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无衣》:你别这么怂好吗

文摘   2024-10-03 07:11   河北  
     

一《无衣》的婉约与豪放

其实《诗经》里的《无衣》共有两首。

除了这首《秦风·无衣》,另外一首是《唐风·无衣》。它的内容是这样的: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 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这首《唐风·无衣》,内容和《秦风·无衣》大相径庭,有关创作背景有多种说法,但单单从诗意来讲,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首伤逝之作。诗歌大意是:

怎么能说是我没有衣裳穿呢?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却没有一件,你为我做的那些衣裳是那么舒坦,又是那么美观。

怎么能说是我没有衣裳穿呢?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却没有一件。你为我缝的那些衣裳是那么合身,又是那么温暖。

可能诗的作者,原来有一个美满温馨的家庭,当秀外慧中的妻子不在了,这个家就变了,变得没有那么烟火温暖了。有一天穿衣服的那么一个瞬间,睹物思人,他忽然想起了妻子的心灵手巧,她是那么美好,就连做的衣服也谁也比不上。

爱情就是这个样子吧?会“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爱了她,别的什么就都是将就。

这首诗描摹的是家庭日常生活场景,最朴素,也最真挚,句句发自肺腑,读来让你忍不住黯然神伤。

如果说这首《唐风·无衣》,是小提琴上流泻出来的缠绵情歌。那么我们的《秦风·无衣》则截然相反。它是一首慷慨激昂要上阵杀敌的战歌。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是在说: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听,军号已经吹响,响彻云霄!

二《无衣》是有人真的“无衣”

作为战士,为什么有的人会“无衣”?

军装难道不应该人人有份呢?为什么还要战友慷慨相赠呢?

(黑夫木椟)

请看一封中国最早的家书,看了我们就会得到答案。

下面是家书的部分内容: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节(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襌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以〕钱来,黑夫自以布此……愿母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

这封家书也称“黑夫木牍”,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的一座古墓。这封木简书信就是墓主人战国时秦人“衷”的随葬物品。是他当兵的两位弟弟“黑夫”和“惊”写给他的。

这封信的大意是:

今天是农历二月辛巳日。黑夫和惊再次拜问大哥:母亲身体还好吧?我们现在还都挺好的。前天,因为打仗我和惊分开了,今天我们又见了面。

我这次写信,就是想和大哥说,请家里赶紧给我们拿些钱,再让母亲做好夏衣一同寄过来。收到这封信,请母亲去看看安陆的丝布贵不贵,不贵的话,务必做好衣服带过来。如果贵,那就只带钱来也行,我们自己在这边买布做衣服……希望母亲寄的钱能多一点儿……

还有收到信后马上给我们回信。一定要告诉我们,官府给我们家授予爵位的文书送到没有,如果没送到也跟我说一声,告诉我没到的情况……

透过千年的时光,在这封讨要生活费的家信里,我们除了感受到家人间的温暖亲情,也可知秦时有关军队征兵作战的一些制度:

三丁抽二  黑夫家中兄弟三人,黑夫与惊上战场,大哥衷在家照料父母,这是秦时征兵的“三丁抽二”原则的体现。也因此“衷”对两个弟弟战死异乡的结果伤心不已,死时还带着两人的家信殉葬。

二 军功授爵  依秦制,普通百姓可依靠军功获得爵位,改善自己的身份地位。黑夫提到的爵位应该就是这弟兄二人拼死作战得来的,它能给家人带来很大的收益。

三 衣物自备  从黑夫往家人要衣服来看,除却作战外穿的甲胄,内穿的衣服应该都是个人自备。作战艰苦,自然衣物也就破损极快,所以“无衣”可能也是士兵的常有状态。

(看秦始皇兵马俑的战衣)

当身边的战友没有衣服了怎么办?

“什么怎么办?我的就是你的!”

他的战友这样说。

三 新时代需要《无衣》的勇武精神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前人评述此诗:

1 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

             ——吴闿生《诗义会通》

2 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

             ——陈继揆《读诗臆补》

3 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朱熹《诗集传》

《秦风·无衣》一诗,多次被选入教材,自有它的道理。

它重章叠句的架构,多用升调的韵脚,读起来慷慨激昂,铿锵有力,有越来越燃的气势。这首诗最适合反复多遍的吟诵,绝不会让人觉得机械单调,相反,越读会越热血沸腾,心潮逐浪高。

而这样的激越之声,也很有其地域色彩。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李斯在《谏逐客书》里这样说秦人秦声。他们敲击盆缶,拍着大腿大声歌唱,其声呜呜然,酣畅淋漓,痛快之至。反映在后世就是慷慨悲凉的秦腔,还有近代曾盛行的《黄土高坡》《信天游》这样高亢嘹亮的“西北风”。有这样歌风的西北汉子,他们的祖先绝不会是“莲叶何田田”的甜润,一定会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勇武。

这首军歌“英壮迈往”“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表现出来的是面对强敌时的勇敢无畏,这样昂扬奋发不惧任何牺牲的英雄气概过去需要,现在更需要。

而这也许就是它一直以来都能入选教材的最大理由。

讲此课,可多读,多声部地大声诵读,去感受朱熹说的“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秦人尚武果敢的民风,我们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不惧任何艰险任何强敌的浩然正气。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遍数多了,通过音韵我们也可以做到“壮怀激烈”。一切“小鲜肉”“小奶狗”“舔狗”的男性阴柔之风都会一扫而空,好男儿的阳刚英气会在激情澎湃的朗诵里迅速回血满格。

在内容上情感上,它所传递的家国情,战友情都纯粹而又厚重,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团结精神,更是满满的正能量。这些都值得教师去大力宣讲反复申之。

而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这首诗也可以让我们很有收获。

四 你别这么怂好吗?

“岂曰无衣?”

为什么要说无衣呢?

这句反问反对的其实是一切懦弱。

能让身边的战友如此反问,一定是有士兵意气消沉,士气低落,他们抱怨自己家的条件不好,或者家人寄送不得力,连穿在甲胄里的衣服都没得替换了。对未来的胜利没有一点信心。

“连衣服都没有了,都羞于见人了,这仗可怎么打?”

他们这样说,仗还没有打,在气势上就已经输了。没有斗志,自己就能把自己打败。

想一想,我们自己是不是有时也这样“一副弱不禁风孬种的样子”,怨天尤人,也自怨自艾,碰到一点挫折一点困难就这么垂头丧气?

“你别这样怂好吗?”

这首军歌也可以看做是好伙伴之间的真诚聊天。就在这位战士愁眉苦脸地抱怨时,有伙伴过来拍着他的肩膀笑着激励他:

兄弟,为什么还要说没有衣服呢?我的就是你的!缺什么都拿走!你问我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我们是战友啊!是同生共死的兄弟!我的命都可以为你而死,为国而死,区区一件衣服又算什么?

快!让我们一起把枪擦亮,准备上场冲杀!我们要并肩作战,把敌人赶回老家去!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作为战友,这位大声反问的热血青年不仅自己勇敢无畏,还能激励鼓舞身边萎靡不振的伙伴,让伙伴踔厉奋发斗志昂扬。他是一道光,自己闪亮,也引领身边的人走出暗巷。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成为这样的光

由这首诗,后世多了一句成语——袍泽之义。

何谓袍泽?“袍泽”就是战友啊!

战友情可不是一般的友谊,这是“过命”的交情。一起枪林弹雨闯过,同呼吸,共命运,生活里的一切小私心、小情绪,在这样崇高的感情面前都值不得一提。

除了战友情,还有就是家国大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生命尚且在所不惜,一件衣服,又哪里值得投注太多目光。

这首《秦风·无衣》,对平庸的我们来说,它最大的闪光点就是:

它追求这样的崇高,这样的英雄主义。

我们要做这样的勇士。因为我们都期待在自己身处暗夜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朋友站出来对我们说:

“别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海夜听风三人行
不是千篇一律,只是万里挑一,一中语文教师,一心一意等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