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难见小人,易!
患难见真情,难!
患难见君子,难!
但是,患难的时候,身处低谷的时候,让你更容易看清他人。
《资治通鉴》这段故事,告诉我们,患难不见真情,不是你身边小人太多,而是身边君子太少,归根到底,都是我们自身的问题。
【原文】
初,上诏:“赵群臣宾客敢从张王者,皆族。”郎中田叔、孟舒皆自髡钳为王家奴以从。及张敖既免,上贤田叔、孟舒等。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上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译文】
公元前198年,刘邦下令将赵王张敖、贯高等一众人押往长安。
或许是担心没法震慑赵国,或许是担心张敖铤而走险,所以,抓捕张敖等人的使者,曾经警告:赵国的臣子和张敖的宾客,谁敢跟随张敖的,一律诛杀他的家族。
但是,赵国的郎中田叔、孟舒仍然自己主动剃掉头发,用铁器束紧脖子,打扮成赵王家奴,跟随在赵王张敖左右。
而后来,刘邦经过对贯高的审讯,最终证实张敖并没有参与刺杀他的活动。
所以,张敖被赦免,但是,封国被收回,改为宣平侯。
张敖被收回封国,成了一个侯爵,也不需要那么多大臣了。
而刘邦又特别欣赏田叔、孟舒等人的忠义,所以就特地召见他们,跟他们一番交谈之后,发现汉朝的这些大臣中,说到见识学问,没有能超过他们的。
于是,分别让他们担任郡守跟其他诸侯国的宰相。
【解读】
这就是患难见真情、患难见忠义,可以说,田叔和孟舒这样的人,都是忠义之士。
而刘邦通过贯高刺杀他这一事件,不仅仅收回了异姓王张敖的封国,而且,还把张敖的臣子拉拢了过来,成为了西汉的官员。
可以说,刘邦顺势而为,彻底解决掉了赵国这个隐患,这也是刘邦的谋略智慧。
而这段故事中,对我们更有思考意义的是,当你落难的时候,那些能够跟你一起共患难,这才是应该珍惜的人物。
你富贵发达的时候,看不出来谁是你真正的朋友,谁是真的为你好。
但是,你落难的时候,你落魄的时候,你就知道谁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而张敖,虽然是刘邦的女婿,但是,贯高等人对刘邦的刺杀活动也难免受到牵连。
田叔和孟舒两个人,却可以不顾风险,装作家奴来追随张敖,可见张敖这个为人还是不错的。
正是因为张敖为人不错,有贯高这样忠直又有点愚蠢的臣子,也有田叔和孟舒这样不避祸端,也要追随他的忠义之士。
这就是这段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而这一事件,也为我们展示了张敖身边的三类臣子。
第一类,以贯高、赵午等人为首的。忠诚,但是,又有点愚昧的臣子。为了一时之辱,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乃至于带来滔天大祸。冲动,浮躁,盲目讲义气,不理性,短视,基本上就是这类人的特点,但是,他们也有正能量的一面,热血,忠诚,正直,为领导两肋插刀。
但是,这类人,很容易成为被利用的对象。
谁又说得准,刘邦羞辱张敖的目的何在,联想到跟匈奴对阵吃了亏,加上后面跟匈奴和亲,极有可能刘邦的和亲政策是嫁自己的女儿,但是,女儿已经嫁给了张敖,再联想刘邦针对张敖,恐怕就有他的目的了。不是心里有气,就是另有所图。
所以说,城府太浅的人,你要小心点,小心他们被利用,成为对付你的刀。
第二类,贯高的仇家,举报贯高刺杀刘邦的人,大概率也是他朝堂上的政敌,也是张敖的臣子。
为了跟贯高的仇怨,甚至不在乎张敖的安全,斗起来不顾一切的人。
这类人争斗没有底线,没有原则,我们要小心这类人。
内争归内争,但是,要有原则和底线,不能把锅砸了,大家谁也不吃饭了。
第三类,落难的时候,不避风险追随的人。
像田叔、孟舒这样的人,他们才是真正为领导考虑的好下属,平时大事可能没什么发言权,但是,领导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却可以不避风险,誓死追随。
荣耀、功劳,未必有他们一份,有也是沾点光,但是,遇到困难,他们却可以挺身而出,这样的人,才是真的好下属呀。
单就品行来说,这俩人就值得重用,刘邦的识人眼光真是太精准了。
再回到那个问题,为什么患难的时候小人多真情少?往往是我们在识人方面出了问题。
总之,对我们来说,最终要的事,还是要识人,什么人适合做什么事,什么事要听什么人的,什么人要防着点,留点心,什么人要放心大胆地用,这是一门管理的学问和领导的艺术。
你觉得是这样吗?
这是专栏第33节,观看更多专栏的内容,欢迎订阅我的专栏,为你解读《资治通鉴》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推荐订阅---
1、《资治通鉴》解读内容。(第一季共计232节,订阅就送新出版的图书《门道》一本。)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订阅(订阅后加我个人微信:zixiaoread)。
2、《资治通鉴》视频讲解,省去阅读时间,点击下方链接↓↓↓
3、我的新书《门道:读一页就有用的资治通鉴》,让《资治通鉴》读以致用,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