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遛神兽】这几头牛,出国五十年之后才回来……

教育   文化   2024-11-01 16:31   北京  



人都有自己的爱好,
古代的皇帝们也不例外:
唐玄宗爱梨园曲艺,
宋徽宗爱金石书画,
明熹宗爱做木匠活儿……
自号“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也有收藏文物的爱好。
不光收藏,
还刻了数十种不同类别的私章,
在自己收藏的书画上多多地“打卡”。


“古希(稀)天子”
乾隆在古代皇帝里算是有史可考的长寿top1了,他本人也很为这一点而自豪

“太上皇帝”

这是皇帝常用的一种身份,昭示自己受命于天、凌驾万物


“三希堂精鉴玺”

三希堂是乾隆皇帝的书房,他常在此“鉴宝”


“乾隆鉴赏”

简单直白


上面这四种章同时出现在一幅画作中

(当然画上不仅有这四种章),

侧面也说明这幅画经常被乾隆皇帝拿出来鉴赏把玩,

是他心头之好。

乾隆皇帝甚至在上面题了诗——


“一牛络首四牛间,弘景高情想象间;

舐龁讵唯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


这幅画,就是唐代韩滉的名作《五牛图》。


五牛图
唐代设色纸本,现藏故宫博物院
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

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作于纸上的绘画。

白麻纸的横卷上,画了五条神态、性格、年龄各异的牛。从右到左,分别是悠闲地边吃东西边蹭痒的棕色老牛、摇首摆尾的健壮黑白杂花牛、筋骨嶙峋的深赭色老牛、回首吐舌的高大黄牛、体态丰厚而若有所思的赤色牛。整幅画面,除了右侧有一株小树外,没有其他的背景,每头牛可独立成章。这样的排布,恰恰说明,画家本人对牛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对牛的造型描绘有十足把握。


唐代的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以牛、马为主要表现对象进行创作的画家也逐渐多起来。比如,曹霸、韦偃、韩干都擅长画马,韩滉、戴嵩则是画牛的高手。


棕色老牛

那么,韩滉为什么要画这幅《五牛图》呢?有专家考证,韩滉的《五牛图》渗透着浓厚的个人情感,五牛寓指自己兄弟五人,以任重、勤劳、温顺的牛的品性,表达愿竭尽全力报效国家的情感。韩滉曾经在唐德宗在位时官拜宰相,史书记载,他在任期间,非常注重农业的发展,以牛为画题,或许含有鼓励农耕、祈望丰收之意。

黑白杂花牛

韩滉《五牛图》曾经获得了很多古代文人的喜爱。
根据画卷上的诗文题跋等可知,它曾流入南宋内府,元代时经赵伯昂、赵孟頫、元太子等人之手,后来又为明代的项元汁等人收藏过;到了清朝,曾藏于浙江桐乡汪氏求是斋,金农曾两度观赏《五牛图》,此后《五牛图》流入清宫,为乾隆皇帝所藏。清朝末年,画作被转到中南海瀛台保存。

深赭色老牛

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

多年后,《五牛图》几经辗转,被香港企业家吴蘅孙买下。20世纪50年代初,吴氏企业濒临破产,吴蘅孙自知无法再完好地保存这幅名画,便忍痛决定出售《五牛图》。

这个消息由一位爱国人士发信传与周恩来总理。周总理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五牛图》的真伪,若为真迹则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确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实是真迹。经过多次交涉,《五牛图》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

名画虽然回归祖国,但经历了颠沛流离,画面上蒙满了尘垢,伤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蚀数百处。


高大黄牛

1977年1月28日,《五牛图》卷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由裱画专家孙承枝先生主持修复。

经过淋洗脏污,画心洗、揭、刮、补、做局条、裁方、托心等步骤,接着补全了画心破洞处的颜色,再经镶接、覆褙、砑光等,以宣和式撞边装裱成卷。

八个月后,验收的专家组给予修复后的《五牛图》高度的评价,认为图卷在补配处全色及接笔不露丝毫痕迹,与原画保持了统一,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观,达到了较高的装裱修复水平。


赤色牛


虽然历经坎坷,这承载着诸多年月的五头牛终于回到了祖国的土地上。《五牛图》之所以被称为“国宝”,是因为它早已不仅是一幅来自唐代的画,更是一段历史、一种象征、一介载体——是盛唐历史的见证、审美的象征、文化与艺术的载体。


还有另外一些

著名的“牛”


不单在画家笔下,其实在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里,牛也是经常出现的角色呢!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了只生了一只脚的夔牛。《西游记》里,太上老君那偷了金刚琢、偷偷离了兜率天宫的坐骑,正是一头板角青牛



走进华夏九州博物馆  领悟博大精深中华魂

《儿童文学》(绘本)“博物馆里看神兽” 栏目倾情奉献







儿童文学
本刊适合9至99岁公民阅读
 最新文章