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京城的胡同可谓历史悠久,数量繁多,北京民间曾流传一句:“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赛牛毛”。据史料记载,北京各朝代有名字的胡同虽数目不同,但大约都不足2000条,民国时期是3000条左右,解放后大约有6000条右右,有人会觉得这个数字也并不是很多,您要知道在七十年代时,现在的三环路位置都是近郊区,可想而知当时城区面积并没有多大。
北京城是六朝古都,历史悠久,几乎每条胡同都能讲出一段历史故事来,像:砖塔胡同、文丞相胡同、高公庵胡同(国兴胡同)、王大人胡同(北新桥三条)、石驸马大街(新文化街)等等,这些胡同的历史都可追溯到是元代或明代,每条都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像“砖塔胡同”是元朝进入北京建的第一条胡同,而美国建国至今还不到250年。想要讲清楚北京所有胡同的故事恐怕几天几夜也讲不完,今天我们只能聊聊北京龙须沟流域的胡同名称趣闻。前文咱们介绍了龙须沟是北京三里河水系的一条支流,当年元代除了在北京城确立并修建了中轴线以外,还纵横交错修建了很多“水系”,在元代水系象征着兴旺和繁荣。龙须沟就是众多水系中的一条支流,很多人一提到龙须沟就会想到老舍先生笔下的那条“臭水沟”,其实我们前文提到了,龙须沟在清朝同治年间河水还是清澈见底的,到了光绪年间龙须沟上游河道断流造成下游河道变成了死水,日久天长就逐渐形成了一条“臭水沟”,假如晚清时期还能像“康乾盛世”那样强大无比,龙须沟的最终结局绝对会是另一番景象了,正如那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今天我们就从另一角度来了解一下龙须沟流域的胡同名称趣闻。
龙须沟从正阳门(前门)护城河流出先到珠市口,过去珠市口是京城贫富差距的一道分界线,从珠市口往南既是贫穷地区,当年清朝进入北京后,朝廷把内城所有汉人都迁移到外城,内城只允许满族人居住,并且按照五行八卦排列,内城分别由“八旗”官兵驻防,比如“镶黄旗”居京城北方的安定门内,五行中北方属水,“镶黄旗”黄色代表土,土克水,“正白旗”居京城东方的东直门内,五行中东方属木,正白旗白色属金,金克木……其它旗均按五行方位排列,以此类推。另外珠市口过去叫“猪市口”,因为此地是京城一个生猪交易市场,这种市场方圆几里都是臭气熏天,那时皇帝每年都要去天坛祭天路过此地,于是皇帝一道圣旨就把生猪交易市场迁移到东四一带,“猪市口”从此改成了“珠市口”。东四过去叫“东四牌楼”,因为街口有一座“牌楼”,老北京人都知道过去北京有东单牌楼、东四牌楼、西单牌楼、西四牌楼,但老北京人从不这么称呼,老北京人管东单牌楼叫“单牌楼”、管东四牌楼叫“四牌楼”,管正阳门前面那个牌楼叫“五牌楼”。年长些的北京人可能还记得,东四还有一个名字叫“猪市大街”,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当年朝廷把珠市口的生猪交易市场迁移到此地才有了“猪市大街”这个地名,1954年东四的牌楼被拆除,“猪市大街”的地名同时也被取消了,但六十年代老百姓还习惯的称呼东四为“猪市大街”。
(图一:清代珠市口生猪交易市场、图三:东四牌楼。图片来自网络)
龙须沟流到珠市口后转向东侧的“狗尾巴胡同”(Yǐ bā),狗尾巴胡同这一带大大小小、纵横交错有数十条胡同,南面是天桥,北面是珠市口东大街,这条胡同细长,极像一种狗尾巴草,故得此名,胡同口就是龙须沟。西草市胡同过去是草料市场,过去打仗离不开马,养马就离不开草料,所以当时京城有很多这种草市,为区分东面蒜市口的草市,故把此地称为“西草市”。这一带还有刷子市胡同、铺陈市胡同、袼褙店胡同,顾名思义胡同里全是经营这些商品的店铺和作坊,过去很多家庭都是自己“纳鞋底儿”制作布鞋,而“纳鞋底儿”离不开“铺陈”和“袼褙”,“铺陈”就是破旧的碎布头,北京人还记得,过去沿街叫卖的游商小贩有一种“吆喝”声儿是:“破烂儿我买、有旧铺陈的我买”,也有叫“有旧衣服的我买”。把这种叫做“铺陈”的碎布头,用浆糊整齐的粘贴在木板上,干了以后揭下来就是纳鞋底儿用的“袼褙”,把“袼褙”按照所需不同尺寸剪成鞋底儿样,再把几层叠加起来就可以纳鞋底了,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家庭再自己纳鞋底做布鞋了,所以铺陈、袼褙这两个词汇很快也会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了。此地还有由于两户人家闹矛盾而产生的胡同名字,听老一辈儿人讲。由于和对方有矛盾,一大户人家为威慑对方,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叫“老虎洞”,彰显威武霸气,而另一大户人家也不甘示弱,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叫“山涧口”,意思是你就是再凶猛的老虎照样得掉到我这“山涧口”里来,两家就这样僵持多年剑拔弩张、互不相让,日久天长周围百姓反倒把“老虎洞”和“山涧口”名字叫习惯顺口了,自然而然的成了这两条胡同的名字,而且一直保留至今。当然这只是传说,由于年代久远,也无从考证了。(六十年代中期老虎洞被改叫“红山巷”)
(图片来自网络)
龙须沟再往南就流到了天桥,天桥这地方在明永乐年以前叫什么名字至今没有任何资料记载过,我们暂且借用一下“天桥”这个地名,天桥当年有座破旧的木桥供人行走,桥下便是龙须沟,当年天坛建好后皇帝要去天坛“祭天”时就必须路过天桥,皇帝绝不可能同老百姓共用那座破旧的木桥,所以朝廷专为皇帝修建了一座“石桥”,桥修好后叫什么名字呢?各大臣争相建言,因为这桥是专为皇帝修建的,皇帝是谁?皇帝是“天子”,“天子”走的桥理应称为“天桥”,从此便有了“天桥”这个地名,如今,当年专为皇帝修建的那座石桥早已不见踪影,但“天桥”这个地名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龙须沟从天桥改向东流,经天坛北门到红桥,红桥这地方过去叫“苜蓿园”,(苜蓿是一种喂马用的营养丰富的饲料)古代战争离不开战马,养马就必须备有充足的饲料,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当年在京城九门以外有上百倾土地种植苜蓿,此地就是朝廷种植苜蓿的基地之一。因为苜蓿园这地方有条龙须沟出行不方便,当地官员就在龙须沟上修建了一座木桥,建桥用的略显发红的木材经阳光照射后显得更加红亮,周围百姓便把这座桥称为“红桥”,北京人说话带儿化音,红桥发音是“红桥儿”,由于叫着顺口,时间久了人们索性都称此地为红桥儿,逐渐淡忘了“苜蓿园”这个地名。
红桥的东面是“四块玉”,四块玉这地方原来非常荒凉,也没有地名,是一片苇子坑,古代盖房离不开黄土,由于此地荒凉,老百姓就在此地挖土运到城里去贩卖,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一片苇子坑,当年天坛建成后,剩下四块巨大的汉白玉石料无处存放,当时的官员为图省事,就将这四块汉白玉石料暂时存放在天坛墙外的一片苇子坑旁,由于此地没有地名,日久天长周围百姓索性把此地称为“四块玉”,就这样这四块汉白玉石料竟然成了当地的地名了,但老北京人称呼从不说“四块玉”,老北京话称四块玉的发音是:四合玉儿。另外这四块汉白玉石料后来在历史上还发生了非常精彩的传奇故事,但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只聊龙须沟流域胡同名称的趣闻,其它的就不过多赘述了。龙须沟从“四块玉”往东流经体育馆西路进入左安门护城河,这就是龙须沟完整的流经线路。
(图一:清朝时期的红桥,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结束语:了解古老的北京城历史,发掘传承北京胡同文化,让子孙后代能继续感受北京城的历史韵味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投稿:zip1976@163.com
关注:bj11010_(皇城根儿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