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内镜用于食管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文摘   2024-07-31 11:37   天津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DOI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4.02.011

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医学院1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医学部2

通信作者:柴宁莉, Email: chainingli@vip.163.com;令狐恩强, Email: linghuenqiang@vip.sina.com


【摘要】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食管早癌经内镜下超级微创技术可实现治愈性切除,且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但早期食管病变面积较小,在传统白光内镜下易漏诊。染色内镜的出现显著提高了早期食管病变的检出率,它包括化学染色内镜和电子染色内镜。本文就不同染色内镜的镜下特点及在诊断食管早癌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染色内镜;卢格氏液染色内镜;电子染色内镜;早期食管鳞癌


目前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食管癌为全球发病率第7位、病死率第6位的恶性肿瘤[1]。早期食管癌患者症状不典型,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至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对于后期出现食管恶性狭窄且无法接受外科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2-3]。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可发现早期肿瘤性病变,对于食管癌的早诊早治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早期病变面积较小、与周围黏膜色差不明显,白光内镜(white light imaging,WLI)下容易漏诊[4]。随着染色内镜的出现,食管早癌检出率显著提高[5]。它包括化学染色内镜及电子染色内镜,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病变黏膜的可视性,帮助内镜操作者识别早期微小病变。本文就不同染色内镜的镜下特点及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一、化学染色内镜

化学染色内镜,指检查时通过对消化道黏膜上皮染色,进而提高对病变的识别、诊断能力。目前Lugols液染色内镜(lugol cheromoendoscopy, LCE)在食管早癌的诊断及术前评估方面应用甚广。

1.LCE镜下特点:肿瘤细胞由于过度消耗糖原,碘染色后镜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淡染、拒染表现,黏膜着色程度可反映其内含糖原细胞层的厚度,并且染色后的病变边缘锐度可以预测含糖细胞层向不含糖细胞层的转化是突变还是逐渐过渡[6]。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HGIN)或癌变黏膜可出现“粉色征”(pink color sign, PCS)。

2.LCE的临床应用:LCE可显著提高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PCS的出现与HGIN及食管癌密切相关,其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7-8],尤其是染色1 min内出现的PCS对于诊断HGIN及食管癌的准确率高达88.6% 9]。鉴于LCE的高灵敏度,目前指南及共识均推荐白光联合LCE用于食管癌的筛查[2, 10]。但由于食管黏膜在炎症背景下也可出现淡染表现,LCE特异度仅有52%~94% 5,11-12]。LCE在食管癌病灶边界判断方面具有优势 [13],但Lugols染液可破坏黏膜上皮细胞,对于短时间内拟行ESD手术的患者可能会影响病变边界判定。

Lugols液染色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胸骨后疼痛不适或急性上消化道黏膜损伤,仅通过生理盐水冲洗食管对于疼痛缓解有限。过去5%硫代硫酸钠溶液(STS)已被证实具有一定脱碘效果[14],但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Jin等[15]研究发现2% 维生素C溶液缓解急性期反酸、烧心及迟发性胸骨后不适的效果优于STSGuo等[16]对比N-乙酰半胱氨酸溶液(NAC)与STS后发现二者在碘染色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症状缓解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但NAC在临床中更易获取。

二、电子染色内镜

电子染色内镜通过特殊光源及图像处理技术,在病变检出及性质判断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并且操作便捷,目前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1.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NBI具有两种系统,可产生清晰度及分辨率更高的图像和动态视频。其特定光源提高了黏膜表面微结构及微血管的可视性,结合肿瘤性病变的棕褐色背景改变,使NBI对食管早癌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5,11-12]。

NBI可识别黏膜表面异常的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ntraepillary papillary capillary, IPCL),从而对病变性质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17]。既往研究表明,NBILCE筛查食管鳞癌及HGIN方面的灵敏度相似, 但是NBI的特异度更高[5,11-12],而NBI诊断LGIN的灵敏度低于LCE 18]。放大内镜联合NBImagnifying narrowband imaging, M-NBI)通过观察微血管分型,在预测肿瘤浸润深度方面具有良好的准确率[19-20]。Sato等[20]对纳入的358例食管癌患者进行M-NBI评估,发现井上分型V1V2型预测浸润至黏膜上皮层(epitheliumEP)、固有层(lamina propria mucosaLMP)病变的准确率达到89.5%79.6%

2.蓝激光成像技术(blue laser imaging,BLI  :BLI是日本富士公司基于LASEREO系统的新型内镜图像增强技术,它保留了NBI成像特点的同时提高了视野亮度,显著提高了中远景病变的识别能力[21]。

放大内镜联合BLImagnifying blue laser imaging,M-BLI)在诊断食管肿瘤浸润深度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并且与M-NBI具有相似的准确率[21-23]。Ueda等[23]通过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的160例食管早癌病变分别应用M-BLIM-NBI模式进行评估,发现二者的总体诊断准确率均较高。Hatta等[22]应用M-NBIM-BLI评估食管早癌患者,发现二者通过IPCL分型诊断病变浸润深度的能力相似,但是二者的诊断灵敏度较低。

3.联动成像技术(linked color imaging,LCI:LCI是在LASEREO系统的基础上改进的另一种新型增强内镜技术。通过其独特的激光处理系统及图像处理技术,增强了黏膜的红色和白色色调,从而提高消化道病变的检出率[24-25]。我们对NBIBLILCI3种电子染色内镜的成像特点进行比较与总结(表1)。


LCI模式下,病变与周围正常黏膜色差对比更加明显,从而能显著提高早期肿瘤性病变的检出率,对预测食管癌浸润深度方面亦有一定价值[25-28]。 Ono 等[25]进行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发现相对于WLI,LCI 用于上消化道肿瘤性病变的检出率为WLI1.67 倍。Nakamura等[26]对46例浅表性食管鳞癌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LCI可显著提高病变可视性,尤其是对于出现多个Lugols液拒染区或BLI模式下无棕色背景的病灶。Kobayashi等[27]通过比较发现LCI模式下浸润深度≥黏膜肌层/黏膜下浅层(MM/SM1)组病变的色差值大于黏膜上皮和固有层(EP/LPM)组,说明LCI可提高内镜下对浅表性食管鳞癌浸润深度的判断。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LCI在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及病变边界判断方面的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

4.其他内镜技术: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I-Scan)技术是由日本宾得公司推出的染色内镜技术,它包括对比增强(CE)、色调增强(TE)、表面增强(SE)三种模式,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使病变的形态及结构更加清晰,显著提高了病变的识别能力[29]。荣德钊等[30]研究发现SE+CE模式诊断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

光学增强(optical enhancement, OE)内镜是宾得公司推出的一种新型染色内镜技术,相比NBI提高了窄带成像后的视野亮度。目前研究证实OE内镜能提高病变清晰度,在诊断胃肠病变方面具有优势[31-32],但相关研究较少,缺乏OE内镜应用于食管病变的相关研究。

智能电子分光技术(Fuji intelligent chromo-endoscopy, FICE)是由富士公司推出的图像后处理内镜技术,它能够提取白光中的特定的光谱信息并对图片进行再合成,从而凸显病变;FICE相比WLI可显著提高病变色差值[33];但对比FICEBLIFICE诊断食管早癌的准确率低于BLI,二者对于诊断Barrett食管的准确率无显著差异[34]。

国产智能电子染色内镜以开立内镜为代表,包括新光学染色技术-聚谱成像(SFI)和光电复合染色成像技术(VIST),具有多种照明模式,满足了远景和近景对早癌的观察,对于HP感染及肠息肉诊断方面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35-36],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后续对于国产内镜对食管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还需进一步探索。

三、小结

染色内镜是食管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方式。其中LCE作为传统的化学染色内镜,病变检出率高、边界勾勒清晰,但不良反应多;电子染色内镜可提高病变可视性,且操作便捷、患者痛苦小,但当前LCIBLIOE等新型电子染色内镜及国产内镜在食管早癌应用方面的探索仍不全面,还需进一步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证实诊断食管早癌方面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略)

王子鑫,柴宁莉,令狐恩强.染色内镜用于食管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J/CD.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2024112: 123-126.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提供胃肠内镜方面最新咨询及学科进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