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沧源自治县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实现产业发展与基层治理互融共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走进勐角民族乡勐甘村,一条条整洁畅通的硬板路通向家家户户,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焕发新颜,“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错落有致,通过“绣花功夫”的精雕细刻,乡村风貌得到大幅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美丽乡村的画卷徐徐展现在人们面前。
产业是农民增收的最大底气,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大家自然自觉地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勐甘村将基层党建与茶叶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采取“党建+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盘活1000余亩长期撂荒和低产低效茶园,让茶农全部加入合作社,构建互帮互惠的利益共同体,有效串联茶农、合作社、企业、产品、市场、品牌,一体化发展产业。2023年茶园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6万元,年底茶农平均每人可领到茶叶款3500元。通过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鼓励群众自主发展优质水稻、姬松茸等特色产业,实现持续增收,2023年勐甘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3.68万元,实现“百万村”目标,村民更富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干劲更足了。
勐甘村不断深化基层党组织体系网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网,依托“五户联保、十户联防”的微网格,压实网格长责任,将网格化管理运用到全村的社会治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一老一小”、人居环境提升等工作中,推行“一码知网格”,智慧化网格积分管理,深入开展“四美庭院”“和睦邻里”“最美家庭”等评比活动,把集体经济收入用于乡村公共设施建设和奖励村民,有效推动了人居环境建设和乡村治理。
走进班老乡班搞村,五彩缤纷的鲜花道路、井井有条的农家院落、温润怡人的特色水景映入眼帘,让人犹如踏入一幅悠然的乡村田园画卷中。
班搞村通过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打好打响红色、绿色、抵边“三张牌”,找准工作载体、激活比较优势、抓实具体举措,加快建设“人气和旺产业美、生态和谐环境美、乡风和畅人文美、共富和顺生活美”的美丽乡村。
班搞村以“三好示范幸福村”创建为契机,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目标,积极探索“租金+现金+薪金+股金+奖金”的“五金”利益联结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子,采取“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短平快”辣椒产业360亩,产值可达400万元以上,实现人均增收80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元。企业还提供固定与流动两种岗位50余个,优先聘用周边农户到辣椒特色蔬菜产业基地务工,让群众在家门口获得“务工收益”,真正实现了“小辣椒”支撑“大产业”,百亩基地有前景更有“钱”景,村内随处都可感受到党建引领下产业发展的强劲脉动和社会治理的新型模式,走出了一条富民兴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岩帅镇赛弄村位于小黑江畔,傣语为“蜂蝶飞恋的漩涡潭”,村庄内整洁干净,一户一特色的小菜园、柴火房等绿美景观点就像一颗颗明亮的小星星,点缀着三面环山的绿美小村庄,呈现出乡村宁静和美的景象。
赛弄村发挥区位优势,充分利用沿江资源,以青贮、坚果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群众增收,打造了“村集体+合作社+公司+金融+农户”发展模式,在实现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与农民实现互利双赢,让群众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
该村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设立“聂唠喽勐”调解室,发挥好网格员、调解员、村寨老人、法律明白人、公共法律服务机器人等“五类人员”力量,请“本地人”讲“本地话”,从源头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做到温情调解“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切实解决群众办事难、急难愁盼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县委政法委供稿
编辑/王丽娟 责编/赵志明
监制/关汪武 总监/胡宁波
来源/沧源融媒 新闻热线/0883—7124240
投稿邮箱/cyxrm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