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往事】云南彝乡的古道马帮

时事   2024-11-29 19:03   云南  

我的故乡在云贵高原乌蒙山余脉那气势磅礴的金沙江南岸彝家山寨里,那气势磅薄的金沙江从寨脚拐个大“S”字母后流向神秘的远方。一江之水把两岸分为南北区域,北岸为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的地盘,南岸为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的山水,两个中国彝族自治州隔金沙江水遥遥相望,故乡阿拉彝家山寨就在金沙江南岸的武定这方天地里。一条三尺古道从金沙江边弯弯曲曲,穿过寨子又向大山外面延伸而去。


这条九十九道弯的三尺古道,是用青一色的长条石铺成,据说在明清时代,这条古道是乌蒙山茶马古道上最热闹的通道之一,是从金沙江北岸的四川凉山一带进滇路程最近的一条便道。精明的故乡彝人先辈们看准这条生财之道,因古道坡陡弯急路窄的地理条件,而那个矮体健的乌蒙马天性善于在这样的地势里驮运货物,所以故乡彝人先辈们用牛羊换回一匹匹乌蒙马,长年在川滇两地间从事驮运行业,每天有60多匹乌蒙马往返在这条古道上。


古道使故乡彝人先辈们忙忙碌碌,他们一年四季等候在江边驮运货物。每年夏秋雨水季节,古道时常会遇到泥石流,但故乡的赶马人为了生存得去冒险,川滇两地的商人们为了发展,又不得不冒险攀行在九十九道弯的古道上,他们提心吊胆地紧跟着故乡赶马的彝家汉子们,从江边的古道上攀到故乡彝家山寨里后,才敢松一口气,才能算生意走得顺畅。


故乡赶马的彝家汉子们为了生存,为了使这条九十九道弯的古道生意兴旺,按照各家所从事的乌蒙马匹数,捐资出力维修古道。赶马的彝家汉子们每天带着一把十字镐,见古道的石头损坏,便自觉地停下脚步修复之后再前行,维修古道形成一种新风尚。


古道上的乌蒙马驮运队曾经很热闹,石板路被人脚马蹄踩得很光滑。这是川滇茶马文明古道上繁荣的缩影,故乡的铁匠们蹲在寨门口卖各式各样的马掌,长年都生意兴隆。


山高坡陡不仅是云贵高原的真实写照,而且也是故乡阿拉彝寨的真实写照,那条通往大山外面弯弯曲曲的三尺古道是故乡马帮们的快乐天堂,也是故乡彝寨一道四季不变的浓浓乡音乡情,还是故乡彝寨的一道浓浓风情画。故乡彝寨一百多户人家,每家最少都有二匹适应在古道上驮运货物的乌蒙矮脚马,每支马帮至少由60多匹乌蒙矮脚马组成的运输队。每当丰收的秋粮铺满晒场上时,每当黄灿灿的包谷在晒场上晒三五天后,当黄昏的太阳偏西时,赶马的彝家汉子们聚在晒场上的自家粮食旁,把黄灿灿的包谷装在麻布口袋里,然后捆绑在马驮子上。次日街天的早晨,太阳刚露出白鱼肚,赶马的彝家汉子们就站在青石板铺筑的寨道上,喊着伙伴赶着马匹把源源不断的丰收粮食驮到山外的插甸街市上去卖,返回时又驮食盐、布匹等生活用品回家。那样的季节里,丰收的粮食都要驮到山外的插甸街市上去卖,所以每天都有马帮忙忙碌碌地驮运粮食和生活用品,匆匆行走在古道上,古道上长年四季都有马帮的四蹄踏得欢快,长年四季都能听到马帮的铜铃声。那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马帮行走在这条古道上,成了故乡彝寨古道上的一道舰丽风景。


故乡彝寨共有3个村民小组,每个村民小组有一支马帮运输队,每支马帮运输队由60多匹马组成,一支马帮运输队又分为3个组,开路先锋的马帮队挂着驮铃,中路马帮队挂着串响铃,后路马帮队挂着单铃,马帮穿行在山间密林古道里的时候,虽然前后相隔很远的路程,但赶马的故乡彝家汉子们,从传来的马铃声音里,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每支马队之间的距离。听着山间那气势宏伟的马铃声,赶马的彝家汉子们便会对着幽幽的山谷或弯弯的山间古道,尽情地放开嗓门唱上一支古老的彝家赶马调,那铃声、蹄声、歌声谱写着山乡马帮文化的篇章。


时光匆匆,世事变迁。2009年,虽然一条山乡公路已延伸到故乡彝家山寨里,但故乡彝家人依然离不开马帮,家家户户依旧饲养着一至二匹驮马,出门帮主人驮肥料到那肥袄的山地里,进门又帮主人从山地里驮回劳动的丰收喜悦,街天成群集队的马帮驮着土特产依旧行走在那条古道上,马帮的队伍依旧不减当年,只是赶马的彝家汉子中又添了一些彝家女人,同时赶马的山歌小调中又添了几分彝家女人甜润的韵律。


听,故乡的古道上又传来了清悠的马铃声和欢快的马蹄声,这是云南山乡彝家马帮文化得到传承的佳音。

来源:《云南政协报》(2011年04月29日第06版)

作者:李宏荣

编辑:何健美

二审:张居正

终审:张莹莹




    

云南政协报
政协组织的宣传窗口,政协委员的精神家园。作为云南省政协的机关报,《云南政协报》是云南省唯一一份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大报。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全省各级政协及政协组织的工作动态,也可以聆听政协委员心系云岭发展、关注社会民生的拳拳之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