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个新闻,曾经把iPhone生产线,一部分移到印度的富士康,又开始在河南盖楼,恢复投入。有招聘的中介说,这2周进厂了5万工人。
这件事情是背后的原因还有点复杂,有河南省给出的产业政策原因、富士康在印度生产遇到困难的原因、有苹果需要稳定股价背后发力的原因。
这些因素已经不是简单的企业经营话题,没有更多信息之前无法置评。
但我要说的是,企业把国内工厂转移到海外的这个事情,很多人“跪”得太快的问题。
美国从2018年开始挑起贸易摩擦,除了设置贸易的壁垒之外,也不断地“提醒”企业要多元化发展自己的供应链,不要把生产制造放在一个国家。
他们都已经不是“暗示”了,就差用枪顶着企业脑门说:你要多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建厂。
富士康也是其中之一,在印度设厂、把生产iphone的工作转移到了印度一部分。
看到这样的景象,投资、财经领域的一些人就有一种论调:美国人让企业搬出中国,这下危险了。美国人一声号令,企业大量迁出,咱们肯定招架不住。
有这种观点的人,对于企业产能转移的理解,感觉和打游戏差不多。
我用鼠标点中一个工厂,然后再选择一块土地,花了钱然后就建起来了;又或者我点中一块土地,然后选择建造工厂,花了钱等一会儿就建造起来了。
坦克也好、骑兵也罢,只要是工厂,生产过程和生产出来的兵都一样。
既然如此简单,那么企业如果真的听了美国人的话,把工厂搬出去,那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
搞投资、搞财经这种观点颇为流行,美国人一发话,我们的制造业就倒下了。
比如当时提到美国要转移产业链风险,一大群企业应声而动,纷纷在墨西哥、越南、印度设厂。
很多人马上觉得,完蛋了,这些制造业要出大问题、其他国家马上就要弯道超车了。
这属于真把建工厂当成打游戏了。
但是我看了一些制造业企业,客户们对于企业转移产能这件事情就没那么悲观。
他们觉得要实现美国的目标,哪怕是企业顺利把厂房盖起来、招聘了一些人,也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正常运转。
这段时间至少能提供一些我们寻找Plan B的时间窗口,至少能为我们的政策提供缓冲时间。
没别人原因,因为这些客户真的做过制造业,他们知道制造业不是点点鼠标那么简单。
工业化很早期的时候,产能转移确实比较简单。比如说工业革命初期的纺纱,你只要能买到机器,买回来培训一些工人,这事儿就能干起来。
前段时间在日本参观博物馆,明治维新最开始就是从英国进口机器,然后把什么贵族的女儿、华族的子弟招进去,日本的纺织业就算这么搞起来了。而且由于日本人工便宜,导致了日本纺织相比欧美国家还挺有竞争力。
中国也是这样的,改革开放出去,沿海地区的轻工业,也是从引进设备,利用较低的人工成本就给做起来了。
但现代制造业的复杂程度,早就超过了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那些东西,上面提到的这些已经不能复制了。
我有个客户是做电子玩具的,主要是卖给欧美人,几美元、十几美元那种哄小朋友玩儿的东西。前几年他听说越南人工便宜,也动了开厂子的心思。
就这个,他说海外制造推进速度竟然也很慢。
原材料就是个大问题,像是玩具里的电子元器件,都是走量货,但因为做玩具需要不同类型的元器件,海外想凑齐就颇花时间和成本。最后厂子是开到越南了,但元器件还是从珠三角进货。
不少号称是工厂搬到了其他国家,但上游原材料还是要从国内运过去,当地纯粹就是个组装环节。
再比如说玩具生命周期很短,经常需要创新,那么生产也就需要同步配合,在海外生产这种调试生产效率明显低,人才短板比较明显。
做投资、做财经的人有时候挺看不起长三角、珠三角的工人师傅。但你要知道这些人都是行业多少年经验“喂”出来的高手。圣诞树改塑料花,就这么简单一个需求,985大学毕业生鼓捣半天不知道产线怎么改,人家老师傅根据之前做玩偶、摆件、窗帘的经验,当场可能就给出个方案。
其他国家不是没有高手,但一个微信群能凑齐这么多高手,还是很难的。
除了生产本身,软性问题也让人很头疼。
地头蛇骚扰你这就不说了,印度那地方可是动不动就没收你资产,让你补税的。
哪怕你有地头蛇支持,工人素质也很让人头疼。
电子玩具这东西,全年有明显的旺季——年底。而有些地区的工人,真的是手里的钱够花几天就消失了,订单消化不了,他还得承担违约风险。
体系,这个词做制造业的朋友理解都非常深刻。
它没有人工智能那么抓眼球、没那么像“外星科技”,所以很多人觉得这东西别人随便就能搬走;很多人觉得做个PPT,鼠标点击个确定,就能把体系搬到国外。
实际上,这种看起来很“虚”的能力,恰恰也是核心科技。
有一晚上就能给你凑齐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有短时间就能招聘到的成熟的产业工人、有发几个微信就能解决技术难题的智力资源。
哪个都比用钢筋混凝土盖几个大楼困难得多,那是几十年工业化培养出来的核心竞争力。
有时候我觉得做财经和做投资的人特别有意思,来日本旅游,看个捏寿司的觉得人家这个轻易学不会;但是却觉得把江浙沪和珠三角的产业链挪到越南印度,分分钟就能成功。
咱不是说,我们的制造业没有危机,毕竟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很多企业,仍然在投入海外供应链建设。
只是,产业链的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可能像你玩儿游戏一样,点击个鼠标就能成功。
我们要做的,是利用时间窗口,寻找解决方案,寻找应对措施。
而作为投资者和分析师,不求你们支持,至少别对方一出手,你就跪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