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制药在中国的30年,发展轨迹与中国医药产业飞速发展的节奏高度契合,可谓波澜壮阔。而30年的耕耘也让罗氏的管理层深刻认识到,儿童创新药的开发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任务,绝不是仅仅只靠研发一个环节就能解决,更要打造出一个相互联动的本土医疗健康生态圈。
撰文| 石若萧
一方面,需求空缺很明显。我国儿童用药配备不足,市场特点呈现“四少两多”,即儿童专用药品种少、剂型少、规格少、特药少;普药多、不良反应情况多。据相关研究,在约3500种药物剂型中,儿童药物剂型仅占不到1.7%,长期存在“用药靠掰,剂量靠猜”、“小儿酌减”等情况——按理说,是一片蓝海市场。
可另一方面,儿童药的研发又存在着许多现实性阻碍。除了临床试验难以开展外,我国新生儿数量已经连续数年下降。尽管相关部门不断推出鼓励政策,如《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关于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接连出台,但许多药企考虑到未来的市场规模,依然在研发上犹犹豫豫,不愿率先投入。
难而正确的事总要有人去做。在儿童药领域,作为全球领先的生物技术MNC,罗氏过去数年来,一直“敢为天下先”,推出了艾满欣、速福达等一系列重磅产品,为中国乃至全球儿童的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罗氏的目标并不只限于单个产品的推广,更致力于在中国构建起一个为儿童谋福利的生态系统。
11月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召开。11月6日下午,罗氏在进博会展台举办了“并肩‘儿’行,予爱‘童’盟——助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暨‘童学会’儿科交流平台启动发布会”。发布会的正式启动,展现了罗氏致力于进一步深化与广大儿科专家的合作,协力提升儿童疾病诊疗水平的诚意和承诺。
罗氏制药中国在第七届进博会期间,举办了“童学会”儿科交流平台启动发布会
进博会上,罗氏制药中国特药领域副总裁陈顗娟告诉E药经理人,未来,罗氏不仅会加强儿童专药的研发力度,把更多创新产品引入中国,为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同时也会积极寻求与国内外医疗健康及新零售领域合作伙伴的全方位深度合作,打造出一个开放、合作、创新的本土医疗健康生态圈,共同推动中国儿童用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01
其中最大的两个成果,当属抗流感创新药物速福达干混悬剂,以及全球首个口服治疗16日龄及以上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的艾满欣(利司扑兰)。
速福达在国内知名度可谓相当高,2021年4月在我国获批用于治疗12周岁及以上单纯性甲型和乙型流感患者,包括既往健康的患者以及存在流感并发症高风险的患者,获批当年仅八个月后,速福达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效果显著,加上“全病程只需服用一次”的特点,使得速福达在今年年初的流感流行中大放异彩,一度供不应求。
但罗氏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在想办法让吞咽片剂困难与低体重的流感患儿也能从该药中获益。于是去年3月,速福达儿童适应症获批;12月,速福达干混悬剂也在中国获批,给患儿们带来了更广泛的治疗选择。
速福达干混悬剂专门为儿童设计,在保留“全病程只需一次服药”的基础上,其口感为草莓味,大大提高了药物的适口性,使得儿童在服药时更加愿意配合,减少了服药的困难。
同时,干混悬剂剂型能让家长根据儿童的体重精准给药,避免了传统儿童用药中“剂量靠猜,用药靠掰”的难题,确保了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极大地简化了治疗过程,减轻了家长和儿童的负担。特别是对于吞咽片剂困难及低体重的流感患儿来说,提供了更加友好的治疗选择。
速福达干混悬剂上市发布会
另一个重磅药利司扑兰(艾满欣)更是拿到了许多个“第一”:首个在中国获批治疗SMA的口服疾病修正治疗药物,也是全球首个用于SMA疾病修复治疗的口服小分子药物。
据估算,中国约有3-5万名SMA患者,存活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10000,80%患者会在出生后18个月内起病,重症者如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八成患儿可能在1岁以内死亡,很少能存活超过2岁。
难确诊、少药、保障不足、看护负担重,是目前包括SMA群体在内的罕见病患者普遍面临的四大困境。由于多数人对于SMA疾病的认识不足,筛查意识不强,导致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的情况并不少见。越早接受治疗,SMA 患者获益越大。
作用机制上,利司扑兰口服溶液可穿透血脑屏障,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组织,全身性增加SMN蛋白水平,相比单独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疗法可实现更多获益。研究结果显示,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治疗后的1型 SMA 患者生存率较之自然史显著提高,实现运动里程碑,呼吸和吞咽功能获得改善。对于2~3型 SMA 患者,用药后运动功能及生活独立性也获得改善。
但除了疗效,更难能可贵的还是艾满欣在儿童用药可及性和依从性上作出的尝试。以往许多治疗SMA的药物需要鞘内注射方能实现给药——即通过腰穿将药物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从而使药物弥散在脑脊液中。光听这个描述,痛苦就可想而知。
相比之下,艾满欣被制成草莓味的口服溶液用散剂,让患者可居家治疗,无需住院或接受侵入性手术,极大减轻了痛苦,既节约了医疗资源,也能让患者的家庭成员能够腾出手来,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除艾满欣和速福达外,目前,罗氏在华的儿童创新药物还包括用于治疗全身性幼儿特发性关节炎的雅美罗(托珠单抗),用于儿童血友病A预防治疗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舒友立乐(艾美赛珠单抗),以及治疗儿童实体肿瘤的罗圣全(恩曲替尼)等,涵盖了抗感染、神经系统罕见病、人体免疫系统疾病、血友病以及肿瘤等多个领域,为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02
速福达干混悬剂和艾满欣的推出,除了是罗氏强大研发能力的展示,更体现了罗氏整个企业上下关爱患者的文化与人性化体察。
儿童作为特殊用药群体,不光用药需求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更在研发、临床试验、后期诊疗等一整个全链条上都有着相比成人更明显的困难。
比如在临床试验端,儿童的入组困难度、被拒绝的比例、期间中止的概率,往往都比成人更高,花费的时间也更长;在诊疗端,儿科医生数量相对少。然而由于家长对儿童倾注的关注更多,儿童患病上医院求诊的比例反而比成人高很多。种种因素叠加下,就造成了资源长期紧张的局面。
面对这些困难,罗氏并没有像许多药企一样选择视而不见,或干脆“撤退”,而是一直持续关注儿童需求,作出一切努力来改善现状。在罗氏,几乎所有产品线都会尝试往低年龄段延展;剂型方面也会花费大量成本和精力进行调研,开发出对儿童最合适的剂型,从而在药效和安全性取得最精准的平衡。
以速福达干混悬剂为例,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创新,而是罗氏一整套关爱儿童的文化传承的体现。其实在速福达之前,还有一个“前辈”——达菲。
达菲,即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是罗氏的抗流感原研药。在达菲过去的推广经历中,罗氏就敏锐发现了儿童患者的痛点:需要分多次口服,一个疗程5天,一日两次,加起来就是10次。由于药品本身有一定苦味,个别儿童患者会偷偷吐掉。父母经过一系列艰难劝说工作,好不容易“完成任务”后,想到接下来还有9次,更是深感痛苦。
有了“前车之鉴”,在速福达的研发过程中,罗氏就专注于两点:一是尽可能缩短用药的次数,最终实现了“全病程只需服用一次”的创举;二是尽可能改善片剂的口味和大小,让儿童不排斥吞服。
后来速福达又从片剂“进化”成干混悬剂,主要是出于精度控制的考量。“12岁以下儿童”是一个宽泛的总概念,可实际上区间内不同个体之间身高体重差异化非常大,可以说一人一个样。将药物设计成干混悬剂,能让父母合理分配,更好地控制精度,获得更好的疗效。
除了考虑到单个体的用药体验,罗氏也从宏观层面出发,对季节性流感病症进行了诸多思考,提出了许多优化方案。
去年进博会上,罗氏制药中国宣布与美团买药、叮当快药等国内医疗健康及新零售领域合作伙伴,在“儿童流感防治”与“医学+数字化”等重要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
数字化合作的意义,除了增加可及性,打通药物配送的“最后一公里”,更在于能和儿科医院联动,提前应对可能的流感爆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急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朱晓东教授指出:儿童是流感病毒的易感、高风险人群。在呼吸道疾病感染高发季节,密集出现的儿科就诊高峰经常引发社会关注。
而当在平台上搜索发烧感冒等关键词的人达到一定数量后,就会形成一个公众预警讯号,说明呼吸道疾病大流行很可能来临。一方面,罗氏可以前往重点区域提前铺货,保障药品供应;另一方面,也能与儿童医院进行联动,让后者提前规划人力,以免出现进退失据的状况。
SMA药物艾满欣的研发之路也是基于同样的社会责任理念。过去,治疗SMA的鞘内注射方案除了令患者感到痛苦,更给患者家庭造成了巨大的负担。从鞘注之前的准备工作,到鞘注后的观察阶段,整个过程都要陪护住院,至少有一名以上的家庭成员需要请假,造成了直接的时间和经济损失。
另外,从地理角度来考量,SMA作为罕见病,患者基数不算大,散落在全国各个不同地级县级市甚至乡村。因此患者家人必须带上本就有移动困难的患者一起,舟车劳顿移动到省会大医院里完成治疗。除了治疗费用,还产生了巨大的交通成本,时间成本和社会成本。
而艾满欣作为口服药,患者仅需要在最初的确诊阶段到大医院专科医生处开药。当病情稳定后,开药只要到离家最近的“双通道”药店或县级医院即可完成,甚至病患本人都不需要动身,家人即可代领。同时罗氏还在许多地区与当地药房进行了合作,能够将药直接运输到病人的家门口,大大减轻了相关各方的负担。
从方方面面来考量,速福达干混悬剂和艾满欣的出现,可以说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福利,更是实现了社会福利的局部提升。而这一切,其实都是罗氏这家企业自身理念的外化反映。
03
1994年,罗氏进入中国,定址上海张江,使罗氏成为入驻张江的第一家跨国企业。到了今年,恰逢罗氏制药在华成立30周年。罗氏在中国的这30年,发展轨迹与中国医药产业飞速发展的节奏高度契合,可谓波澜壮阔。
30年的耕耘,也让罗氏的管理层深刻认识到,儿童创新药的开发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任务,绝不是仅仅只靠研发一个环节就能解决,更要创造一个相互联动的本土医疗健康生态圈,从方方面面入手解决问题。
这也是本届进博会上“童学会”成立的缘起:将科研界、政府相关部门、儿童专科医院的医师和管理层这些原本各自为战的个体整合到一起,一同梳理现有体系的痛点,找到合适的优化方案。
经过讨论后,“童学会”儿科交流平台将围绕“儿科诊疗规范化”、“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儿科医生全科教育”、“儿科外学术交流”、“儿科疾病科普”、“儿童健康公益”等六大模块,设计开展一系列兼具可持续性和影响力的学科建设项目。
携手共助中国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圆桌讨论
诊疗、教育、交流、科普、公益等这些环节整合在一起,共同推动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
以流感领域为例,罗氏制药中国不光在研发和可及性上发力,还持续关注儿童流感防治的科普教育,从源头提高公众对儿童流感防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今年5月,罗氏制药中国与美团宣布,在即将到来的考试季,双方将携手在美团上开展流感疾病领域的大众健康科普宣教活动,提高公众、考生家庭对科学防治的认知。公众进入美团,即可在流感专区了解学习流感科学防治的相关知识。
未来,罗氏将加强儿童专药特药方面的研发力度,推出更多针对儿童罕见病和其他特殊疾病的创新药物,同时也致力于让中国实现全球同步,让患者能以最快的速度用上最新最好的药。
比如神经科学领域,当前罗氏的管线有数个自闭症、抗抑郁症药物在研,这也迎合了当下青少年相关疾病多发的趋势。
对此,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汤继宏教授表示:“目前,我国儿童神经领域罕见病患者确诊时间较长,很多患儿往往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通过儿科医生全科教育,以及加强儿科学术交流,有助于推动儿科分级诊疗和规范化诊疗,形成促进儿童疾病诊疗规范化和合理用药的良性循环。”
同时,罗氏在抗感染领域,炎症性肠病(IBD)等自免疾病,心血管,糖尿病疾病等多个领域,都会率先推动儿童用药的研发,从而确保其剂型能够兼顾疗效、口味和剂量测定,符合各个年龄段患者的需求。
“能在这样一家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工作,让我感到非常骄傲。”陈顗娟对E药经理人坦言。
陈顗娟表示,未来在儿童药方面,罗氏制药中国将以“童学会”儿科交流平台为支点,积极寻求与国内外医疗健康及新零售领域合作伙伴的全方位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儿童用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