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汝城朱氏宗祠

2024-11-05 17:00   广东  

宗祠,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记录着家族传统与曾经的辉煌,汇聚着中华民族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与传统工艺。宗祠文化这一独特的人文现象,具有特定的信仰之力和特殊的历史价值,云氏界将收集汇总相关报道与文献资料,与读者一起开启各种姓氏的时光记忆。

高耸的朝门,高昂的如意斗拱,如山的马头墙,飞翘的檐角,推开一座古祠堂沉重的木制大门,仿佛推开中华民族的一方浓缩的文化殿堂,于一片庄严肃穆中,进入先人的灵魂萦绕之地,耳旁似乎仍然回响着他们当年那些儒家教诲、合族抵御外敌的慷慨陈词,以及对晚辈后生的呵斥、训诫……

这是一座深藏在崇山峻岭中的小城——汝城,位于湖南省东南角湘、粤、 赣三省交界地,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美誉。汝城保留着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710多座,其中保存完好、建筑精美的有300多座,这些祠堂大小不一,风格各异,星罗棋布,点缀着汝城的山山水水。汝城县马桥镇外沙村列入了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卢阳镇津江村、东溪村,土桥镇金山村、土桥村、先锋村,马桥镇石泉村、高村村,文明镇沙洲村,暖水镇洪流村等9个村申报了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津江村,它始建于唐朝时期,历经千百年的繁衍生息,现有人口3000多人,以朱氏为姓,是唐朝名士朱诚之后裔。津江村二水相夹,依水而建,东泉水与津江水环绕,充满着水之灵气。2016年11月,津江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津江村还是共和国开国元帅朱德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朱德部得津江村之义助大振旗鼓,完成了由弱小而壮大的转折。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代,朱德在此演绎了朱范合作的历史烟云,筹划了湘南起义的连天烽火,还发生了“朱德赠匾”的故事。

走进津江村,距繁华的朝阳门菜市场不远,坐落着汝城一大姓朱氏的“朱氏祠堂”。“朱氏祠堂”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三开间三进,砖木结构,建设面积468 平方米。漫步在津江古村中,还能看到克宽公祠、克广公祠、克绍公祠、克纪公祠。为谨守礼制,不谮家庙,这几座公祠均是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克纪公祠有一块“热心教育”匾额,是1948年蒋介石所题赠。津江古村内,还有湘南起义策源地纪念馆、湘粤赣农运指挥所旧址、朱子奇旧居、“朱德范石生”合作旧址、“汝城会议”旧址、朱舜华故居等等,目不暇接。

汝城古祠堂的建筑尤其讲究“天人合一”。祠堂是供奉祖先和举办大型活动的地方,民间认为,它的好坏影响全族的发展。朱氏祠堂依津江水而建,几百年来,犹如龙头俯视津江水潺流与岁月流逝。朱氏祠堂的大门高悬“五经世第”匾额。据《朱氏族谱》记载,津江朱氏是唐朝太师朱诚(朱全昱)的后裔。朱诚通晓《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五经,人称“五经先生”,村里朱姓人自豪地称自己为“五经世第”后代。中厅横梁悬挂着“敬教劝学”横匾,是1922 年时任湖南省省长赵恒惕亲赠,表彰津江朱氏兴教办学。天井正中,鲤鱼跃龙门石雕在雨中活灵活现。祠堂中还有众多的文课会碑文,记载着津江“文课会”制度。整个宗族捐资设立文课会,订立严格的定期考核、奖励制度,从儿童开始抓教育,并将赴州、省、京赶考族人子弟的资助办法形成族规。汝城朱氏历代人才辈出,由此而来。祠堂内,还有一块朱德元帅亲手书赠的“世界一家”匾额,见证着汝城人民与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情谊。1927 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朱德率部辗转来到汝城,策划湘南起义,汝城人踊跃参军。离开汝城前,朱德率领官兵,在一片鼓乐声中,将匾额抬到朱氏祠堂。

宗祠是一种文化传承,宗祠于我们,感观上一直是壁垒森严的。走在朱氏宗祠里,时时惊讶于高台的威严,高台上雕刻得栩栩如生的飞龙、舞凤,呈现出不可侵犯的王者气派;神龛和牌位、烛台和高堂无时地释放着余威,这一切摆放和一切布置都渲染和映衬着无形的威严和神秘的气氛。我们禁不住想知道——宗祠到底是什么?
翻开记载,宗祠,习惯上称为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宗庙为天子专有。后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祠堂中的主祭——宗子,相当于天子;管理全族事务的宗长,相当于丞相;宗正、宗直,相当于礼部尚书与刑部尚书。宗祠体现了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说,宗祠是一种不同于民居的建筑,它是反映一个地方伦理意识和宗族思想以及历史文化的突出载体。先辈在缔造这样的载体时,融入了他们人生追求、风俗崇尚和精神理念,这可从祠堂的高台上的楹联中窥之:“接考亭正学绍箕裘说诗书奕奕家声丕振,溯婺邑昌宗怀水木兴孝弟绵绵世泽长存”这幅对联意在告诫后人在修身、立业、做事、治家等方面,要遵循的道德伦理。这让走在清幽寂静的祠堂里的我们,禁不住震撼了:庭院深深深几许?

宗祠也许更多的象征着一种专制的权威,这就是我们往往会感到其建筑森严的原因。可是,我们不能否认,这个宗祠,在封建的宗法社会里,凭着它在世俗社会的力量,它多少还是起到了一种文化传承的作用,它把某些传统或地方文化的精髓都溶汇在一个官府衙门之外更让人敬服的权威所在,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形式传递给宗族里的每一个人。因此,它更属于一种文化。有宗祠的地方,都会有宗谱,它记录了几百年的家族史,而且是那么的源远流长。

津江古村自古文运锦绣,人杰地灵,特别是十几座古祠堂,数十座风格各异的古民居院落,数十条纵横相织的河卵石古道,处处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沿村内南北走向的三条古巷走一趟,津江一宗庙四祠堂八大厅尽入眼中,各具风采,其中克宽公祠、克广公祠、克绍公祠、克纪公祠等为谨守礼制,不谮家庙,均采用三开间两进一天井格局。特别是克纪公祠为中西合璧式建筑,厅内有一匾额弥足珍贵,是民国三十七年由总统蒋介石所题赠的“热心教育”匾。克纪公祠是为明代清官朱海所建的专祠,为朱海所建的祠堂。还有一座叫豸史第,距今约有500年历史。“豸”是指獬豸,传说中的神兽,拥有较高的智慧,它能辩是非善恶,发现贪赃枉法之人,就用头上独角指向他或抵死,令奸邪者不寒而栗。明清时以獬豸作监官员官服的补子图案,朱海曾为官御史,刚正耿直,乡人为纪念他建专祠冠名“豸史第”春秋祭祀,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历经风雨侵蚀,古祠已是残恒断壁,一片颓废,然而额枋上所书的“豸史第”三个黑色大字依稀可辨分明。

根据汝城旅游统计:2021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80亿元大关,其中“半条被子”发生地就接待游客144.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37亿元。传统祠堂成为了村里红白喜事、议事、祭祀的场地。年轻人在这里穿汉服、行周礼、同牢合卺、解缨结发……生机勃勃。汉式婚礼特别受到新婚夫妇的欢迎,他们说:“办一个纯中式的婚礼,并且在自己家族的祠堂里举行,就是为了追本溯源、告慰祖先。”历史如镜,映照初心。朱德总司令“世界一家”的理想,已经在一个个践诺的故事里实现。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家族物品!

朱姓总群
凝聚天下朱氏宗亲,团结世界朱氏力量!商务合作请+vx:wdef13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