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下,选考科目的成绩不是按卷面分数算,而是这科成绩在省内的排名,如果你的排名在全省前1%,哪怕实际分数不是满分,你也是满分,这就是按等级赋分。因此,在选科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慎重选择。
在当今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和职业发展路径下,选科组合对于学生的未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了解不同选科组合与专业选择之间的关联,我们精心整理了这份 12 种选科组合专业覆盖率统计表。
1、盲目跟风随意乱选
这种情况是较为普遍的,为何众多学生纷纷扎堆选择理化生,尤其是物理呢?从一方面来说,选物理确实至关重要,因为这样大学专业的选择几乎不受限制。但如果物理成绩非常差呢?那还非得选吗?实际情况却是,有些物理成绩不好的学生也盲目跟风选择了,仿佛不学物理就会让人觉得不够聪明,好像属于智商低下的那一类。而这样强求的后果,就是任人宰割。
2、仅凭感觉感性选择
还有不少学生完全是凭着感觉来选择,他们觉得自己对哪门学科感觉学得还行,成绩也还不错,就选了这门学科,殊不知在这门学科中成绩比他们好的人更多,大部分人都比他们强。此外,也有一些同学只是自己比较自己各科的情况,认为其中有某几科的成绩相对其他科目较好,于是就选择了这几科,而不是与其他人进行比较。
3、依兴趣爱好来选择
有些学生因喜爱学科或老师而选科,喜欢听课却难拿高分。喜欢老师和考分是两回事,老师不能代考。一是借助专业测评工具全面评判,学生和家长要多了解兴趣倾向知识。二是从后期报志愿选专业长远考虑。
4、哪科分高就选哪科
一些学生选科时,常依据初中时对各学科的印象来判断是否适合,这容易忽略初高中学科知识的差异。不能仅看分数高就选,有些学科选科后的难点会显现,比如地理,难度可能会逐渐增大。
5、选择文理矛盾学科
在“3+1+2”的 12 种组合里,有极少数学生选取史化生这种“文理兼容”的组合。对于这种“文理兼顾”的组合选择,要谨慎对待,不提倡选择思维方式相互矛盾的学科组合,‘3+1+2’的选科方式,从根本上也是在区分文理科,如此选可能会没有专业可报考。
6、片面追求专业覆盖率
部分家长和学生对未来职业及方向缺乏规划,担忧志愿受限而盲目选高覆盖率组合。专业覆盖率只是选科参考因素,片面追求并不可取。“物理、化学、政治”组合可选专业多但难度大,对考生能力要求高。因此高中入学即做生涯规划很有必要,越来越多专业有选科要求,选科先选专业或成趋势,生涯规划重要性凸显。学生应多参与实践,了解不同职业,明确心之所向,助力科学选科。
7、过分钻“赋分”空子
一些家长和考生在选科时存在“钻赋分空子”的心态,妄图侥幸选到赋分有利的科目。但赋分情况会随每年选考情况变化,难以准确预测。从各省选考数据看,学霸多选物化,考高分不易,成绩稍差的考生则倾向选擅长科目,导致等级赋分制下总分愈发集中,中上游竞争激烈。无论如何选都避不开与尖子生的竞争,且赋分下,“1+2”学科学生间分值差距缩小。“绕路”“侥幸”心理皆不可取,提升自身实力才是关键。尤其高考满分 750 分,语数外占一半,关注外界数据同时更应注重自身分数提升!还需考虑学科思维搭配,物理化学理科思维突出,历史政治学科思维较相似。如有学生政治、地理成绩好却不喜欢历史,因之选物政地组合并非明智之举。
8、胡乱参考“重要”数据
往年选科数据可作重要参考,但不同省份、分数段、选科模式下数据参考性需家长重点关注,盲目参考不可取,结合深圳本地本校数据才是良策。因政策不同,各选科组合在“3+3”和“3+1+2”模式中的优劣有别。如“1理+2文”组合,在“3+1+2”中有点怪,在“3+3”中却出过状元。且各省教育水平有差异,选科趋势也不同。据在线统计,北京考生多选化学、地理,天津考生多选生物、化学,山东考生多选地理、生物。因此不宜胡乱参考不恰当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