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运书单list267| 新金融帝国

文化   2024-11-24 20:00   天津  

读后感悟:

社会进步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有人认为社会进步依赖于科技的发展,有人认为新知识的推动是关键,还有人认为机制创新至关重要。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却常常缺乏对人类个体主动性的考量,似乎忽略了人作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主体的积极作用。实际上,人类的进步并非仅仅是被动接受外部推动的结果,而更多地是人类自身内在的驱动力所推动。人类的进步始终是建立在本能和欲望的基础上,通过设定目标、规划执行、检查调整的循环过程不断努力,直至实现目标,然后再奋起追求更高的目标,展开新的征程。尽管实际执行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波动,但整体上仍然遵循着这一逻辑,这一历程。戴明意识到了这一点,将这种不断上升的循环过程称为PDCA(Plan-Do-Check-Act)戴明循环,这一循环的基础假设是目标可见、可衡量,而可见性又是衡量的前提。然而,如果目标本身是不可见的,那么如何通过PDCA实现进步,如何在面对不可见世界时应用PDCA呢?这正是本书所要探讨的问题。

作者认为以往人类社会的进步主要源自对可见世界的分析和探索,基于对可见世界的洞察,我们构建了现代商业世界,建立了现代商业生态,建设了高效的运行机制,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取得了现今的成就。然而,这种增长显然是不可持续的。要实现新的快速增长,必须转向不可见世界,开始挖掘其中的潜力,让这种新的潜力推动新的增长。

尽管本书原本讨论的是数字化,但其独特之处在于将数字化的应用背景置于人类无法触及的领域。数字化最能发挥作用、释放效能最充分的地方显然是人类无法触及的领域。数字化不仅让原本可做之事更加完善,也让原本无法做的事变得可能。按照这一思路,作者呼吁现阶段可见世界的利益已经被充分开发,接下来应该转向不可见世界,开发不可见世界的潜力,从而推动新的增长。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PDCA的进步逻辑本质上并无变化,但不可见世界却开始变得可见。综上所述,本书从可见性的角度探讨了数字化技术的巨大潜力,尽管前提有待商榷,但结论却是毫无疑问的。


读后感悟:

英国曾经的“脱欧”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实际上我们大多只是旁观者,对其缘由和意义并不十分了解。这本书以“脱欧”为主题,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讲述了《英国故事》,帮助我们解开“脱欧”之谜,同时深入了解这个悠久“老牌帝国”。

书籍结构清晰,前四章分别探讨了作者设定的四条线索,而最后一章则对前文进行总结。特别是最后一章,通过专门的节选概括了前面四条线索,让读者一目了然。整体而言,“脱欧”是一个结果,但要理解这一结果,必须先从“入欧”和“在欧”阶段着手。全民公投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心态和情绪,而要理解这一心态,就必须从历史和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复杂关系入手。

作者提出的四条线索中,核心是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第二章),因为“脱欧”是指英国脱离欧洲。英国人为何不认同自己是欧洲一部分,涉及到大英帝国辉煌的历史地位(第一章),虽然帝国已日渐衰落,但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影响。此外,“脱”和“留”公投差距不大,反映出英国内部存在分歧,这些分歧是否与地域特征相关?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倾向于“留”,而英格兰和威尔士更倾向于“脱”,因此必须追溯英伦三岛历史上各部族之间的关系(第三章)。

书中作者持有批判态度,揭露现实,言辞刻薄。特别是引用艾奇逊在1960年代的话语,指出英国“失去了一个帝国,但还没有找到一个角色”,强调英国在国际上的挣扎和定位问题。

这本书内容丰富有趣。我昨天在书中截取了几段内容发到朋友圈,引起了很多讨论和关注。不止一位朋友认为这些观点似乎是中国人的视角,甚至猜测这是中国人撰写的。但也有许多人表达了对书籍的兴趣,纷纷表示已经或计划购买阅读,对英国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读后感悟:

一开始阅读《我们深陷泥潭》时,我误以为作者在开篇所描述的罗杰是故事的主角,这让我感到困惑和不解。这样一个自私且偏执的人,沉浸在自我膨胀中,将整个家庭拖入漫长的苦难之中,却又将所有责任推给妻子和女儿,让人难以产生共鸣和喜爱之情。

然而,我意识到,我之所以对罗杰这样的父亲形象感到厌恶,可能是因为他让我想起了许多我曾经遇到过的人和事。这些年来,我的朋友们逐渐摆脱了稚嫩,开始以坚强而顽强的灵魂与社会抗衡,但最终却发现,阻止她们全力以赴面对世界的,往往是来自家庭和父母的沉重压力。

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这一代,父母初为人父母,子女初为孩子,这种“不理解彼此”的鸿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深,从我们幼年时期便为日后的争吵埋下伏笔。

在《我们深陷泥潭》中,罗杰自称是虔诚的基督徒,却一直通过苛刻的教条来规范家人的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甚至要求子女必须就读宗教学校,否则就会切断关系,或拒绝支付大学学费,导致大儿子文森特离家,小女儿帕齐入伍。从子女小时候开始,罗杰就用极端的方式来惩罚他们偶尔的不懂事,比如帕齐仅仅因为化了一次浓妆,便被禁止洗澡整整一个星期,只因为罗杰希望教导她“身体要像圣殿一样”这个道理。

即使最终全家因为罗杰的自私选择陷入了财务危机,导致最终分崩离析,罗杰在这期间还背叛了自己的博士导师。他却错误地认为帕齐怀孕并堕胎,责备妻子隐瞒和女儿的罪孽深重。

父母的缺陷使得帕齐一度陷入无法自拔的生活泥潭,但即使在最困惑的时刻,她也没有放弃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年轻时,由于父亲拒绝支付学费,她无法上大学,但她选择了另辟蹊径,成为一名被派往险境的军人,只为争取退伍后的福利重新踏入校园。长大后,她逐渐认清父亲内心的冷酷,开始将自己与原生家庭分离,宁愿为自己的生活奋斗,也不再受父母影响。

因此,读完《我们深陷泥潭》后,我翻阅了许多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网络上各种声音纷至沓来。有人不理解那些将自身困境归咎于父母的人,不明白为什么他们无法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有人则畏惧网络上关于原生家庭的负面言论,也有人为这个中性词汇“原生家庭”做出辩护。原生家庭的影响因人而异,但对于那些从小承受苦难的人,我真诚地希望他们能像帕齐一样,找到人生的关键所在。只有当我们释放对父母伤害的执念,走进自己的世界时,我们才能不再成为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



书单搜索
每日书单推荐,全网好书搜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