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陈氏大宗陈凤台世家

创业   2024-11-18 22:30   湖北  

点上面“义门陈氏网”免费订阅!

义门陈氏网微信公众号:ymcsw1949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义门陈氏”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中华陈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亲交流。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陈氏文化,传播陈氏正能量。

陈凤台文化


      陈凤台(1148年-?),名辉,号凤台,妻子邝(kuàng)氏是邝儒平之女。宋朝进士,官至谏议大夫。陈凤台墓在清新区禾云镇天堂山上。
   南宋理宗年间(1225年-1264年),北方战事日紧,元朝蒙古铁骑节节南下,陈凤台作为陈氏族人领袖,率兄弟7人、子侄28人,族中兄弟30余人从珠玑巷首迁清远,休整后再举家南迁。
      长子陈谟、次子陈宣、三子陈英、四子陈恺、五子陈润、六子陈图、七子陈仁,史称“七子流芳”。儿子七人中有四人中进士、三人为秀才,号称“一门五进士”、“七子流芳”。在陈凤台的族裔和后裔中,有明代被称为“一代大儒”、“岭南一人”的陈白沙,有清光绪年间高中文科探花的陈伯陶,还有辅仁大学校长、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国宝”的陈垣等。
      
     南宋抗元英雄陈辉(号凤台),为广东韶关南雄的祖先。至于是何时从南雄珠玑巷迁到江门五邑地区,由于历史久远,族谱资料残缺,家族庞大,分支渐远,因此摸不清陈凤台及其七子的来龙去脉。陈凤台的曾祖父(文公)携家人从外省迁入南雄珠玑巷。文生鼎,鼎生万山,万山生辉(凤台)。陈凤台生有七子,个个都有功名,长子陈谟,宋进士;次子陈宣,宋进士;三子陈英,宋进士;四子陈恺,宋宣议大夫;五子陈润,宋庠生;六子陈图,宋庠生;七子陈仁,宋庠生;称为“七子流芳”,一直在陈凤台的后人中流传至今。而广东清代第一状师陈梦吉,正是陈凤台第七子陈仁翁的后裔。
      在很久以前,天上有一条神蚕来到人间漫游四方,发现天塘山的青山绿水美如仙境,加上那时候天塘山地区还未有人来耕山种地。于是这条神蚕就在这个清静的环境中尽情地享受着这里的青山绿水和满山遍野的新枝嫩叶,乐而忘返地过了一天又一天。终于有一次,天上各路神仙聚会时,发现神蚕未到。众神仙到处打听神蚕的下落,后来在天塘山找到了它,并劝它立即返回天上,但神蚕感到天塘山的美境已胜过天上的仙境,不管怎么劝说也不肯回去,众神仙只好回到天上将此事报告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听后非常生气,指责神蚕有违天条还不听劝告。为了严明天规,惩一警百,立即施展法术,让神蚕化作一座青山,让它在这荒山野岭中静卧思过。
      这时的神蚕尽管身强力壮,但已被王母娘娘的法术定身,用尽力气也无法走动,只能静卧在这里吐丝作茧,层层的蚕丝又把自身紧紧地包在中间。经过漫长的岁月,神蚕吐出的丝变成了漫山遍野的青草和藤条。因为这里的青草和藤条是由神蚕吐丝转变而来的,所以生得特别细长和柔软,除牛羊特别喜欢吃这里的青草外,古时候当地的百姓喜欢割这里的野草来搭建草屋,用来避风寒遮雨水。每到春耕时节,人们也上山去寻找藤条回家栓住犁耙套在牛肩上让牛拖动犁耙进行犁田耙田。当地人一直把这种藤条叫做牛藤。它生得柔软坚韧又不怕水浸,非常好用。
      这座由神蚕变成的青山,从沙河圩东面的桥头向西远望,更觉得是一条长约十里的巨蚕自西向东横卧在桂湖村的北面。因为这座山向桂湖村的一侧是悬崖绝壁直上云端,如遇春夏的多雾天气,更惊现出一种特有的奇观,云雾在半山间飘动,如一条白色的绸带挂在山腰,露出山脚和山顶。这时从远处望去,好象这条天蚕在天空中穿云破雾地飞翔,忽隐忽现,实为自然奇观。古时候有一位地理先生,看到这种奇观后,把这里的龙脉起名为“飞天蚕形”,认为这是神蚕在现身。神蚕虽然曾经违反天条,被王母娘娘施法定身,但它知错就改,在凡间静卧思过,重新修炼,吐出的蚕丝化作绿草长藤,为当地的百姓所利用,等到修炼成功之时,就会破茧而出重新升天

      通过这位地理先生的指点,陈凤台(宋朝进士谏议大夫)的后人将陈凤台的遗骨安葬在“飞天蚕形”山上的“落地金钱”福地里。从此开始,陈凤台的后代人才辈出。神蚕修成正果破茧飞天之时,正好从陈凤台墓前的水塘中冲天而起,陈凤台墓也因此沾满仙风灵气惠及子孙后代。最具盛名的后人有陈伯陶(1854-1930),号象华,一字子砺,晚年更名永焘,又号九龙真逸,东莞中堂凤涌人,清朝探花。陈伯陶好学深思,多才多艺,精通词翰书画,旁及医术、地理、经济。
       6岁拜陈澧为师,10岁通读五经,后就读于罗浮山酥醪别院。光绪元年(1875年)中秀才。光绪五年(1879年)参加乡试获第一名(解元),随即上京准备参加会试,因祖母和父亲相继去世,便奔丧回乡。此后数年,他以教书所得,供养母亲及弟妹。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壬辰科进士,殿试获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协修。后又任国史馆协修、总纂。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出任云南、贵州、山东乡试副考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他携眷南归。翌年二月,闻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奔西安,他就从东莞起程赴西安“从驾”。庚子之役和议成,便随帝后还京。以后,曾任南书房行走、江宁提学使等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派往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在南京创办学习外国语文的方言学堂和创办暨南学堂,招华侨学生至南京攻读。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江宁布政使。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弃官归里。次年,他任广东省教育总会长。同年九月,革命军攻破广州,他逃往香港九龙。民国2年(1913年)2月,移居九龙官富场,署所居曰“瓜庐”,此后潜心著述。
       为报祖恩弘祖德,陈伯陶功成名就后立即倡议重修凤台祖墓。当时正逢广东七十二县陈姓族人捐款修建的广州西关陈家祠工程即将完工。陈伯陶高中探花又增添陈家祠的神秘色彩,于是陈氏家族决定由陈家祠建祠会所一并负责重修天塘山的陈凤台墓。重修时绘有详细墓图和广州至天塘山祭祖的线路说明。从此天塘山这座边远而偏僻的荒山就和广州闹市中的陈家祠搭上了寻根认祖的渊源。陈凤台墓前的水塘旁立着4根极为罕见的清代华表,每根高达2.5米,用花岗岩做成,重约3吨多,柱上刻着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陈凤台后代在科举中有功名的12名官员,其中有陈伯陶、陈兰彬、陈昭常等。这四支重达六七千斤的华表从哪运来又怎样搬到山上,未见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4条石柱从外地用船沿滨江河运到沙河圩,然后用人力车运到天塘山脚。当时从山脚到山顶的十多里路是悬崖峭壁上的羊肠小道,靠人工来扛抬是无法将这几条石柱运到山顶的。在大家无计可施之时幸遇一位法师,说只要依他的办法去做,第二天就可以把4条石柱运到山顶。法师在当地找到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由长者陪着法师到桂湖各村有身壮力健者的家中,逐个请他们明天早上到天塘山脚帮忙抬石柱上山,共有一百多个年轻力壮的男人答应了此事。这些人为了明天帮忙出力干重活,当天晚上都早早上床睡觉。睡到第二天一觉醒来时已经日上三杆并觉得周身疲倦,力气全无,但既然答应人家抬石柱上山,还是赶紧来到指定地点。上百个平时都干惯了重体力劳动的男子汉个个感到身无力气,也看不见有石柱在山脚。正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山顶上鞭炮齐鸣,人声鼎沸,4条石柱已在山顶立起。原来这位法师是一位神仙,得知陈伯陶中探花后从几百里外来到这深山为祖先修坟祭祀,被其知恩图报的行为所感动,所以特到凡间相助。法师有借力之术,将当晚答应过抬石柱上山的一百多人的体力在他们睡着后借出来,集中到一起,趁着夜色无人知晓就把4条石柱运上了山顶,所以答应过抬石柱的人睡醒后会觉得一身疲倦。4条石柱竖起之后,这位法师就从人群中消失了,天塘山顶却增添了一处特有的人文景观。
  •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分享~
  • 凡是陈氏的宗亲们,将这篇文章传扬出去,
  • 远播陈氏文化,弘扬陈氏精神,
  • 携起手来,团结一致,共创陈氏辉煌!
  • 赞赏码
  • 小编整理不易,

  • 支持陈家,敬请打赏!

    多少随心!

  • 感谢您的赞赏!

  •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进行打赏

  • 谢谢陈氏宗亲的鼓励和支持    
  • (您的捐助将全部用于陈家平台建设和总谱出版资金)

义门陈氏网
关注义门陈氏网:传家风,扬正气,铸族魂,促发展!团结中华陈氏宗亲,凝聚天下陈氏力量,这里是全球九千万陈家人的聚集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