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火冷食的寒食,
临水祓禊的上巳,
还有那悄然而至的,
祈福悼亡的下元。
农历十月望日,乃下元之节。
传说此日,水官降临世间为人解忧,
人们祭祀神灵,祈求灾祸远离、平安永驻。
同时,承接着寒衣节未尽的思念,
为彼岸的亲人,再续一缕温情。
借那皎洁明月,寄托心中祈愿,
此生,不求大富大贵,
但愿小安,小乐,小欢聚。
莫让淡忘,化作遗憾。
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
对应着道家的“三官”信仰——天官、地官、水官。
其诞辰分别为
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故而设为人间的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三官降临凡尘,代天帝
考察人间善恶以行奖惩。
正月十五,天官赐福;
七月十五,地官赦罪;
十月十五,水官解厄。
因被赋予了更深的文化意涵,
在时间长河中愈发熠熠生辉,
而这寂寥岁末的下元节,
却在历史风尘中渐行渐远。
对于这关乎生死的节日,
我们对待下元节的态度,
正如对待逝去亲人的追忆。
如今,过此节者寥寥,
我们尚能以回忆,
延续下元节的脉搏,
可若有一天,连记忆也消失,
下元节,便真正湮灭了。
祭祀、祈福、焚纸、问安,
皆饱含深情,诚挚无比。
莫让遗忘,将下元节变为空白,
这个蕴含了无数深情的节日,
值得我们倍加珍视。
是否可称为中国的感恩节?
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与下元节,往往相距不远。
尽管两者节日内容各异,
文化底蕴更是大相径庭,
却都在寒冬之际,
奇妙地绽放出同一种情怀:感恩。
或许是岁末天寒,
人们更易感受到生命中的温情。
素有祭神之俗,
或祭炉神太上老君,
或同庆水官大帝诞辰,
百姓修斋设醮,
诵经祭祷,虔诚叩拜,
举行迎神赛会,恭候神灵降临。
南方人用新收的糯米磨粉制成薄饼,
包裹素菜为馅,油炸成各式糕点,
或做成食品团子,置于门外“斋天”。
北京人则用赤小豆制作豆沙包,
名曰“豆泥骨朵儿”,
软糯香甜,别有风味。
将香插在田埂之上,
恭敬地祭拜水神,
还会制作彩色小船在河中漂游,
这一民间活动称为“水色”,意在酬谢神灵。
神灵能体察人间疾苦,
及时向天庭禀报,
降下福祉,为人解忧,
因此常怀感恩之心,
在为自己祈福的同时,
也为神灵献上人间的温暖与敬意。
是寒衣节的余韵。
在许多人心中,
下元与寒衣无甚差别,
悼念逝者,焚烧寒衣,送去温暖。
未能在寒衣节表达的关怀,
在下元节补上,亦不为迟。
不知彼岸的亲人,
是否找到安身之所,
望着窗外凛冽寒风,
总觉亲人孤单无依,
仿佛也承受着冬日的严寒,
家中的人,总是放心不下。
在十字路口,划个圈,
将黄纸与折好的金元宝一同烧去,
嘴里不停念叨着,收下吧,
别冻着,家里一切都好,不必牵挂,
念着念着,
恍惚觉得逝去的亲人,
其实并未远离。
其母为刚去世的外婆烧纸时,
忽然说,以往都是求祖先保佑我们,
如今,却要你来保佑我们了。
借祖先之力庇护家业,
可面对刚刚离世的亲人,
那句求佑之言,
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的。
远方的亲人始终在祝福你,
如你思念他们一般牵挂着你。
一丛火焰,两盏心灯,
冥冥之中,心灵相通,
下元节,总是洋溢着慰藉与温情。
是年中最后的月圆之节。
一年中,有五个月圆之日。
下元时,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
这是一年中最后一次,
与亲人灵魂相通的机会。
仿佛是他们留给你的最后叮咛:
珍惜当下,珍视眼前,
人生的真谛,永远是团圆。
这轮明月,
正如我们用最真挚的情感,
说出最美好的祝愿,
一切安好,无须挂念,
山高水长,愿你平安。
愿天地和谐安宁,
愿家家和睦团圆,
愿前路光明顺畅,
愿人人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