诚挚地邀请
那些真心热爱古龠文化的朋友加入我们
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让其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中国首位古龠演奏非遗传承人 于东波
他是南京民族乐团吹管乐演奏家,先后师从于王长庚、王洪波,著名笛子大师俞逊发先生,著名笛龠演奏家、音乐史学家刘正国先生,曾参与国宝文物距今7800—9000年的史前乐器贾湖骨龠及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骨龠实物测音工程,曾作为贾湖骨龠特邀嘉宾参与央视一套《中国考古大会》主题曲录制、浙江卫视《王牌对王牌》第八季录制、东方卫视《何以中国》录制、网络游戏《梦幻西游》主题曲《千古》演奏录制等。
他曾用古龠等吹管乐器参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漫电影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的音乐即兴配音,影片在B站上映突破3亿点击量。
其创作的代表作品有贾湖骨龠独奏《诸神的踪迹》《西江月》,笛曲《丝路风情》《月上秦淮》等。
欢迎对古龠感兴趣的朋友们
扫描海报中的二维码,参与课程报名
期待在文艺名家课堂与你相遇
让我们一起探索音乐的魅力
感受9000年的龠之旅
内容来源:南京金小妹
编辑:尹淑琼 肖斐予
校对:杨启月
责编:许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