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 |
1809年奥地利帝国在被拿破仑再次击败并签订了屈辱的《美泉宫条约》后,时任奥地利驻法大使梅特涅被委任为奥地利外交大臣,从此开始执掌奥地利外交政策。在1809-1814年间,梅特涅通过灵活的外交策略和坚定的外交决心让奥地利逐步恢复了在欧洲的影响力,并从一个虚弱的战败国成为了反法同盟的领袖。
#1
与拿破仑协调:1809-1812年间的奥地利外交
1807年7月,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以《提尔西特和约》的签订为标志宣告结束。在长达十余年的战争后,拿破仑击败了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基本建立了以拿破仑法国为核心的欧洲霸权体系。《提尔西特和约》的实质是一个法国与俄国瓜分欧洲势力范围的瓜分条约,而这一和约对欧洲外交格局的最大影响是标志着普鲁士暂时退出了欧洲列强的行列——普鲁士被和约剥夺了大约一半的领土,被迫将军队限制在43000人并向法国提供1.5亿法郎的贡赋。《提尔西特和约》签订时,克莱门泽·冯·梅特涅正在担任奥地利帝国驻法大使,他意识到法国和俄国的和解将使奥地利帝国在欧洲的地位更加脆弱,但他也认为法俄的和解无法长期维持。在1808年9月的埃尔福特会议上,俄国拒绝了拿破仑提出的协同进攻奥地利的要求,这部分证实了梅特涅的观点。
由于拿破仑被迫将大量驻扎在德意志的军队调往西班牙,欧洲的力量格局发送了转变,奥地利帝国感到有机会迫使拿破仑陷入两线作战并恢复德意志的势力均衡。为了推动大陆盟国反对拿破仑,英国分别向普鲁士和奥地利提供了20000英镑和250000英镑的信贷,并保证会加强在半岛的军事行动。出于这些因素,奥地利帝国最终选择与拿破仑法国再次开战。但战争的结果并不像奥地利人在战前想象的那么美好,拿破仑在瓦格拉姆决定性的击败了奥地利军队,迫使奥地利签订了《美泉宫条约》。奥地利帝国被迫向法国割让了达尔马提亚和亚得里亚海出海口,并向华沙大公国割让了西加利西亚、向俄国割让了捷尔诺波尔。奥地利帝国在《美泉宫条约》中失去了亚得里亚海出海口和约20%的人口,并被迫向法国提供8500万法郎的赔款。《美泉宫条约》签署后,奥地利帝国暂时失去了和拿破仑对抗的能力,外交大臣施塔迪翁因鼓动帝国对法开战而辞职,梅特涅返回维也纳担任奥地利外交大臣,开始执掌帝国的外交政策。
克莱门泽·冯·梅特涅的肖像油画,绘制于1825年。
作为前驻法大使,梅特涅亲眼目睹了奥地利帝国在1809年的失败,这让他意识到奥地利不能再站在反法的第一线作战,这一点也成为未来几年中梅特涅外交思想的核心原则。为了在奥地利推动亲法政策,为帝国恢复元气争取时间,梅特涅筹划了拿破仑和哈布斯堡家族的玛丽·露易丝的婚姻。随着俄国于1810年违反《提尔西特和约》,允许英国商船在俄国港口停泊和贸易,法国和俄国的关系开始下降,这间接导致了法奥关系的升温。1812年,法国和俄国关系开始走向战争边缘。在得知普鲁士和法国签订了一个针对俄国的军事同盟条约以牺牲俄国(或许还有奥地利)利益为代价部分的恢复普鲁士的利益后,梅特涅也选择与法国进行合作。1812年3月,法奥签订《巴黎条约》,奥地利将为入侵俄国的法国军队提供一支30000人的军队,以换取奥地利在加利西亚组建军队的权力,这是《美泉宫条约》禁止的行为。梅特涅认为即将到来的法俄战争对奥地利来说将是“一场自我保护的战争”,奥地利的目的是维护自己在加利西亚的统治地位。不过,梅特涅还是秘密的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表示,奥地利不会采取积极的军事行动,这足以证明梅特涅的亲法政策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摧毁法国霸权而制订的。梅特涅的政策使奥地利可以在即将到来的法俄战争中置身事外,利用法国在法俄战争中对奥地利的需求恢复实力,以此获得在必要时可以影响欧洲格局的力量。不过梅特涅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必要的时刻到来的很快。
#2
摇摆于拿破仑和盟国之间:1812年到对法宣战期间的奥地利外交
1820年,当梅特涅回忆1812年末到1813年初那个决定了欧洲命运的冬天时,他不无感慨的写道:“我与拿破仑打了数年的交道,仿佛在下一盘棋,谨慎的观察着对方:我准备将他一军,他准备把我和棋子一同摧毁。”尽管拿破仑的军队覆灭于俄国,但法国仍然是意大利和低地的统治者,莱茵邦联中的德意志邦国仍愿意支持拿破仑,奥地利必须抓住难得的机会重建自己的影响力和欧洲均势,但又不能轻举妄动招来拿破仑的怒火。在普鲁士向法国宣战并与俄国站在一起后,法国和反法同盟双方都开始争取奥地利的支持,而梅特涅则巧妙的利用了这一有利地位扩大奥地利的影响力。1813年2月,奥地利和法国的同盟条约到期,奥地利随后转为武装中立。在拿破仑和反法同盟都在向德意志腹地调遣军队的同时,梅特涅派遣布勃纳伯爵和施塔迪翁伯爵分别前往拿破仑和联军的营地,开始了自己的外交攻势。由于拿破仑看上去不可能未经战斗就放弃在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势力范围,而这是奥地利为恢复欧洲均势的主要要求,因此梅特涅的立场很快就偏向了联军一方。4月29日,梅特涅通过莱布策尔特恩男爵向联军总部递交了两封信件,指出奥地利正在波西米亚重建军队,联军不应该对奥地利的立场感到担忧,即使拿破仑在战场上击败了联军,奥地利在波西米亚组建的这支军队也能阻止法国皇帝扩大自己的胜利。5月7日,施塔迪翁伯爵公开了梅特涅草拟的声明,表明了奥地利的条件是奥地利和普鲁士恢复大部分失地、取消华沙大公国、法国放弃在莱茵河以东的所有领土并解散或至少修改莱茵邦联。施塔迪翁伯爵在和俄国外交官内塞尔罗德的交谈中提出,奥地利准备和联军协商军事计划,如果拿破仑在6月1日前拒绝接受上述条件,奥地利就会加入反法同盟。
与此同时,1813年的春季战局以拿破仑在吕岑和包岑两次击败联军而结束,双方都感到需要更多时间以进行军事准备,遂于6月4日宣布暂时停火到7月20日。对拿破仑和联军来说,夏季停火是加强军事准备并组建新军队的时候,但对梅特涅来说却是宝贵的外交窗口期。6月份,梅特涅离开维也纳,前往波西米亚的伊钦,在那里策划奥地利帝国的外交政策。6月27日,奥地利帝国在施塔迪翁声明的基础上与俄普同盟签订了《赖兴巴赫条约》,条约规定了奥地利和反法同盟向拿破仑提出的和平条件:奥地利收复伊利里亚、莱茵邦联解散、法国军队从德意志和意大利撤出、解散华沙大公国、恢复德意志诸自由市的独立、普鲁士恢复到1806年的领土大小。梅特涅承诺,如果拿破仑拒绝接受这一条件,奥地利帝国就会加入反法同盟,对拿破仑作战。在得知奥地利可能和俄普同盟缔结了一个条约后,拿破仑邀请梅特涅前往德累斯顿会晤,但这次会晤没有达成任何有意义的共识,除了双方约定将夏季停火延长到8月10日。
由于拿破仑拒绝在军事失败前放弃自己帝国的任何一部分,8月11日,奥地利帝国正式向法国宣战。梅特涅的外交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在他最大的难题是协调同盟内部关系和对法外交的平衡。
#3
翻转外交:对法宣战后到维也纳会议前的奥地利外交
1813年9月9日,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的代表在特普利采分别签署了双边同盟协定,10月3日,英国也加入了同盟。《特普利采条约》的公开部分是模糊不清的,而真正关键的领土问题隐藏在秘密条款中,各国一致认为应该:1、以1805年的标准在奥地利和普鲁士重建君主制;2、解散莱茵邦联,恢复在奥地利和普鲁士边界之间的、以及在莱茵河与阿尔卑斯山之间的的国家“完全的和不受限制的独立“(l’indépendance entière et absolue);3、将汉诺威及其家族的其他财产归还给不伦瑞克-吕讷堡家族,即恢复在汉诺威选帝侯国与英王之间的联合统治关系;3、在俄普奥之间就华沙大公国的归属达成一致意见;4、恢复汉萨城市和奥尔登堡大公国;5、恢复那些被拿破仑推翻的国家。
在达成一致后,奥地利军队和俄普联军一道参与了1813年的秋季战局。10月中旬,联军在莱比锡决定性的击败了法国军队,逼迫拿破仑将法军主力撤出德意志,新的外交博弈旋即展开。拿破仑的帝国现在已经开始走向瓦解,最终导致拿破仑帝国倾覆的因素很多,而梅特涅主导的战时外交绝对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早在10月8日,梅特涅就与莱茵同盟中最重要的国家巴伐利亚签订了《里德协议》,将这个法国的传统盟友争取到了反法同盟一边。在巴伐利亚之后,越来越多原本摇摆不定的德意志邦国选择背叛拿破仑,11月2日,梅特涅与符腾堡王国签订《富尔达协议》,11月7日,莱茵同盟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整个德意志都站在梅特涅身后对抗拿破仑法国。
1813 年 6 月 26 日,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与奥地利外交大臣克莱门斯·冯·梅特涅侯爵在德累斯顿马科利尼宫会面。
现在梅特涅争取到了足够强大的力量,反法同盟开始考虑如何结束这场战争。在莱比锡战役的最后一天(10月17日),拿破仑在预感到大势已去后曾归还了此前被俘的奥地利将军默费尔特,由他来转达自己的谈判请求。10月29日,反法同盟答复了拿破仑的议和请求,联军提出的法兰克福提案要求法国恢复莱茵河-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的自然边界、承认荷兰独立、恢复西班牙王国。梅特涅在一封寄给科兰古的私人信件中提醒他,法国不应该错过这个议和机会,因为此后同盟若取得进一步的胜利,和谈的条件必将加码。梅特涅之所以如此,只是因为他已经预料到了战后各国围绕萨克森-波兰问题必将爆发争斗,而法国在战后有可能成为奥地利对抗俄国和普鲁士扩张野心的盟友。
然而,就如拿破仑拒绝了《赖兴巴赫条约》一样,虽然拿破仑已经失去了德意志,但他仍顽固的拒绝了法兰克福提案的条件。1813年12月,联军发起了一场冬季战役,开始强渡莱茵河,进攻法国本土。然而联军在战场上高歌猛进的同时,同盟内部却经历了一场危机。在反法同盟内部,对于这场战争该如何收场,其实是没有定论的。同盟的最终目标是否是推翻拿破仑的统治,如果真的要推翻拿破仑,那么应该让谁来接替他的地位?关于法国前途命运的争论使得同盟分成希望保留拿破仑的奥地利和希望推翻拿破仑的俄普两派,而英国则袖手旁观。为了弥合分歧,同盟各国的代表在朗格勒集会。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希望由瑞典王储贝尔纳多特接替拿破仑统治法国,梅特涅和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则意识到这将导致一个俄国主导的法俄同盟的形成,因此坚决抵制沙皇的建议。沙皇随即做出些许让步,但是要求联军立即进军巴黎,并由法国人民自行选举自己的君主。梅特涅很不喜欢这种进步的、革命式的安排,要求法国只能由拿破仑继续统治或迎回波旁家族,绝不能在法国进行全面的选举。沙皇威胁如果梅特涅不接受他的要求,俄国就会让同盟破裂,随后自己独自进军巴黎,梅特涅则针锋相对的表示如果沙皇要推出同盟,那么奥地利也会退出同盟并与拿破仑单独议和。在梅特涅的强硬态度下,沙皇最终让步了,法国的未来问题被暂时搁置。
当然,沙皇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他怂恿普鲁士将军布吕歇尔指挥他的部队甩开奥地利军队进军巴黎,以此证明仅靠俄普同盟就可以推翻拿破仑,从而将战后和谈置于赤裸裸的国家力量基础上。但是,布吕歇尔的军队在1814年2月12日被拿破仑击败,这证明了即使拿破仑虚弱到极点,还是需要同盟各国的团结一致才能最终将其击败,奥地利的地位重新变得稳固起来。由于拿破仑在1814年2月取得的一连串胜利,迫使同盟各国重新开始考虑与拿破仑谈判。同盟各国在朗格勒会议上达成一致并致信科兰古,表达了反法同盟的和平条件:法国将恢复1792年的边界,而英国会归还一系列法国殖民地。但拿破仑坚持拒绝同盟提出的要求法国割让领土的方案,这导致反法同盟对与拿破仑和谈失去了幻想。1814年3月4日,英奥俄普四国签署《肖蒙条约》,规定四国各自在战场上投入15万军队(英国以资金代替军队),各国不得私自与拿破仑议和,最重要的是,条约假定战争结束后法国仍有威胁,为此构建了一个针对法国的防御同盟。在《肖蒙条约》的其余部分,英国和奥地利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的保证:荷兰被允许吞并比利时,德意志各邦的主权得到确认(这意味着奥地利在德意志问题上的拖延企图得到了满足)。由于条约没有就波兰问题做出决定,因此沙皇得以继续模糊他在波兰问题上的立场。
《肖蒙条约》签订后,联军坚定了信念,于是接下来的一切便顺理成章。3月30日,联军进入巴黎。4月11日,拿破仑与反法同盟签订了《枫丹白露条约》,标志着拿破仑对法国的统治彻底结束,反法同盟恢复了波旁家族对法国的统治。5月30日《巴黎和约》签订,法国放弃了对荷兰、比利时、德意志、意大利、马耳他和瑞士的一切权利,英国获得原属于法国的殖民地多巴哥、圣卢西亚和毛里求斯,西班牙获得了圣多明各港的法国部分,和约还将波河-马雷焦湖作为奥地利和意大利的边界,并恢复了哈布斯堡家族在托斯卡纳的统治。
#4
结语
纵观梅特涅主导下奥地利帝国在1812-1814年的外交政策,可以很清楚的发现,这一时期的奥地利外交政策在目标上是坚定的,即摧毁拿破仑法国霸权并恢复欧洲的势力均衡,但在梅特涅高超的外交技巧下,奥地利在这一时期的外交手段较为灵活。在1812年,梅特涅通过在和法国合作签订军事同盟的同时与俄国在战场上保持默契的方式在法俄战争中置身事外,为奥地利争取到了宝贵的恢复时机,这一时期奥地利恢复的国力在1813年被证明是至关重要的。依靠在1812年建立的军队,梅特涅成功使奥地利在1813年春季成为拿破仑和反法同盟争相争取的对象。尽管梅特涅从一开始就意识到奥地利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加入反法同盟,通过在军事上击败拿破仑的方式恢复欧洲均势,但他还是通过和双方同时进行外交调停的机会为奥地利又争取到了半年的喘息之机,并在1813年夏季使奥地利看上去是因拿破仑的顽固逼迫而非梅特涅的意愿加入了战争。当拿破仑在莱比锡被击败,欧洲均势得到恢复后,梅特涅为了不让俄国太过得势再次破坏均势,成功获得了英国的支持,并通过《肖蒙条约》至少在表面上维持了同盟的团结。
纵观1812-1814年的欧洲历史,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奥地利从一个虚弱腐朽的战败国一跃成为反法同盟的领袖。这一惊人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梅特涅的外交手腕。尽管外交在强国崛起中的作用经常被人们忽视,但梅特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外交的巨大效力。
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国家边界。
作者:南北naive
编辑:Danti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