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客户端上线“名记者电子名片”功能。据介绍,“名记者电子名片”出现在作者每篇新闻报道文末,网友通过点击“联系TA”触发对话窗口,可以直接私信该记者提供新闻线索,了解报道进展,也可以浏览这位记者的作品详细报道页面,进行互动交流。笔者认为,“名记者电子名片”是媒体强化用户意识与服务功能的体现。用户可以与记者直接交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拉近了“有问题,找记者”的“指尖”距离。用户直接反映身边问题或提供新闻线索,无疑让新闻报道方向更加明确,素材更加丰富,有助于提高报道质量。在与用户的直接对话中,记者与基层“贴”得更近,转变文风也就成了每时每刻的实践。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人人手握信息渠道,也都能成为意见表达主体。用户点对点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由记者核实采访,将他们的表达与传播需求,借媒体平台与记者队伍,有效引导至专业新闻产品生产流程之中,也将进一步提升用户参与新闻报道的积极性,对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发挥积极作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记者能否被其替代?笔者认为,人工智能难以替代记者的根本因素之一,在于与受众的情感链接。从这个角度看,“名记者电子名片”功能不失为一项有益探索。在与用户的交流中,媒体的品牌形象与记者的风采魅力得以展现,有利于媒体打造和孵化记者个人IP,让新闻报道走进受众心间,也为后续媒资运营奠定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在笔者看来,借助技术手段的量化,“名记者电子名片”既是工作机制的变革,也可纳入媒体对记者评价的考核。通过设定评价指标,如被问得多的、解决问题多的、选题落实多的、人气旺的记者,既可成为名记者重点人选进一步培养,也能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编辑:刘一文
最近更新了微信版本的人,大家很难在杂乱的消息列表里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