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大云说:“我母亲36年的,在老家跟着我大哥。昨天回去看她,大嫂一通抱怨,说老人家晚上不停喊着让关灯,早上不停地喊着让多穿衣服。每天都这样,把人家烦得气得!唉,这是不是老年痴呆的症状?”
我说:“正常,我母亲也这样,我认为这是老人节约和关爱儿女的表现。”
大云说:“太谢谢你了,我心中的疑惑终于解开了。”
我忽然发现,人与人之间,最大的误会,就是人们无法准确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爱和感恩。
或者是,无法准确感受别人所发出的爱的信号。
现实生活中,基本上所有的高龄老人,都会这样絮絮叨叨地说话。
最近两天,母亲一直在很紧张地问我:“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了?”
理由仅仅是,周日早晨,她起来后,一直没看到我。
每一次母亲这么问时,我心里都非常感动。
我认为,这是只有母亲才会有的对儿女深深的爱心和关心。
所以,每一次,我都会很耐心地回答:“我身体好着呢,一点事都没有。”
晚饭后,母亲必须说的一句话,就是:“把厨房里的灯关上。”
虽然我觉得灯开着更好,但还是很顺从地把灯关上了。
在我看来,母亲让关灯,只是希望我们能节约电费。
她觉得吃完饭了,厨房的灯就没必要再亮着了。
我们把厨房里的灯关上,客厅里的灯开着,也不会影响走动。
那其实,也是母亲对我们的爱心。
理解了这一点,我就高高兴兴地把灯关上了。
以前,嫂子也经常说:“咱娘只要在家,晚上看到门灯亮了,必定会随手关上。我说过她很多次,晚上天黑,开着灯,能看清路。黑灯瞎火的,万一摔倒了,就麻烦了。但她就是不听,好像关上灯能省多少钱似的。她就想不到,要是摔倒了,不知道花多少钱才能看好呢,人还得受罪。但是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给她说都不听。”
我知道,嫂子说的是对的。
但是,我更知道,母亲从小形成的节约意识,是刻在骨子里的,是根本就不可能改变的。
既然不能让母亲改变,我们就只能改变自己。
因为母亲的发心,其实是为我们好。
我们听她的话,她就会觉得高兴,会觉得自己还有价值。
母亲高兴了,身体就会好。
母亲身体好了,我们才省心、放心、安心。
这样做,其实就是亲密关系的良性循环。
前天,雅芳过来,我说起前一段被老母亲抱怨,有半个月没去看她了,我听了很不好受。
雅芳说:“那是她想你了,老人都是这样,不会好好说话。”
雅芳的话,突然让我心中一亮。
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说话,但是,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大多数人因为环境和其他原因,都活得很拧巴。
明明内心里很想某个人,当对方出现在眼前时,却偏要责怪对方不主动来看自己。
明明很喜欢某样东西,亲人买来了,却非要说东西太贵,让退回去。
好像她们天生就不配得到别人的好一样。
这样的人,大都有从小经常被父母或者其他家人打压的经历。
小时候,无论他们提什么要求,都会被认为是错的、笨的、不合时宜的。
等到长大了,他们就会羞于对别人提要求,甚至自己都无法准确捕捉自己真正的意愿。
以至于,即便他们心里面有着满满的爱,表达出来的却依然是抱怨、挑剔和不满。
如果我们和这样的亲人相处,千万不要计较他们说话的字面含义,而是要去看他们言语背后的发心。
年龄越大越觉得:人世间的爱,只有母爱是无私的。
虽然母亲也会偏心,也会重男轻女,也会对我们提过分的要求。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把自己的不满直接表达出来,母亲内在的良知,多数情况下,都可以被点醒。
不过,也有很个别的母亲,确实非常自私。
比如,好友媛媛的母亲,虽然一直被媛媛像太上皇一样地伺候着,却依然对媛媛不停地挑剔、抱怨和打压。
我这样的母亲,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母亲,而是有心理疾病的母亲。
正常情况下,我们所有人的母亲,都是一直在辛辛苦苦操持着家务,一直在为家人无私做贡献。
这也是,天下所有的儿女,提起母亲这两个字,心里就会无比温暖和感动的原因。
也更是儿女们心甘情愿为母亲余生的幸福美好,无怨无悔付出的原因。
这些都无关世俗,只是因为,只有母亲才配得上这样的回报!
尤其是,那些一直被母亲善待的儿女,更愿意心甘情愿地为母亲去付出。
因为,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温情和善待。
更因为,那是我们生命的来处。
俗话说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犯错误在所难免。
我们下一代要做的事情,就是:继承长辈的经验 改正他们的错误。
我们读书的目的,正是为了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每天晚上,母亲都会和我说很多话。
说的全是我们姊妹几个的事,她小时候的事,她娘家亲人的事。
我一直都很耐心地听着。
我忽然意识到:母亲每一次的唠叨,每一句话语,其实都是在想和自己的亲人,发生爱的链接。
母亲已经九十岁了。
现在还能坐在身边,和我面对面说话。
我每次都会有所触动, 这就是在和母亲发生爱的链接。
我觉得:这就是自己莫大的福气,我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